重視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構建校園和諧網絡文化
杜 鵬
摘要:從德育政策、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引導等角度闡述了高校校園的網絡文化及網絡道德危機,并闡述了從理論和技術上正確引導學生網絡行為,構建文明和諧的校園網絡文化和網絡道德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德育;網絡道德;和諧校園;網絡文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新的媒體,越來越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使大學師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很多學生表現出網絡價值觀念模糊,網上言行缺乏約束和自我保護,網上人格沖突突出等問題,針對出現的種種網絡道德危機,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及時采取措施,因勢引導,與時俱進,轉變傳統政治工作觀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優勢,拓展德育的工作和方法,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思想和諧健康發展。 目前,很多高校在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己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如在黨委領導下,成立黨政領導和黨委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有關技術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領導;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加大經費和設備的投入;開設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時事政策、“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導與答疑、心理咨詢、學生生活服務、校務公開征詢等網站,努力增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但在總體上,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還剛剛起步,在思想認識、工作體制。條件保障、隊伍建設等方面,都亟待大力加強。 一 網絡對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挑戰 網絡在帶給廣大師生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網絡問題導致的人格缺失,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障礙,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1責任感缺失 網絡行為由于其本身的隱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網絡上的行為變得隨意,放縱,缺少一種行為的責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為監督。在濟南一些高校的一次問卷調查中,有19%的學生認為不應為自己的網絡言行負責,44%的學生認為網絡欺騙很正常,25%的學生認為在不痛快時可以用網絡語言發泄等;網絡行為使很多學生喪失了責任意識和現實中的道德行為規范,沉溺其中,把網絡當作極度自由世界,擺脫現實的拘束。 2交際障礙 網絡行為使一些學生逃離現實中的人際交流,極度封閉自己,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耗費在網上,沉溺于聊天室、BBS、和即時交流工具(如QQ、MSN\網易POPO等),碰到問題不去找人溝通解決,在網上肆意發泄,久而久之易形成人格缺失,行為失控。 3情感錯位 網絡對現實交際的沖擊使一部分學生長期泡在網上交友、網游等,與現實接觸較少,形成現實生活中情感錯位,對親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機,導致與人交流疏遠,產生緊張、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問題。 4是非標準淡化 在調查對網絡黑客的態度時,有17%的大學生崇拜黑客,26%的大學生認為黑客不需譴責,26%的大學生對色情、迷信和反對言論認為嘗試一下也無所謂,這從側面上反映出隨意網絡行為已影響了學生是非標準的判斷,使學生的言行缺乏約束和自我約束,削弱或喪失了行為、道德準則和法律意識。 另外,由于部分學生缺少自制能力,對網絡的迷戀使他們長期坐在電腦前,對身心的健康發展也造成很大的傷害。 二 網絡道德失范的誘因分析 1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特點 網絡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信息庫,它帶來的信息沖擊和交流便捷前所未有的。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要求大學生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并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網絡上的各類規范、法制體系尚不健全,各種色情、反動、迷信、欺騙不良信息充斥。 大學生作為人生進程的特殊階段,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嘗試新事物的心理,他們追求自由,自我價值實現的愿望強烈,網絡的虛擬性和形式上的啟由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造成很多學生對虛擬的網絡產生依賴,不能適應現實生活的壓力,導致種種問題。 2德育工作的滯后與低效 由于客觀原因造成教育的滯后性對德育工作也帶來了一定影響,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一些教條、定義,缺乏-現實生活的例子,脫離了學生實際的生活場景,學生現實的問題在教育中不能得到解答,便轉向了網絡。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導和監控,網絡的自由和無限制的各種思想很容易使學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確辨別、選擇和處理信息。 3網絡文化的固有特點 網絡的自由交流和匿名性,各種現實生活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網絡中得以實現,比如電子購物、競拍,網絡虛擬交友,網絡在線游戲等,很多真實的或模擬現實生活,卻沒有現實生活的艱辛就能實現的滿足感使很多人沉溺其中。 三 網絡道德建設要以校園網絡為依托,打造健康網絡文化氛圍 1 從政策重視,統一規劃校園網的建設和管理 早在2000年,教育部已經注意到網絡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充分運用網絡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借助CEINET和高校校園網絡的優勢,各高校都要重點規劃建設幾個在師生中有吸引力、有影響的網站,形成正確的思想導向和輿論氛圍。影響較大的高校應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由負責宣傳思想政治工作的黨委領導為組長,由主管網絡建設工作的校領導和學校宣傳思想、學生工作、穩定工作和網絡技術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領導小組,對校園網絡文化、網站建設管理進行專門研究。如河南工業大學的“篤行網”,河南教育學院思政網等,切實加強對中央政策的解讀,對社會熱點和現實社會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辯證的方法去認識、判斷社會現象。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