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晏陽初之現代成人教育思想闡釋
莊文 顧金良
論文關鍵詞:晏陽初;現代成人教育;理論
論文摘要: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成人教育實踐,但在其平民教育思想中卻蘊含了豐富現代成人教育理論,遵循了成人學習的特點,突出了成人學習的特色。本文主要通過對晏陽初的成人教育實踐,揭示蘊含其中的現代成人教育思想,以便能對成人教育的發展有所啟發。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貧窮而落后的中國喚醒了一批有志之士救亡圖存。晏陽初提出教育救國主張。他認為,中國的問題在于“人”,解決方式是“人的改造”;“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國80%以上的人在農村,大部分文盲在農村,要普及中國的平民教育,進行“民族再造”,就要到農村去。逐漸形成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針對當時的國情,晏陽初認為教育對象主要是農村的青年男女,也就是說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典型的針對成人的教育。因此,在其平民教育的過程中,基本上采取了適應了成人需求,遵循成人特點的學習形式和教學方式。綜觀晏陽初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成人教育實踐,但實際上卻蘊含了豐富的現代成人教育理論。晏陽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化農民”“農民化”等教育思想以及在其十大教育信條中的基本觀點,集中揭示了許多現代成人教育思想。
一、按需施教
成人的學習是以實用為中心的,即學即用是他們的學習動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成人在社會中總是面臨著社會的變化、知識的更新以及實際中的工作任務,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于個人和社會的需要,他們要保持和發展自己就需要不斷地學習。由于成人要擔負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他們總是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有用的、最有效的知識解決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或者使明天的生活更美好。成人的學習總是以實用為重要學習動機的,即學即用成為他們的學習目標。因此,成人教育者應該弄清學習者的需要,是成人的學習圍繞他們生活中的需要來組織,成人教育應該做的就是要為他們創造新的條件,提供新的工具,使他們的學習更加有效。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既體現了社會的需要,也注意到了農民自身的需要。關于平民教育的主要對象,晏陽初認為,在當時3萬萬的農民當中,年老的人已經難以達到改造的目的,而年幼的是為將來培養人才,也難以擔負國家急切的重任。因此將教育的目標放在注重農村男女身上,這是平民教育思想體現社會需要的方面,也是平民教育動機對成人學習動機的考慮。同時,晏陽初在其思想中尖銳的批判了當時“新教育”思想的“誤教”,認為“新教育”都是從東西陽抄來的東西,是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多是不切實用的教育。正是因為這種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教育,使得大學生在失業,國家在鬧人才缺乏的恐慌。根據中國“愚、貧、弱、私”國情,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也都是按需施教的重要表現;另一方面,因為農民接受學習,總是希望能夠從中得到即時的好處,所以在安排學習內容的時候,把農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也恰恰反映了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適應農民個人需要的思想。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教學中教師在面對全體學生,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促使他們揚長避短、長善救失。在成人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面對的不僅僅是不同基礎的學生,更是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的成人,若使這些擁有不同程度的生活經驗的成人都得到進步,必須對他們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要根據彼時彼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解決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隨時就勢,因人制宜。
晏陽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是其平民教育中的重要思想,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表現。無論是根據當時農民缺乏知識,簡直目不識丁的“愚”的問題,提出要從藝術教育著手,進行文藝教育;根據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簡直是生活在生于斯的夾縫里掙扎者的“窮”的問題,進行生計教育;根據眾多人是病夫的“弱”的問題實施衛生教育;以及根據我國最大多數人民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心的“私”的問題,提出公民教育。還為在農村營造一種全面的教育環境,以謀求廣大農民在經濟、文化、思想、衛生等方面的改善,提出了“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的三大教育方式,都是建立在對當時農民自身存在的問題分析的基礎上的,是對農民的實際問題進行的教育。 三、互動學習
互動學習是師生或者生生之間相互合作去完成學習目的的教學過程,它是力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于一體,倡導學生積極參與,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使教與學到最優化境界的一種學習方式。人總是從依賴型變為獨立型,自主性是成人學習中重要特點。成人師生、生生之間通過不斷溝通經驗的互動學習是適應成人學習自主性特點的重要學習方式,同時又是一種體現師生平等的交流方式,它對調動成人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晏陽初在其鄉村改造運動十大信條中指出,要共同計劃、共同工作。在定縣實驗的過程中,晏陽初指出,實驗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圖書館,而是在社會實踐中,在農村里。從事實驗的主力是平民自己,所以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是指示人們應該怎樣去做,而是通過對他們做啟發、教育、宣傳的工作,讓他們樹立主人翁意識與從事改革的主動精神。與他們共同商量計劃、方案以及方法,從而使科學的道理與方法與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具體情況相結合。互動學習正是以“博士”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方法與農民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的,相互結合,互相促進,共同促進農村改造運動的開展。
四、經驗學習
經驗是成人寶貴的財富。成人教育是以已有經驗的成人個體為主體的。隨著成人個體的成熟和發展,會積累越來越多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成為自身和他人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另外,人們還常常給從經驗中獲得的知識以新的含義,而不是被動的獲取知識。成人學習的過程,正是在成人自己已有經驗與外界新經驗、新知識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積極的批判性的反思,不斷的調整、修正個體已有經驗,從而使成人個體的經驗獲得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
經驗學習的方法在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得到很好的體現。晏陽初認為,教育應該“從他們所知,用他們已有來改造。”晏陽初在其平民教育思想中認為,整個鄉村改造的目的是發揚平民的潛伏力,要他們運用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教育并不是要改造農民已有的經驗,而是通過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更好的指導農民,將科學方法與農民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達到鄉村改造的目的。“農民化、化農民”是反映經驗學習的一個典型例證。發揚民力、開發民力,改造生活,都需要從平民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從農民所能知道并理解的地方開始。農民化就是要通過向農民學習,將“博士”所掌握的科學理論方法與農民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將高深的科學知識簡單化,以農民易于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正是尊重農民已有經驗的最好表現。
五、直觀教學
直觀教學的特點是結合學生實際,從教學內容、要求出發,運用多種形式向學生提供理性材料,使學生在感性直觀及實踐操作中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理性認知過程,從而加深對概念和法則的認識。直觀教學一般是針對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兒童進行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來說,直觀教學是一種比較恰當的教育方式。
晏陽初在提出對農民進行生計教育之后,為了更有效地發展他們的生產力,改善他們的生活,認為采用傳統的學校式的正規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在定縣實驗中學創造了表證農家的辦法,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通過生計培訓,挑選出成績好的并熱心農業技術改革的農戶,作為表證農家,通過實地操作、實際成果與現身說法,向其他農民做表演示范,從而把課堂搬到了家里,變書本教學為實干教學。這種表證農家的做法,是直觀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形式,通過表證農家的直觀性的教學方法,使農民更直觀的理解消化課本的內容,并且更容易獲得生活必需的技能。
總之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不僅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實踐運動,也是一場豐富的教育理論思想的成人教育運動。他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農民化、化農民”等教育實踐是其豐富的教育理論內涵的重要載體,對鄉村改革運動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詹一之.晏陽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宋恩榮.晏陽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3]張彬,李更生.中國農村教育改革先聲[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