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改革的啟示
續潤華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改革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2O世紀8O年代中后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學習思潮。這一倡導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注重讓學習者在活動與交往中探究學習,重視培養學習者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習慣的理論,已經成為西方主流性學習流派。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應當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要改變過去長期存在的被動灌輸的培訓方式,切實調動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加強繼續教育學習內容與他們周圍實際的聯系,引導他們利用原有知識經驗主動地在活動與交往中探究學習,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習慣。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能動的知識建構活動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學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知識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傳授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去獲取的。在建構主義者看來,學生不是知識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他是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個體,他要對教師和周圍環境所傳遞的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和反應,并把它們納入自身原有的認知系統,以便更好地完成當前的認知任務。因此,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學活動不是簡單地在刺激和反應間形成聯系,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知識建構活動,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去尋找所要認識事物的結構,并把它們納入自身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在建構主義者看來,既然知識只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解釋,是對事物某一個方面的認識,因此教師將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權威,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經驗的渠道更加廣泛,而不再局限于教師和教科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將會使學生獲得范圍更加廣泛的知識,受到多方面的啟迪與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高。因此,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學活動既然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在活動與交往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活動中不斷地擴充知識、發展智力,形成主動求知的技能、態度和習慣。
2,課程是學習者原有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學生的原有經驗在自身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構主義者看來,學習者不僅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對象,而且還是教學的主體。他們在進學校前已經獲得了大量的關于自然、社會與人生等方面的知識。他們在進學校前所獲得的這些知識是學習新的知識技能的重要基礎。學生在學校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能,而是利用原有知識經驗去探究新知識的產生與發展,并使其納入個體原有知識經驗的結構體系中去。在建構主義者看來,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課程,不僅僅包括科學文化知識的體系,同時還包括著學習者如何獲取文化知識的過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獲取結果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地在活動和交往中探究新知識,促使他們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
在建構主義者看來,學生的知識一般可以分成結構性知識和背景性知識;學生的學習是積累性的,學生不是憑空進行知識建構的,而是在原有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建構的。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建構主義者極力主張改革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切實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周圍實際的聯系,盡量體現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多樣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引導學生在運用原有知識經驗參與新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建構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3.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和顧問
在建構主義者看來,知識是人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人們對事物較為可靠的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具有強烈的時效性,會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革。建構主義者還強調,知識在學生沒有學習以前或者沒有了解它的意義以前,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建構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意義并非獨立于主體而存在,而是源于主體的建構,由于每個人的遺傳素質存在差異,每個人的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不同,參與知識建構的環境和方式也不一樣,因而對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異很大。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他們都是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都有值得贊賞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足或缺陷。因此,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活動不是教師向學生單方面傳授知識技能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他人的互動過程。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他人的活動與交往,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觀點和看法,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觀點,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學會交往與合作。
建構主義者還主張改革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熱愛所有的學生,充分相信學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強行灌輸給學生。要放下架子,主動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過程,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提出積極問題的思路或建議,但這種建議要盡可能地不斷減少,并應盡早過渡到學生獨立地探究學習。因此,建構主義者特別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往與互動,主張學生在活動與交往中學習。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是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決定因素,但并不否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極力主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具體實際要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并要為學生的學習提出一些線索或建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但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的幫助并不是要代替學生的學習,而且這種幫助不能過多,并要逐步地減少,最終過渡到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
4.學生是學校課程與教學的中心
在建構主義者看來,課程與教學是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徑,但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是發展變化的人和具體的人,僅僅考慮社會的需求而不考慮學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養出身心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因此,建構主義者反復強調學校的課程與教學要盡可能地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把學生作為課程與教學的中心。建構主義者反復強調學校課程與教學不能過于考慮社會的需求,要盡可能地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要把學生作為學校課程與教學的中心,給學生課程與教學更多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性關懷,引導他們身心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啟示
1。要根據各地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需要和中小
學教師的實際確定繼續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是師范院校本科生課程內容的翻版和修補,偏重于讓在職的中小學教師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識技能,但很少考慮到我國各地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需要和中小學教師的實際。結果,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嚴重脫離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小學教師的具體需求,使得中小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內容缺乏興趣,嚴重地影響了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
因此,我國教師教育機構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就要加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內容改革的步伐。要按照信息技術時代對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要求和中小學教師的具體需求來確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刪除傳統陳舊落后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內容與他們生活實際的聯系,切實體現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多樣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確保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地調動中小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主動性,為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
2.要大力改革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引導中小學教師在活動與交往中主動學習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受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沒有注意調動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沒有切實發揮他們的主體精神,過于偏重讓中小學教師被動地接受現成的書本知識技能,忽視了中小學教師實際工作能力的養成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而影響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因此,要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就要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對我國中小學教師傳統繼續教育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要真正地調動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就要把他們從被動地聽課中解放出來,實行啟發式教學,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在活動與交往中利用原有知識經驗進行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反思學習,使他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不斷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提高他們創造性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的態度、情感、技能、習慣。
3.要大力改革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評價機制,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中小學教師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評價工作中過于關注中小學教師對于已有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忽視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過程,造成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對中小學教學改革實際的嚴重脫節,嚴重地影響了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妨礙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要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除要對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外,還要按照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際,對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評價機制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要盡早建立起既能夠有效調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機構的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又能夠方便中小學教師的繼續學習,幫助中小學教師不斷提高綜合素養的教學評價機制;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評價過程成為不斷促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不斷改進和教育教學質量、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