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獲得性與工作滿意度相關性的實證論析
傅霖 張興瑞 黃云森
論文關鍵詞: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工作滿意度;相關性;實證研究
論文摘要:外來勞務工是我國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正在得到社會日益強烈的關注一些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社會機構及企業也正在為外來勞務工提供越來越多的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因此.研究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的社會功效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選擇工作滿意度作為研究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社會功效的核心變量.并通過在珠三角地區實施基于企業微觀層面的問卷調查來進行實證估測.以定量方法來揭示加強外來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對于促進勞動生產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這一論斷得到了社會公認.而提高國民素質的最佳途徑無疑是發展教育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掌握和熟練運用新技術有直接聯系.文化水平越高.越易于適應新的工作和環境,越易于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越有利于生產。與正規教育一樣。企業對員工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也被認為是增加高技能員工供給的重要途徑。
從宏觀層面而言.世界銀行研究顯示.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的時間每增加一年.GDP就會增加9%。另有研究表明。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與勞動生產率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達0.73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也表明.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和技能水平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直接驅動力.高技能員工的供給狀況與經濟保持全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以職業教育為主的繼續教育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直接面向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直接服務經濟的特點與學校全日制正規教育相比,繼續教育與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更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強的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從相對微觀的企業層面而言.繼續教育.特別是由企業資助的繼續教育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降低離職率.從而穩定企業生產.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實證研究表明,企業資助的再教育與員工的離職傾向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一0.150這一微觀層面的效應經宏觀放大以后.其結果就必然是國家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家總收人的增加,其表現就是實際GDP的增加。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是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最新認識.這些論述無疑也適用于繼續教育等其它形式.全面概括了繼續教育作為正規教育的補充,其所特有的社會功效與歷史地位。
作為我國的特殊群體.外來勞務工平均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他們起著連接城鄉的作用.是我國社會各階層中的活躍群體由于其特有的流動性以及在城鄉之間的溝通作用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擴散效應。特別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這種擴散效應將起到最佳的示范作用.推動農村整體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對于我國社會的發腱是極為重要的。
報告將重點研究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在企業微觀層面的社會功效。選取“:工作滿意度”作為微觀社會功效的核心變量。而工作滿意度員工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岡此.任何影響“工作滿意度”的閑索其最終都將影響到繹濟社會的發展.即在研究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時.呵以將工作滿意度與勞動生產率、濟發展狀況視作基奉等同的概念。
二、數據采集與樣本分布
課題研究的切入點是外來勞務工的繼續教育問題。調查采用了訪談與問卷淵查相結臺的方法其中對政府相關機構.企業人力資源方晡負責人采用了訪談形式.對外來勞務供采用的:是問卷凋查的形式。
問卷調查在珠三角地選擇了深圳市、順德市、巾山市作為調查城市。共汁發放卷l200份,回收有效問卷l138份.回收率94、8%。同時.課題組也在長蔓角地區的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四城市進行對照性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叫收375份.舊收率93.75%。在此報告中,所有的統汁分析若無特殊說明,都采用的是珠角樣本。長三角樣本僅作為對照珠三角地區所州收的調套巷樣本分布情況如表l所示.
三、實證分析
繼續教育獲得性對外來勞務工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分析。一、直接影響,繼續教育獲得與否直接影響工作滿意度;二、間接影響,繼續教育獲得與否通過影響外來勞務:收人水平而間接作用于其工作滿意度。并且,直接影響與問接影響將加以耦合.以更好地實現對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獲得性:工作滿意度相瓦關系的實證估測。
(一)變量設定
根據研究需要,利用問卷調查信息設定如下變量,并定義及賦值如表2所示。
(二)繼續教育獲得性對工作滿意度的直接影向
繼續教育獲得性對工作滿意度將會產生直接影響與問接影響.即直接影響:工作滿意度,或通過其它變量(如收入)影響工作滿意度。現對直接影響作實征分析如下。
以繼續教育獲得性為自變齲.作滿意度為因變艇.進行酬歸分析結果如表3。
模型一、二的“繼續教育獲得性”變量的系數均大于零.并均能通過碌著性檢驗。說明工作滿意度與繼續教育獲得性之間存在顯薔的正相關關系。即繼續教育的獲得有利于提高外-米勞務工的]一作滿意度這兩個州歸模型衡量了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的直接影響。
對模型—(935樣本)的總體描述性統汁分析也證明了這一直接影響是:普的接受過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比較滿意”與“-IF常滿意”兩項合計占總樣本比重的30.89%.而未接受過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兩項合計占總樣本比重的19.31%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足足有10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了工作滿意度與繼續教育獲得性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這一直接相關性可以做如下解釋:首先.繼續教育的獲得將提高外來勞務的職業技能.從而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產生成就感.這有利于提高其對工作的認同。其次.繼續教育的獲得將很可能使其比未獲得過教育的員工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并在這種比較中獲得心理的滿足.按照亞當斯的公平激勵理論.當一個人在與別人比較產生不平等的感覺時(這個不平等既可以是感覺自己受剝奪.也可以是感覺自己額外得益),就會產生改變行為的激勵。一般來說,人都是希望保持額外得益而避免受剝奪。因此,感受到優越感的外來勞務工將會改變行為以保持這種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的取得是源自其工作成果.這就必然提高其對工作的滿意度。從而使其對工作投入更大的熱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其結果是產生更高的勞動生產效率。再次,繼續教育的獲得增加了外來勞務工的職業技能,這也就提高了其就業能力.增加了其就業概率。也就是說.繼續教育的獲得性為外來勞務工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更加心儀的工作.這同樣將提高其對工作的滿意度。無論那種解釋.其結果都是相同的,即繼續教育的獲得將直接有助于提高外來勞務工的工作滿意度,這也就意味著更高的產出水平。因此,完善繼續教育供給機制,提高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的比例及程度是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
(三)繼續教育獲得性對工作滿意度的間接影響一一以收入為中介變量
繼續教育除了對工作滿意度產生直接的正效應以外.還將通過其它巾介變量對繼續教育產生間接影響此處我們選擇收入作為中介變量,研究繼續教育通過收入這一巾介變量將對工作滿意度產生怎樣的影響。
1.繼續教育獲得性對收入水平的影響
根據調查數據.我們對繼續教育獲得性變量及收入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如表4。
模型一、二的因變量的系數項均大于零.并順利通過顯著性檢驗以模型一中的935個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也很好地支持了這一結論,.接受過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其工資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為40.20%.未接受過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比重為21.68%,兩者之間的差值高達18.52%在2000元一5000元這一高收入等級上.兩者之間的差別更加明顯.接受過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的比重是17.03%.未接受過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的比重是4.90%.前者是后者的近3.5倍。
繼續教育的獲得性與收入之間的正相關性應該來說是顯而易見,并得到公認的從人力資本角度而言,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的獲得將直接增加其個人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存量高,存相同時間內生產率就高。個人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額此將增加,收入增加。而且,按照Ba1"1"0(1991)的定義,人均人力資本存量,式巾s表示受教育年限,η(t,s)為第工年接受教育年限為s的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因此.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也將提高總體的人均人力資本存量.這在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規模增大時將表現得更加顯著。人均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結果是社會總產出增加,在收入分配份額不變的條件下.外來勞務工的個人收入也將因為總體產出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從一般情況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由于從事腦力勞動比例大.隨著年齡增長.收入水平越高.而且到達收入高峰后持續的時間較長: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于多數從事體力勞動,整體工資水平較低.收入高峰持續的時問很短。這些閃索綜合的必然結果就是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獲得性與收入之間的高度顯著的正相關性。
2.收入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根據調查數據.對工作滿意度變量與收入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
由表5可知.在模型一中收入提高一個等級.滿意度將提高約0.21個等級:模型二中收入每變動一個等級.滿意度也將同向變動約0.23個等級。即收入水平的提升會較大幅度地提高外來勞務工的工作滿意度如圖1所示對兩個變量關系的描述性統計分析②可以得出同樣的觀點。對這一觀點最有力的詮釋是在收入為2000—5000元這一等級.與2000元以下的各等級相比.外來勞務工丁作滿意度隨收入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尤為突出。
收入對工作滿意度的正向作用在理論上是可以得到較好的論證的。托達羅法則表明.勞動力轉移的動力是流入地區與流出地的實際收入差異而激勵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動機支配的.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實肌自身的需求.完成動機所確定的目標。既然謀取更高收入是農民進城務工的首要動因,收入的提高也就必然是滿足進城務工農民需求的最佳途徑。因此,收入的提高必然跟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很高的正相關火系。這一結論同樣也適用于其它形式的流動勞動力.即適用于一切外來勞務工。
3.間接影響的小結
前面我們分析了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對收入的影響.結論是繼續教育與收入具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繼續教育對收入存在較大的正向作用分析I,收入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結論是收入與工作滿意度之問也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收入對丁作滿意度存在大的正向作用..綜合這兩項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以收入為中間變量.外來勞務工獲得繼續教育對其工作滿意度具有正向的間接作用。
(四)繼續教育獲得性對工作滿意度的綜合影響
如果我們進一步假設間接作用與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的直接作用之間是不相關的。并且假設在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的問接影響的兩階段是符合乘數法則的.即繼續教育通過收入中介對工作滿意度的間接作用是繼續教育對收入的作用與收入對工作滿意度作用的乘積。由此建立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作用的綜合作用模型如圖2。
綜合模型中的數字代表回歸分析中解釋變量的系數值。其中。各實線或虛線上方的數字是模型一的結果.下方是模型二的結果。虛線代表將繼續教育通過收入中間變量對工作滿意度所產生的間接作用按乘數法則進行化算后等價通路是最下方的兩條實線組成的支路的等效替代虛線上、下方的數據是分析結果.計算方法是將繼續教育獲得性與收入的回歸系數與收入和工作滿意度的回歸系數相乘得到。
由綜合模型可以看出.繼續教育獲得性對工作滿意度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都是呈正向作用的,其作用效果(回歸系數)分別為0.1442。0.1116(模型一)或0.1159,0.0734(模型二)。因此,在不考慮其它可能還存在的中間變量的間接作用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外來勞務工獲得繼續教育將提高其工作滿意度.從而提高總產出.促進企業和諧生產。根據一般的判斷.在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的模型中.其它變量的影響都是比較少的.不大可能導致繼續教育對7.12作滿意度的影響變為負向作用。因此,除極端情況外,這一結論都是成立的。
四、結論與啟示
外來勞務工是我國勞動力資源的主要構成.而繼續教育是提升勞動力——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外來勞務工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力發展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正在逐步成為社會共識。
基于企業微觀層面的調查表明.外來勞務工獲得繼續教育會直接增強其工作滿意度.也會通過提升收入水平而間接提高其工作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的提高將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企業、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總體生產總量與水平。同時.工作滿意度的提升也意味著企業能夠在更加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生產活動.這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因此.向外來勞務工提供更多的繼續教育不僅僅應關注成本的投入.更應關注產出的提升,而這正是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社會功效的核心所在。從政策層面而言.國家及地方政府應更多的出臺諸如“陽光工程”等類似的繼續教育平臺型工程.并對企業及其它社會機構所提供的針對#工-來勞務工的繼續教育采取鼓勵及引導性政策以此來推動我國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在深度與廣度上的擴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