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家屬陪護病房的健康教育模式探討
李莉
【關鍵詞】 精神科家屬;陪護病房;健康教育
精神科家屬陪護病房改變了傳統的封閉式治療模式,為患者提供了一個人性化、家庭化的寬松環境,同時陪護家屬也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中來。因此,健康教育在精神科家屬陪護病房的整體護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在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科學地應對患者與陪護家屬這個雙重群體,使其達到最佳效果。我院于1988年和2004年先后成立了兩個家屬陪護科室,建立了一套健康教育的實施模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精神科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 是采取相對化的健康教育方式[2]。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是(1)階段性不明確,病人住院時間不確定,時間長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被忽視;(2)針對性不強,護士健康教育隨意性大,內容不夠系統;(3)對于部分自知力不全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4)家屬健康教育時間過短甚至缺失。
1.2 健康教育模式發展 1988年我院組建半開放、半封閉式精神科家屬陪護病房,健康教育模式實施至今,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開始,我院增設全開放式家屬陪護心理病房,健康教育實施質量滿意度由92.5%提高至96.8%。
2 實施方法
2.1 健康教育內容制定 有針對性地將患者與陪護家屬的教育內容分開并制訂成冊,方便責任護士使用。家屬健康教育內容包括:(1)科室制度介紹;(2)安全護理指導;(3)精神病癥狀知識;(4)用藥指導;(5)疾病預防及康復知識。病人健康教育內容包括:(1)精神病知識教育;(2)自知力教育;(3)藥物和電休克治療教育;(4)康復治療教育;(5)出院后家庭、社會問題指導。
2.2 健康教育實施方法 根據精神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在相應時段同時對陪護家屬進行相應的健康知識培訓與輔導,具體過程如下:
2.2.1 入院初期 入院初患者精神癥狀多較豐富,自知力缺乏且認知功能受損,陪護家屬對精神衛生了解粗淺,家庭護理知識貧乏,且多存在一定的情緒反應[3],此時健康教育側重于陪護家屬,患者則以勸導配合常規治療和督促生活自理為主。
2.2.2 康復期 患者精神癥狀控制,自知力恢復,健康教育重點以病人為主,對陪護家屬則督促改善與患者之間的關系交流,通過雙方的和睦相處和得體照顧,降低患者的情緒表達。
2.2.3 出院前期 著重以康復治療為主,通過家庭或集體授課討論的形式,促進各個住院患病家庭之間的互相交流,這種方式既可加強住院期間健康教育知識的理解,亦可吸取他人對困境處置的經驗。
2.2.4 出院時 發放醫院自編健康教育手冊一冊,方便出院后家屬繼續加強輔導。
2.3 評估方法 陪護病房健康教育質量評估:(1)責任護士對陪護家屬和患者的評估。每次健康教育后,根據雙方認識理解程度給予打分,并由陪護家屬簽字核實;(2)護士長對責任護士的考核。護士長根據責任護士的評估結果,通過對陪護家屬與患者的再考核,落實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3)自制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問卷30問,內容以病人健康教育內容為主,于出院時對患者進行測試,得分在90分以上為達標。醫生必要時可根據測試分數決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3 討論
3.1 家屬陪護對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對患者與家屬同時進行健康教育,比單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更明顯,其原因在于家庭支持因素中,情感支持改變了患者對應激的應對方式,信息支持幫助患者重新評價現狀從而適應社會[3]。不過,陪護家屬對患者健康教育的負性作用同樣不可忽視,認清陪護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特點,把握其實施技巧,是獲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3.2 陪護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特點
3.2.1 雙重性 健康教育對象是病人與家屬的雙重群體,對精神病患者及其陪護家屬同步進行教育干預,端正了雙方的態度和期望值,提高了家屬的照料水平和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更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降低病人的復發率。
3.2.2 短暫性 陪護病房患者住院時間較短,多病情緩解后出院,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力度不足則效果欠佳。此時有必要對家屬和患者雙方采取反復強化的宣教方式,爭取在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
3.2.3 排斥性 陪護家屬受傳統思維模式影響,認為醫生知識面和能力高于護士,對責任護士的健康教育往往采取排斥不合作態度,有時甚至會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
3.2.4 反作用性 由于陪護家屬的傳統觀念、信仰及文化水平的差異,對健康教育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經常存在偏差,容易將一些錯誤的觀點灌輸給患者甚至其他陪護家屬,使病人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容易產生無所適從的矛盾心理。
3.3 陪護病房健康教育實施技巧
3.3.1 安排教育計劃 根據不同病種、不同個體、不同陪護關系、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住院時間來安排健康教育計劃,以連續、交叉、互補方式為患者及陪護家屬提供健康教育輔導。
3.3.2 加大陪護健康教育強度 針對患者可能住院時間短的特點,對陪護家屬的健康教育內容和強度宜加大,必要時讓陪護家屬同時掌握病人的健康教育內容,爭取能在出院后繼續給病人加以輔導。
3.3.3 醫護之間宜加強配合,共同協調 有資料顯示,護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識和能力,是直接影響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4]。由于知識結構單一,護士對健康教育的內容知識了解程度較之醫生略顯粗淺,加上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的技巧性不足,在宣教過程中的某些內容與醫生的解析可能存在部分差異,容易使陪護家屬對責任護士產生不信任感。因此,護士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有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同時為了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護理管理部門平時必須加大考核力度,強化護士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程度。
3.3.4 及時發現糾正陪護家屬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偏差 不少陪護家屬受傳統觀念影響,在飲食、電休克治療、用藥等方面認識有限,常把錯誤的認識灌輸給病人或其他家屬,影響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甚至拒絕治療。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定期、及時評估陪護家屬對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通過組織家庭式健康教育,糾正認識偏差。
4 小結
與精神科傳統的標準健康教育相比,陪護病房的健康教育無論從內容、方法和實施技巧上均有一定的特異性。盡管陪護家屬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影響的利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爭議[5,6],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精神科陪護病房的健康教育將更加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所接受,這種健康教育的模式,對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率,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