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素質教育中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法探討
楊海英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大學生網絡道德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網絡道德教育輿論引導、加強學校教育、重視大學生網絡心理研究、健全預防制度建設、樹立德育典范五個方面進行論述,探討了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
互聯網在給人們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加強網絡德育,堅守思想道德教育陣地
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就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提出了五項要求: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唱響網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二是要提高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提高網絡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推動網絡文化發揮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四是要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凈化網絡環境,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五是要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決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切實維護國家文化信息安全。我們要按照這五項要求,加強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四種媒體互動,形成整體合力,構筑并依托網上宣傳體系,積極開展網上宣傳活動,掌握宣傳主動權。加快網絡文化隊伍建設,形成與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相適應的管理隊伍、輿論引導隊伍、技術研發隊伍。
從理論上講,網絡傳媒的大容量和傳播技術的特點使任何人在網絡上傳播信息都成為可能,從而出現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因而,專業新聞媒介的站點仍是大部分人的首選和眼球聚集點。另外,網上的信息太多太濫,更喚起人們對高質量的可靠信息的需求。實際上,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信賴感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而國家與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傳統媒體網站無疑具有這種讓人們信賴的權威性與品牌優勢。因此,高校必須堅守思想道德教育陣地,在網絡道德教育中注意借鑒國內主流網絡媒體的特點和優勢,努力建立具有主流導向作用和吸引力的權威網站。
高校德育的根本價值訴求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價值訴求實現的基本前提是高校德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順應大學生發展的要求并得到他們的認同,在網絡道德教育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牢固樹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意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現網絡化是思想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滿足大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應牢固樹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意識,增強使命感、緊迫感,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建設作為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程來抓,變封閉性、靜態性思維為開放性、動態性思維,不斷吐故納新,銳意改革,大膽創新。要積極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基于網絡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明確方向,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運行機制、工作方法、經費投人等進行深人的研究和全面的規劃,做好推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部署。
2、依托校園主題網站,占領校園網絡陣地。在校園網上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建立主題突出、目的明確、方向正確、特色鮮明的網站。要建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忱,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紅色網站”。要按照“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創辦特色鮮明、貼近生活的欄目;要針對大學生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辟網上專題論壇,增強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加強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和資金保障。要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的長效性,必須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人。一是由學校主管領導牽頭,組成由宣傳部、教務處、團委、網絡中心、思想理論課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美術教師等組成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題網站的建設隊伍,成立策劃、技術、美編等小組,聯合攻關,精心策劃、設計和制作,保證網站內容的系統性和形式的多樣性。二是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學生骨干隊伍在網絡空間的作用。三是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養,要培養既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又懂網絡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水平。四是聘請有一定網絡技能的思想理論課教師和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計算機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的網絡輔導員。五是加大投人力度,制定相關政策,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學習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加強高校教育,提高德育影響
高校道德教育在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加強。
1.加強校風、班風建設。作為獨立個體的大學生被籠罩在班風、校風所構筑的軟環境中,他會本能地適應環境,盡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但模仿和從眾心理會起作用,高校這個大環境的確給學生的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所以,班風、校風一定要純正,不夠純正的要改進,已經純正的要保持。
2.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的資源。所以,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當今社會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將信息能力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即擁有了信息素養。尤其是在當今信息爆炸和信息匾乏并存的現實條件下,個體的信息素養在人的生存與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因此,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3.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能力。由于職業傳播者的惰性和媒介企業的市場性運作及信息的商品性特征等原因,當前網絡上的真實信息比較僵乏:炒作的新聞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是否經過了真實性核查;鋪天蓋地的廣告信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是名符其實的。現代人盡管享有海陸空交織、聲字像并舉的立體化、全方位的信息供給,但并不能把信息拿來就用,而是應該多方求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這些信息,用審視的思維去思考這些信息,然后決定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批判精神和能力是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 三、注重家庭教育,打好德育基礎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父母的言行為孩子構建了最初的“世界圖景”,孩子會迷信父母的權威,抑或是本能地適應環境,總而言之,他們會與父母的言行保持高度的一致,而且這種一致性很難更改。所以,即便是一個人成熟后變化了很多,但總能在他(或她)的言行中看到其父母的影子。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家庭教育關一定要把好。
要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圍內被認可的對個體、群體、社會及全人類都有益的立人之本、立國之根。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很多,表現形式各異,但本質是相通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十五六歲之前,父母是孩子世界中的主角;在眾多的文化活動中,父母是行為者,孩子是觀察者,抑或是參與者;孩子在觀察、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養成最初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樹立最初的道德標準,為后續的品性發展奠定基礎。道德教育并非單純說教能夠完成的任務,它需要情境,需要調動人的情感;道德教育也不是可以一毗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深人人的內心深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以其特有的形式讓人參與其中,并使人在其中感受文化的內涵。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
四、重視大學生網絡心理研究,健全預防制度建設
影響現代人的網絡行為的因素很多,除了個性品質外,網絡心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影響網絡行為的直接因素。因此,有必要重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研究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信息時代,信息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操作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是技術基礎。時勢造就英雄,我們這個時代造就了“黑客”。因此,必須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黑客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教育他們不要把自己的炫耀和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要通過自律來擺脫“黑客誤區”,這屬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也有思維方式教育的內容。
五、依托社會教育,樹立德育典范
網絡道德并不是脫離現實社會的一種新的道德形式,它實際上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延伸,網絡道德可以從現實生活的道德抓起。
1.增強職業傳播者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其有意識地傳播有益信信息,減少有害信息的“產量”。傳播者是傳播過程的“源頭”,他擁有信息,并且能夠把信息轉換成適當的形式傳輸出去。如果傳播者不產出有害信息,有害信息就不會產生,也不會流傳開來。職業傳播者產出和傳播有害信息的原因很多,總體上講有兩個,即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和無意識的傳播行為。對于后者,需要通過增強職業傳播者的“信息價值意識”來改進;對于前者,需要通過增強職業傳播者的“社會責任感”來改進。
2.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加強輿論監督。網絡的匿名性很大,所以會有一些人在網上胡作非為。這些人的本質不一定很壞,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相關后果。因此,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刻不容緩,這不僅方便了“公民自己管理自己”,而且可以發揮他人對個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網絡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產物,但網絡也給尚未十分“文明化”的大學生帶來了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東西,進而誘發大學生的諸多違法行為。預防和控制大學生的這些違法行為,有賴于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取網絡之精華,去網絡之糟粕,發揮網絡的最大效用,使網絡真正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良師益友。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是國家明天的建設者和社會的主人翁。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直接影響到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我們應該站在時代的浪尖,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