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核心技能培養:意義、現狀、策略
吳建設 丁繼安
摘 要:核心技能理論是新職業主義的核心理論,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內容。分析高職教育核心技能培養的意義、現狀,結合高職教育實踐,提出核心技能培養的系統策略、目標策略、基礎策略、滲透策略、評價策略的觀點,努力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核心技能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核心技能;意義;現狀;策略
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對“核心技能”有三種理解:其一,所有職業都要掌握,這是從職業能力決定權的角度對它的理解;其二,核心的、重要的技術內容,這是從職業能力的價值角度對它的理解;其三,關鍵的教學過程,包括學與教的策略等,這是從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的角度對它的理解。所以,核心技能是整個能力體系的支柱。
在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的課題中,把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專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同時規定核心技能培訓與測評項目為八項,即“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提高”、“革新創新”、“外語應用””’。研究高等職業教育核心技能培養的意義、現狀和策略,是新職業主義的時代要求,也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5年 11月7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根本任務。
一、高等職業教育核心技能培養的意義
1.對人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能力本位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一種普遍性的文化理念。然而,什么樣的能力才是高等職業教育所要培養的呢?能力結構又有哪些能力組成呢?如何形成能力結構的框架?如何培養學生能力等等。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能力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與活動保持著緊密聯系”[2]。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活動的對象是技能型、應用性職業崗位。因此,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實踐能力,更不是職業崗位需要的狹義的專業技術能力,而是針對特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必須的“全面的職業能力”,在這個能力體系中“核心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能力本位社會中,面對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對新的職業能力的要求,將培養核心技能作為提高勞動者技術技能的新基礎,是適應多種職業和職業崗位轉換的需要,也是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要求。
2.符合國際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縱觀世界高等職業教育,非常注重核心技能的培養。近年來各國進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也越來越關注一般素質的核心技能,認為核心技能正是提高勞動者多種職業適應力的基礎,也是個體繼續學習的能力基礎。
3.適應多元化經濟體制的人才需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多種體制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崛起,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高等職業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在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中對人才的要求蘊含著一種共同的、必須的、與職業密切相關的能力。這些年來,市場經濟的利益機制導致當前的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實用與工具化思想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較多地注重了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核心技能的培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畢業生自我管理能力、交際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外語交流能力不強等,嚴重影響學生發展后勁。21世紀是高科技水平與高能力素質并重的世紀,高職院校在加強專業技術教育的同時,必須著力推進核心技能的培育,使之適應新經濟時代的要求。
4.對反思高等職業教育有其特定的內涵與特殊的意義。我國職業教育的奠基人黃炎培曾深刻地闡述了職業教育的育人任務,他認為職業教育“一為謀個性之發展;二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黃炎培先生的話今天看來仍有深刻的啟迪。高職教育通過核心技能的培養完成或初步完成這四方面的任務,乃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新時期的必然選擇,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自覺追求。
二、高等職業教育核心技能培養現狀
從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分析,當前我國高職核心技能培養處于比較薄弱的狀態:對培養職業能力缺乏全面的理解,對三個層次能力的關系認識比較模糊,重專業技術能力培養,輕核心技能培養的情況比較突出。
1.對核心技能的認識模糊。對核心技能的培養,多數高職院校只是停留在基礎課程教學的層面上,對某些核心技能項目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培養“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提高”、“革新創新”等能力尚未明確培養途徑與方法,導致學生這些方面能力普遍較弱。在各類人才招聘會調查了解到,現代企業在招聘人才時,他們最關注的恰恰是這些能力,這也說明了核心技能的重要意義所在。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歡迎的技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技能、
溝通能力、計算機編程技能、培訓技能、理財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商業管理能力[3]。
2.培養方案缺乏對核心技能進行系統整合。有些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對核心技能培養的意義、內容、要求、層次、形式等問題還有許多模糊認識,一些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甚至把核心技能認為就是專業技術技能。同時,高職院校依靠學校所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來實現核心技能整合的舉措不多,未能實現在內容、方法和培養手段上的互補與互滲。
3.缺乏能力標準,核心技能培養目標不明確。由于對核心技能的內涵的理解不夠,缺乏能力標準,高職教育尚未對核心能力課程進行系統的整合,基礎課和選修課程開設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專業課教學中核心技能的滲透比較薄弱,教學大綱未能體現核心技能培養的要求。許多學校并沒有注重核心技能課程的整體設計與安排,對核心技能應有的要求也未能清晰表述。在專業教學中,許多教師對核心技能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內容上缺乏有機的整合,未能有效地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機地貫穿其中,在課堂活動的具體環節中也疏于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導致核心技能培養與專業技術教育的脫節。
4.核心技能培養在方法上缺少有效的機制。由于核心技能不可能在課堂中培養,一些學校對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缺乏真實情境的體驗,采取放任式、無目的的方式。在訓練方法上缺少深入的理論研究,雖然有些高職院校也開展了能力培養的系列活動,但是成功的經驗尚不多見;在評價方法上還是以傳統的學業評價為主,缺乏核心技能的評價標準。由于評價機制的導向性,決定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方向,所以,如何建立有效的核心能力培養機制,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高等職業教育核心技能培養策略
改革高職核心技能的培養的關鍵在于更新教育觀念,要認識到“核心技能和專業技能”是能力培養這一整體目標的兩個不同方面。首先,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多元智能、情境教育、體驗教育等理論為觀念轉變的先導,在反思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提出改革的思路。其次,要深刻認識高等職業教育能力培養階梯型、開放性的內涵,改變高職教育偏重于教學生“專業技能”的傾向,使高職教育成為教會學生如何生存、如何就業、如何創業、如何發展,進而建立起核心技能培養的特定模式。第三,要解決能力培養的方法問題。第四,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中要充分認識到培養核心技能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積極投入能力訓練之中,在堅持方法上指導的同時,更要基于喚醒的策略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地提高核心能力課程的教學水準,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養成、訓練、提高能力。
1.系統策略:是指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體系進行系統的整合與改革。解決高職核心技能培養問題在于深化對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認識,在整體上把握人才培養的基本方略,并由此確立培養方案,設計培養過程。通過梳理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能力體系,建立能力標準,改革教學內容,改變核心技能培養整體規劃不夠,能力目標不明確的狀況;依據專業特點把核心技能培養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各個環節,建立和整合由核心技能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素質教育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
2.目標策略:是指在高職教育核心技能培養的方向上確立明確的目標。在核心技能和專業技能相互協調發展的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的局面下,不同專業對核心技能的側重點和要求是不一樣的,要針對不同專業確立不同的核心技能培養目標。
3.基礎策略:是指加強高職教育課程的基礎性[4]。核心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必要的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拓寬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學。首先,要革新必修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如:改革語言類、數學類、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教會學生“外語應用”、“數字應用”、“信息處理”等技能;其次,設計選修課程,如:開設《創業的學問》、《語言與交際》、《公關禮儀》、《個人生涯設計》等課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與人交流”的能力;另外,通過素質教育課程和活動課程提高學生“與人合作”、“自我提高”、“革新創新”的能力。通過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課內和課外相脫節,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分離,校內和校外相隔閡的狀況。
4.滲透策略:是指在高職教育各個教育環節中滲透核心技能培養。以潛移默化為重要方式。除了開展課程改革以外,還要通過專業教學、校園生活、創業活動、社會實踐等教育環節滲透核心能力培養,形成全方位的核心技能培養網絡。
在專業教學方面,加強核心技能與專業技術能力的整合,從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教學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教學過程的組織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能的滲透作用。
在校園生活方面,學生社團、網絡生活、寢室文化、創業活動是實施核心技能培養的重要陣地。創建具有高職特點的大學生活動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競賽活動,探索準社會化社團管理模式,建立適應高職學生特點的網絡環境,積極創建健康文明的寢室社區,組織學生創業活動,在此引導下,鍛煉核心技能。
在社會實踐方面,參加社會實踐是高職學生實現與社會零間隙的重要途徑。要在了解社會、認識職業的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
5.評價策略;是指在高職教育教學評價中開展能力本位評價。改變傳統的以學業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展重在實效的評價機制改革,從行為表現的一貫性、發展性,從特殊事件的表現中,構建核心技能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評價手段、評價方法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參加勞動部門的核心技能證書考試。
[1]國家職業技能振興發展戰略研究[EB/OL].http//www. 21wecan.com.cn.
[2]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586.
[3]魯飛飛.求職:最受歡迎的八大技能[剛.生活報, 2005—10—23.
[4]吳雪萍.培養關鍵能力:世界職業教育的新熱點[J].浙江大學學報,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