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十一五”期間策略研究

李星云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十一五,彈性學制,班級授課制,活模塊,師資建設,訂單培養,科學發展觀,技能型緊缺人才

職業教育發展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經過良好職業培訓的人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后備力量。現代社會的任何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和教育。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普及和發展,以及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從根本上講,都取決于職業教育的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處于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筆者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需要,是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需要,也是實施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表明了國家對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視,也昭示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契機的到來。

一、“十一五”期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回顧

1.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十五”期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緊密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取得了很大發展。(1)扭轉了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連續滑坡的局面。200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為398萬人,2002年為455萬人,2003年為517萬人,2004年為566萬人,達到歷史以來最高水平,當年在校生總數達1409萬人。2005年,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47萬人,當年在校生總數達1559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239萬人和275萬人。(2)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轉變。“十五”期間,各中等職業學校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實現了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的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的轉變、從傳統的以升學為導向向以就業為導向的轉變。實施“職業院校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計劃”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進一步優化了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3)進行了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新體制。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和辦學模式。密切與企業、人才、勞動力市場的合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調整專業結構,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加快培養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急需的各類人才。中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體現了教育系統結構調整的戰略意圖,體現了各級各類教育的統籌和協調,更進一步奠定了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盡管中等職業教育在“十五”期間由于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而取得了較大發展,然而,其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1)從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上看,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難與無序競爭等問題。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體制仍然存有一些計劃經濟時期的成分,資源配置體制不順,造成了目前職教資源的相對“固化”、“狹化”和“僵化”。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方面由于財力不足,導致職教資源無法增長;另一方面分散辦學、重復建設、廣種薄收等短視行為突出,導致職教資源存量閑置。“十五”期間,與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相反,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陷入“招生困境”,主要表現為生源相對減少且質量低下和招生市場混亂兩個方面,以上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2)從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來看,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結構落后、教學體制不靈活的問題日顯突出。首先,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具體表現為:一是在專業設置上出現方向性失誤和盲目無序性;二是在專業建設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簡單重復,沒有形成專業優勢和學校特色;三是所培養的學生社會適應性差。這是多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多重矛盾積累和發展的綜合表現和必然結果。其次,在課程結構上,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所采取的學科課程模式暴露出以下缺點:對學科越分越細,且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和綜合,不能滿足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客觀要求;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性教學。最后,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體制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缺乏足夠的靈活性,不能滿足多樣化的職業教育需求,也很難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3)從師資隊伍建設來看,目前,我國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學歷水平較低,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夠,“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教師的職后培訓工作較為落后,無法很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另外,教師隊伍不夠穩定,人才流失較為嚴重。(4)從人們的思想觀念來看,職業教育備受鄙夷。雖然國家大力提倡中等職業教育,但一方面,從文化學來看,我國有著濃厚的“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人們傾向于追求高學歷,更愿意選擇普通高中教育,繼而再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從經濟學分析來看,選擇中職的成本較選擇普高的成本大而收益小,因而在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普通高中。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對發展職業教育不夠重視。政府財政撥款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十一五”期間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中央財政將對職業教育投入100億元;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將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2005年11月份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發展職業教育要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比例。如何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激活辦學機制,拓寬辦學渠道。首先,中等職業教育要徹底轉變其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狀況,應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教育內在規律的要求,增強與不同類型教育的溝通和銜接,放寬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提供方便靈活的學習機會,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等多種功能,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其次,為了擴大辦學規模,中等職業學校應與各地黨政行政部門、周邊學校保持聯系和接觸,不斷拓展辦學的新思路、新空間。再次,中等職業學校還應積極探索充滿活力的動態發展模式,進行校企聯辦,走聯合辦學的共同發展之路。最后,應加強職教與普高的溝通,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建立快捷、便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滿足廣大學生的升學與就業需要。

2.加大社會宣傳,拓展發展環境。要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弱化整個社會對學歷的過度重視,樹立新型的就業觀念。一方面,政府及學校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與雜志等大眾傳媒共同來宣傳職業教育的意義,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公眾了解有關職業教育的概念、種類、地位與作用、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以及社會對其所培養人才的需求狀況等,積極推介職業教育辦學的先進典型,使社會公眾不斷加深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在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適當加入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或相關知識的介紹,使學生了解職業教育,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種類。初級中學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如“家長學校”或家訪等,對家長進行中等職業教育的觀念滲透,各社區可以積極宣傳職業教育的性質、培養目標等知識,逐漸營造一種適合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3.優化專業設置,加強特色建設。加強專業建設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要根據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對當地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演變狀況、社會職業分布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等要素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按照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類別、結構、層次、數量等方面的要求來調整相關的專業設置;要瞄準市場優化專業結構,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加強特色專業的建設;要注意堅持穩定、長效、需求量多的主體專業或名牌專業同易變、短期、需求量相對少的新專業相結合,按照社會需要,鞏固主干專業,改造傳統專業,創建新興專業,發展名牌專業,從而永久保持學校的活力。

4.立足職業素質,重構課程模式。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根據目前國內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研究成果,在構建職業教育課程新模式時,可以采用“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即以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崗位技能訓練為特色,既強調集合一群相關職業通用知識與技能,也重視選擇一個特定職業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寬基礎”著眼于奠定發展后勁的基礎,側重于全面素質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同時進行某一崗位群相關職業通用的技術與技能的專業教育;“活模式”中的每一個“模塊”都是針對某一類職業的多項能力進行的定向教育,讓受教育者掌握從事某一類職業所必需的學識、技術和能力。

5.改革教學體制,實行彈性學制。實行彈性學制是許多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共同點,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時間的長短往往按個人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定,一般沒有年齡和時間的限制。這種靈活的學制為職業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活力,促進了人才培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應把實行彈性學制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方向,應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部分時間制教育相結合,允許成年學員和有實際需要的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在具體的實施方面,學校可以開展學分制的試驗,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還要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分相互承認的機制,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選擇課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