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課程改革必須改革教育理念
林鳳軍
: 傳統的教育教學因為時間久遠,很多方面都在固化著教育者的心理,束縛著教育者的手腳,一種僵化、老套的理念占據著廣大教育者的心靈。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需求的更新,課程改革必改無疑。課程改革要改什么?筆者認為:課程改革必須改革教育理念。只有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將其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使課程改革改出成效,達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
一、改革學校觀,讓學校不但能教書更能“樹人”
傳統的觀念認為:學校就是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在這種觀念下學校的教育忽視了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忽視了學校的社會作用,結果使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生只為追求個人名利地位而學,不顧國家、民族的需要和社會要求。學校不僅要教育學生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更要教育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修養。要將實施素質教育貫穿到教育的始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二、改革教學觀,讓學生不但能學會更能“會學”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的越多、越細才越好,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教師只注重教的研究,而忽視了方法的指導。新的理念告訴我們,必須擺正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在傳授知識、打好基礎的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功夫下在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學生智力的開發上、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上。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養成自學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就可以在離開學校、離開教師的情況下繼續學習,達到“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的目的。
三、改革教師觀,讓教師由主講走向“主導”
傳統的教育觀念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處于絕對權威的位置上,很難與學生平等勾通、交流。在課程改革中,我們要摒棄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主動與學生交流,不能身居講臺、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子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知己、朋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教學的管理者,要成為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有力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根據學生探究活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幫助和支持,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四、改革學生觀,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傳統的觀念認為學生就是被動的知識接受器: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而且不可改變、唯師獨尊,教師說怎么樣就怎樣。這種觀念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本來就是有思想、有見解、有自主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成長發展的自然規律,作為教育者應該滿足學生自然成長的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讓學生去適應你的教育。學生在適應自己發展的環境里,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覺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人。要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五、改革教材觀,讓教材成為適應學生發展的“例子”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和大綱是教師教學中唯一的也是必須遵守、不可違背的東西,教師必須在這個框架內傳授有限的知識,因此出現了“教教材,死教書,教死書,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現象。而現代的教材改革趨勢為現代化、基礎化、個別化和綜合化。所謂現代化就是教材內容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來設計課程內容,教材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現代科學及學科發展的新變化,組合、選擇和增加新內容,教學手段吸納采用新技術。基礎化是從保證和滿足每個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人類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開放性,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性、評價標準的差異性。綜合化,是按照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展,重新審視課程、學科的設置及內容的選擇,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
六、改革評價觀,讓評價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良方”
傳統的教學評價是只看學生的最后成績,不看學生能力的發展,只憑一張考卷來衡量學生的好壞。如何評價一個學生,不能只看一張試卷,要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去評價,看學生是否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具有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能力,是否對周圍發生的一切具有是非判斷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對他人和集體是否具有愛心等。對學生的評價要有發展性,要能夠對學生的心理活動起到激勵的作用。評價的結果是一種形式的外觀,評價的結果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我們只有依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選擇評價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評價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
七、改革人才觀,讓社會感知出教育的“成功”
傳統的觀念認為,一個人只有學業有成、升上大學、拿到文憑才是人才。其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現代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要樹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無全才,人人有才”的人才觀,不求個個成才,但求個個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