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投融資方法芻議
孫 浩 朱遠程
摘 要:近年來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大規模擴招、政府投入不足以及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的社會地位等原因,現行的以國家財政撥款和學生學費為主的經費籌措模式已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和教育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本文將從產學研結合、教育集團化并公開發行股票以及加強政府對高職教育投融資力度等方面闡述有效解決高職教育資金短缺問題的渠道和方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投融資;渠道;方式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5年10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強職業教育工作,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會議指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推動下,高等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教育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我國有高職院校 1047所,占全國所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46.82%;在校人數達到595.65萬,占全國高校在校人數的44.47%。由此可見,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
高教事業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事業。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在當今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普遍短缺的情況下,由于自身的教育成本較高、社會認可度不足、相關支持性政策不到位等原因,高職教育在教育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經費問題變得日益嚴峻。根據發展中國家對教育成本的統計.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 2.64倍,但是高職教育得到的關注和支持卻遠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經費來源仍以財政撥款、學生學費為主,這種經費籌措結構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教育規模發展的形勢和要求。因此,能否有效的解決高職教育經費問題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并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前景。目前,國內關于教育經費來源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問題的研究甚少,在理論上已經落后于高職教育的實踐與發展要求。因此,能否建立新型的多渠道投融資體制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和規模。
二、加快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投融資渠道多元化發展
美國的社區學院是實施其高職教育的主要機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基本形成了“學校—企業—社會”整合的高職教育體系。社區學院充足的教育經費來源為其健康持續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目前,社區學院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三個方面:學生學費、當地稅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撥款(見表一)。從表一可以看出,雖然美國社區學院也是以政府撥款為主,但是私人捐贈和其他輔助服務收入也是其一條穩定、重要的經費來源渠道,而且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借鑒美國社區學院以及其他一些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經費籌措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金融體制和教育市場發展的現實,我國高職院校應該建立合理的融資體制并積極開辟新型的多元化融資模式。
1.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充分證明產學研相結合之路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我國的高職院校應該借鑒他們的經驗,加強學校與社會、學校與企業間的聯系。在2002年的“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濟指出產學研結合是我國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產學研結合有利于企業、高職院校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在人才、技術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培養適應生產—線發展需要的、能夠主動迎接技術挑戰的應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企業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實踐場所、項目以及必要的資金支持。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系,使得它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支撐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同時,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從單純的職前教育向職后教育延伸,從學歷教育擴展到非學歷教育,密切了企業與學校的關系,為產學合作奠定了條件。因此,我國的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讓企業認識到校企合作對企業在激烈的人才和技術競爭中取得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經驗表明,目前產學研結合主要有兩種形式:學校自辦企業、校企合辦企業。
學校自辦企業是指學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資源等優勢獨立開辦的以營利為目的由學校相關部門直接管理的一種機構組織形式。教育產品是一種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混合產品,理論界對其是否具備產業化的條件以及是否應該產業化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論。但是,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學在教育產業化方面曾進行過成功的嘗試。如幾十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辟的學校:工業園,使教學活動、科研成果與工業園的發展雙向互動,彼此推進,最終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工業開發區“硅谷”。之后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也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教育產業化”的嘗試.開辟了一些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的研究項目,如新型材料、制造業的技術革新、研究發展人工智能、生物化學的廣泛應用等。就高等職業院校而言,產學研結合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以應用技術開發與轉化為重點.發展校辦產業,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開辦企業的獨特優勢。因此,應該鼓勵高職院校在經營模式上走產業化道路,大力發展校辦企業。校辦企業的發展為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了平臺,同時也為學校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本地經濟,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發展,堅持走“產學研結合”辦學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校辦養豬場每年供應港澳大陸10萬頭肉豬,豬糞用來養殖鮮魚,栽培有機蔬菜花卉。 2002底,產業產值過億元,利潤達千萬,不僅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經費,而且為當地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校企合辦是指由學校和企業之間合作或合資建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一種機構組織形式。校企合辦有助于將學校優勢與企業資源有效的融通和整合起來,更好地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及其整合效應。一方面.對于學校而言,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及時全面的了解到企業和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從而更好地面向市場進行招生和設置專業,同時還能帶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對于企業而言,校企合作可以使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其挖掘和培養人才的成本以及增強其人才儲備提高競爭力。德國的“雙元制”辦學體制是校企合作的一個成功典型,其高等職業教育中職業學院的教育經費,有培訓企業或社會機構分擔,三年學習期間生均實踐培訓費用約10萬馬克(約合人民幣47.325萬)。
從國際和國內的一些研究型院校的發展經驗來看,學校以技術入股是校企合辦的一種普遍形式。但是在我國,高職院校以技術人股合作開辦企業的形式發展比較緩慢,因為在我國,一直以來,人們對高職教育有一種誤解,認為高職教育就是培養生產一線的操作工,不需要深厚的理論素養。其實,高職教育是培養在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運作的高級實用性、技術型人才。目前很多企業急切需求高水平的職業技術人才,也充分說明高職教育的知識、技術含量。據統計 2004年我國技術工人7000萬,其中初級工占61.5%,中級工占35%,高級以上技工只占 3.5%,而企業需求的高級技工在14%以上,供求缺口達700萬以上,這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3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遠。高職教育兼有高教屬性和職教屬性,因此,必須在注重實踐性的同時加強理論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目前.高職教育已經由專科、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將理論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世界科技、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高職教育必須將實踐性與研究性相結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憑借在科研方面的優勢開發出一些領先的技術,進而將其內部化或是賣給企業獲得了相當的經濟收入。創建于1994年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新企業”是專門從事學校技術轉讓的機構。1994年以來,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入股參與分紅等方式,哥倫比亞大學已創收6億美元,并為社會創造了10多萬人的就業機會,創造了40多億美元的社會財富。另外,據統計,2004年度我國高校校辦產業收入總額 969.30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收入總額806.78億元,占全國高校校辦產業收入總額的 82.23%,比2003年度科技型企業收入總額668.07億元增加了 138.7l億元, 增長率為 20.76%。由此可見,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對學校的教育經費籌措和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鑒于此,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相應的激勵制度,為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真正形成以產養學、以產促研、以研促教的高職教育體制。 2.走教育集團化之路,公開發行股票
由于受思想觀念陳舊、發展高職教育措施不到位、改革力度不夠等問題的影響,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速度較慢,嚴重落后于國際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一直以來,社會上對高職教育存在著種種偏見,將高職教育視為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種教育形式。雖然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其改革與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體制和意識上的障礙。要想吸引民間資金投資于高職教育,首先必須提高社會和民眾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1999年,美國已有77家教育公司上市.資本總額達330億美元,僅占整個教育市場的0.22%。然而,目前我國這方面的例子還比較少,因此,以教育公司形式籌集資金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走教育集團化之路,進行股票融資是指學校之間進行聯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教育公司,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義在股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為學校募集教育發展資金。誠然,在我國當前的情況下,這一方式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民間對教育股票的反應等。但是,縱觀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歷程以及我國的教育市場的發展現狀.走教育集團化之路,公開發行股票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首先,據統計,2004年,我國高教的民間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47%,低于1.32%的國際平均水平,而至2005年1月,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 12.22萬億元,也就是說,民間資金有著巨大的挖掘空間:其次,通過教育集團化成立教育公司并公開發行股票可以擴大高職教育的影響、提高高職院校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再次,股票融資過程中,融資人無需償還本金,而且股票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這樣就增加了教育股票的流動性和再融資能力,從而為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此外,根據相關規定,既然在股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就必須接受股東和廣大股民的監督,只有高職院校發展良好,教育公司運轉正常,教育股票才會有較好的市場,也才能達到為高職院校融資的目的。因此,教育集團化并公開發行股票不僅可以為高職院校的長期發展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而且有助于加強社會對高職院校的監督,進而促進其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
3.加大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融資力度
教育產品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既具有—定的非排他性又具有一定的消費競爭性,同時具有很大的外部收益性.因此高職教育在進行市場融資的同時,政府有義務投資高職教育以解決市場融資的不穩定性問題。200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當年GDP的比例為3.28%,始終未達到4%的既定目標。教育投入總體水平不僅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5.1%的水平,還低于轉型國家 4.8%的平均值。據統計,從 1983—2001年19年間,中央財政對整個職業教育的專款投入僅為9.7億元,且主要用于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用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并不多,而僅2002年國家用于高等教育的財政撥款就達到1583.2億元。因此,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措施適當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并制定更合理的財政投融資政策以平衡不同性質教育間的資金劃撥問題,給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財政投融資就是用郵政儲蓄及其他方式吸收國民儲蓄或者從國民手中借款(稱為活用民間資金),將這些資金提供給國家認為需要的地方,可以說是有計劃的資本形成。財政投融資是政府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根據美國紐約大學校長、教育經濟學家布魯斯.約翰斯通 (D.BruceJohston) 于1986年提出誰受益誰負擔的教育成本分擔原則,國家、社會、個人、企業等都是受益者,因此他們都應該承擔一定的教育費用。目前,我國大學平均學費達到 3895元,而高等職業教育由于自身較高的教育成本以及社會地位問題,其平均學雜費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專業年平均學費達到5000元左右,占人均CDP的60%以上。因此,通過提高學雜費來增加高職院校教育經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根據我國的現實,政府應該制定各種政策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投向高職教育。據統計,2004年,我國高教的公共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63%.低于國際平均水平1.15%。由于思想觀念、教育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制約,高職教育一直生活在普通高等教育的陰影之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應逐步完善和制定相關的支持性政策并以國家的名義為高職教育進行財政投融資以彌補其教育經費不足。
財政投融資主要包括股票市場融資、債券市場融資、基金等融資方式。在此,本文著眼于債券市場融資即發行教育債券。債券融資是指學校按照法定程序發行債券并承諾于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一種籌資方式。債券融資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和控制,因為一般情況下,債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權利而無參與管理的權利;其次,從政府債券來考慮,財政投融資教育債券屬于國債,其信用度高、對民間閑散資金的吸引力強;此外,債券的利息是從公司稅前利潤中支付的.具有稅后效應,因此,債券籌資方式成本相對較低。1999年國家安排國債資金14.7億元,為承擔擴招任務的普通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截至2001年,中央共安排高校擴招國債資金52.9億元,支持高等學校新建教學、實驗和學生生活設施項目共計 835項,建筑面積達到1228萬平方米,批準項目總投資203億元。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經費緊張問題。因此,政府應繼續大力推行教育國債,并將資金適當的向高職院校傾斜以起到政策導向和資金支持的作用。
三、結論
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借鑒美國社區學院、德國的雙元制以及其他一些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的發展經驗,開辟教育經費的多渠道投融資體制。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和布魯斯.約·翰斯通(D.Brace— Johnston)的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國家、社會、企業、個人都應該分擔相應的費用。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仍然是以國家財政撥款、學生學費為主,不適應市場經濟以及教育市場的發展規律和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與時俱進,結合自身的實際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打破傳統融資模式的桎梏,理清產權關系.建立必要的收益回收機制,積極尋求并建立新的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穩定,的投融資渠道和方式。相信通過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教育集團化之路以及加強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融資力度等經費籌措模式,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學校—企業—社會”整合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困擾高職院校發展的經費短缺問題將迎刃而解,從而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實用性技術和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Cohen,Arthur M·,Projecting the Puture of Community College [J]. ERICRiE0,1995(12).
[2]戴天柱.中國財政投融資研究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1,111-112。
[3]井手文雄著.陳秉良譯.日本現代財政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230-231.
[4]王根順,王成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0.
[5]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1—118.
[6]岑建君,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 [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58.
[7]張陽,雷良海.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籌融資體制研究[J].高等教育,2003(1):61-63.
[8]唐興華,宋蘭容.國外高等教育融資政策及其借鑒意義[J].經濟體制改革,2005(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