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招生的教育特點及教學方法探討
褚俊虹
摘 要:外招生是我國高校所招收的境外學生,其因為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入學條件不同,導致與內招生在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一致。為了達到更好效果,需要針對外招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采用分流教學法、案例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實行有針對性地教育。
關鍵詞:外招生;教學效果;教學方法
1 外招生的特點
客觀地說,外招生的基礎與內招生相比起來有一定差距,這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外招生的主要來源集中于港澳地區,以澳門地區為例,當地學生在中學畢業后,面臨的選擇多樣化,他們可以分別參加澳門大學招生考試、中國高校對外聯合招生考試、臺灣對澳門招生考試,另外還可申請歐美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學。這些考試彼此不沖突,所以很可能出現一名學生被多所大學錄取,擁有多種選擇的情況。學生從其自身條件出發,在同等情況下,素質較高的學生更有可能被歐美和香港等地大學分流,只有相對選擇余地較小的學生才會到內地就學。
不過所謂素質較高并非絕對,這只是體現在當前錄取制度下,外招生在考試能力方面較為落后,并不代表在綜合能力方面外招生處于落后地位。就教學中的實際情況而言,外招生普遍在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有較好表現。其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1)理論知識基礎薄弱,社會知識豐富。外招生普遍在語文、數學等基礎知識方面不如大陸學生,這是外招生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所決定的。相當一部分外招生在入學時甚至聽不懂普通話,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高年級時這一情況有所好轉。而在數學、物理等自然知識基礎方面,由于外招生所接受的中初等教育與大陸教育體系有所差異,導致其和大陸學生有顯著差距。這都造成了外招生教育的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對于部分基礎過差的學生采用預科教育的形式,系統補習語文、數學等基礎知識后,再按照高等教育的標準要求開展教學。不過與外招生薄弱的理論知識基礎相比,他們的社會知識相對豐富得多,國外教育體系通常比大陸教育體系更注重實踐性和基礎能力培養,這在導致他們理論知識薄弱的同時,也帶來了在社會知識方面的收獲。同時外招生經歷相對豐富,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風俗文化都有實際接觸的經驗,知識面也相對較廣,這也為他們積累了較多的社會知識,在對金融、經濟、社會學等方向課程的理解學習上有先天優勢,掌握起來效率較高。
(2)獨立思考能力強,有自己的見解。外招生所處的成長環境與中國大陸有較大差異,雖然仍受到華人傳統文化的影響,但相對而言體現出獨立意識強、自主性強的特點。其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與內地生相比有所差距,但經常表現出一些有創造性的想法,顯示其思路靈活、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方式。例如在政府經濟學的課程上,對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內地學生普遍認為是天經地義,而外招生則認為政府的本質是暴力組織,是通過強權來固定收取“保護費”的一種形式。這更接近于政府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對政府職能和運作規律的理解。
(3)課堂紀律散漫。外招生的行為習慣偏于自由化,同時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對大陸的各種管理規定存在一定的漠視甚至抵觸情緒,反映在課堂上,就是紀律散漫。通常遲到早退現象較嚴重,曠課現象也不罕見,上課時也常見發短信、玩游戲機、看小說、聊天等多種不良行為。也就是說,僅僅當課堂內容真正引起他們興趣時,他們才會認真聽講,而當他們覺得乏味時,課堂紀律對其學習行為的約束性是相當乏力的。
(4)動手能力強。與獨立性強、理論知識薄弱等特點相對應,外招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普遍較強。這是因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礎教育通常較為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這與我國初等教育應試化的方向是有所差異的。在金融、經濟類課程中,對于理論模型的理解和推導,外招生通常處于劣勢,但是涉及到案例調查和總結、以及調查分析過程,外招生表現得更加自如熟練。
(5)協調組織能力強。在溝通、協調、組織方面,外招生也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這同樣是由于外招生所處的基礎教育環境中通常重視社團活動,外招生往往根據個人興趣加入一個或多個組織,從而使協調溝通能力得到鍛煉。這種能力在注重團隊績效的經管類專業中尤其重要,在相當多的課程中都需要分組討論、協調分工,外招生雖然在個人能力上不突出,但通常能較好協調,令團隊展現出高效率。
(6)學習目的性強。受到其成長的文化環境影響,外招生對待知識的態度是相當務實的,他們在接受教育時,經常問的話是“有沒有用?有什么用?”并且對于知識的用途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準,這套標準通常側重于實用、側重于短期。對于他們感覺到有用的知識,有較高的學習熱情,但是對于他們覺得無用的知識,則采取鮮明的消極態度,幾乎不投入任何精力。
(7)計劃性與自制能力較差。由于成長環境自由松散、所受誘惑繁雜,外招生普遍表現出自制力與計劃性較差的弱點,在對待具體的課程學習上,往往課前無預習、課后無復習,課程作業一拖再拖,即使最后補交,也相當大一部分是抄襲。總之,無法制訂和執行相應的學習計劃,對課程循序漸進的學習造成了相當大的障礙。
外招生的主要特點如上所列,這些特點彼此之間有相互聯系,例如自制力較差也影響到課堂紀律,它們一起構成了外招生在各方面和內招生之間的綜合差異。
2 針對外招生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法
針對以上客觀存在的差異,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因材施教,針對其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外招生所表露出的特點進行了適當調整,一些主要經驗可總結如下:
(1)分流教學法:這是一種可操作性強、目的明確的方法,針對外招生和內招生的較大差異,編成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教學進度、計劃、難度、側重點、風格都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有的放矢,非常有針對性。以微觀經濟學為例,對內招生采用較抽象、量化的教學模式,課本采用曼斯菲爾德的“微觀經濟學”,做到每個定律的推導和理解都要求較高,對相關例題熟練計算;而對外招生采取具體、定型化的教學模式,課本采用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對公式的要求較低,重在對具體現象的理解。實踐證明,這種分流模式效果較好,兩個班級都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后期反饋都相當理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量采取分流教學的方式。
(2)案例教學法: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是一種格外受到外招生歡迎的方式。雖然案例教學同樣也受到內招生歡迎,不過外招生對于案例教學的歡迎程度更甚于內招生,同時他們對于抽象理論的填鴨式教學的抵觸程度也遠比內招生強烈,這就決定了案例式教學在他們的學習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在普通的案例教學中,往往先介紹理論,然后通過案例來講解論證,但是對于外招生來說,這種方式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在理論講解階段,他們往往就因缺乏興趣而怠學,這樣不但影響案例效果,也導致對案例興趣不足。這些具體現象是和外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紀律散漫、學習計劃性較差等特點相對應的,要解決這一現象,靠硬性約束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從根本上調動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增加案例內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現實性顯得尤為必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課程開始即通過現實案例引入教學內容時,能有效調動起學生積極性,當這些案例與現實情況結合緊密、形式生動時,其效果更佳顯著,外招生能在其吸引下保持住注意力,順從教師的引導深入思考,而提煉出一般規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吸引——分析——提煉——驗證”的步驟,而其中每個步驟,都必須與案例相結合,至少準備兩個以上的案例,才能適應外招生的特點,達到理想效果。 (3)討論法:外招生思維活躍、獨立性強、自我意識強,這種特性導致其紀律性較差,但是同時也可加以引導,提升教學效果。討論教學法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討論所起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但是在內招生中開展討論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內招生受多年教學習慣影響,通常不踴躍發言,但外招生卻無此缺點,上課時如果教師將發言權交到他們手中,他們往往是相當歡迎的,并且有熱情和精力發表評論。利用外招生這種特點來引導其發言,就可以讓其在討論過程中主動、深入地思考,并且通過討論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如果討論法應用得當,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改為主動,其效果產生本質提升。只是討論法的應用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和磨合,對于一門課程來說,需要在課程開始時就定下大規模應用討論的基調,同時確定分組名單,并由任課教師親自加入討論,引導和規范討論行為,至少在課程中期令討論方法成熟,才可起到顯著效果。
(4)實踐法:對應于外招生協調組織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實踐教學法也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方法。實踐教學法可以說是案例法的衍生,其對學生帶來的認識更加具體生動,因此更受到外招生歡迎,效果也十分明顯。以經管類課程為例,采用實踐法教學時,要求其親自動手調查、分析、撰寫案例,學生在此過程中會接觸到具體事實,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會發現一些課本上未曾明確解釋的現象,誘導其主動思考,彌補書面知識的不足。所獲得的是系統的、生動的知識,并且這些知識實用性強,迎合了外招生學習目的。
(5)激勵法與壓力法:由于外招生普遍有性格散漫、貪圖享樂、規劃與計劃性差的特點,對于外招生的整個學習行為,除了改善形式提高效率外,從核心來說還必須解決其內部的動力問題,否則案例法、實踐法等方法只是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改善程度有限。對此問題,應采取內外兼顧的方式,即激勵法與壓力法齊施。激勵法就是要調動起學生主觀上的學習積極性,這可分為若干層面,最基本的層面需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表揚、獎勵;中級層面可以在課程考核、學分面針對學生的努力行為采取相應鼓勵措施;宏觀層面可以就其遠景規劃、知識應用性方面向學生分析學習所帶來的長期豐厚回報。多方面共同著手,讓學生感受到其學習過程并非是無意義的被強迫行為,而是一種高效的投資回報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學習態度。但是考慮到外招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容易產生懈怠、搖擺等情緒,因此僅僅采用激勵是不夠的,在必要階段需要以壓力為輔助手段,迫使其分配足夠的精力和時間用于學習。最直接的壓力方式莫過于考試,不過僅僅采用考試作為施壓手段是不夠的,外招生通常有事到臨頭才行動的特點,如果在考試期才施壓的話,即使學生因此而行動起來,也往往因為精力和時間有限而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所以要持續地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給外招生以壓力,這表現在課前預習、課程作業、課堂測試的持續性上,迫使學生在課程的每個環節都跟上進度,才可能最終達到理想效果。
以上是對外招生教育經驗的一些總結,對于內招生而言,這些經驗同樣也有參考意義,不過要根據內招生的特點加以調整,在實施的力度和頻率上有所不同。這些經驗都可獨立實施,但要達到良好效果,必須綜合起來,形成系統的改變,相互配合、相互影響,才可能徹底提升當前外招生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