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時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
李慧 眭國榮 王利青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隨著逐年的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時期,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的高校教育改革,教育管理者工作方法面臨著新的考驗。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工作方法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經濟的發展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隨著與國際的逐漸接軌,人們越來越多的認識到了教育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提高,負擔高等教育費用的承受力也提高,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斷加強。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院校連續幾年大幅擴招,到200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7%,這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時期,2006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2%。[1]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不只是意味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的大量增加,而且還包括與規模增長相應的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及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入學條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變化。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市場為導向的觀念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高校教育管理在這一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多方面的變化,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學生管理的現狀
1、經濟的發展、制度的轉變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新中國建立以后,處在計劃經濟和學生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體制下,學生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是以“三觀”教育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以便順利完成學業,其教育理念是培養合格的大學生以接受祖國的挑選。新中國成立至上個世紀80年代初,這種管理制度表現出了它積極一面-對有限的資源進行了比較合理的配置,同時集中力量培養了一批國家緊缺人才。但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從以前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2001年11月10日被批準加入世貿組織,隨之,我國的各個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等教育作為計劃計劃經濟最后一座堡壘,依然沿襲著過去統一培養的模式,開始不利于人的個性發展,而且缺少變化的培養模式已經逐漸滿足不了社會發展要求。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社會生活而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令人心痛的行為給高校管理者敲響了警鐘。同時,在社會轉型期,各種價值觀、人生觀充斥在整個社會中,缺乏對人才的統一認識,造成了人們片面追求高學歷的現象。而且,當人們經歷了國企改革、下崗等一系列痛苦的蛻變后,發現學歷是飯碗的保障之一,并對大學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自己或兒女可以通過在大學的學習得到一個金飯碗,人們對大學價值認識的錯位也給大學管理提出了難題。
2、學生的個性化給高校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80后出生的,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家庭的依賴性大,自理能力弱,身體、心理素質較差,比較脆弱,缺乏自控能力,缺少集體觀念和同學之間的互助友愛精神,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差。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刻苦鉆研精神,缺乏自覺性,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大學里由自己支配的時間較多,自主意識強,責任意識弱,奉獻精神等不足,沒有追求的目標,把一切東西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強調自己的個性,不愿意人云亦云,很多事情上,都要求要有自主選擇權。學生管理已經告別了老師說什么是什么的年代了。
3、高校規模效應要求尋找新的管理方法
首先,大規模的擴招以后,生源質量較以前有所下降,這樣使原本很容易實現的管理要求,變得開始有難度。其次,學生數量劇增而老師的數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老師的工作量趨于飽和狀態,很多問題老師只能抓大放小,想要有工作深度,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次,管理思路和制度相對滯后,對學生的要求過于死板或應付差事,沒有發揮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我國已從精英高等教育轉變為大眾高等教育,而相對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造成了現在教育出的大學生像花瓶一樣,中看不中用。
二、探索與思考
1、以創新為目標,抓好教育引導工作
高等學校的三大職能: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開展服務社會。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能和中心任務,是高等學校之所以是高等學校的根本理由;發展科學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它既是高等學校培養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學校不同于其他層次學校的本質要求;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前兩項職能在當地社會的合理延伸與實際應用,既是高校對應當地社會應盡的義務,也是高校本身發展的內在需要。[2]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培養人才這一中心任務,正確處理好三項職能之間的關系。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和一個合理的激勵制度。如何將學生培養成才是每一個從教者都在關注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促使英國產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政策¬-專利保護。萬能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就是通過出售這項技術從一個一貧如洗的失敗商人變成了富有的發明家。作為高校管理者,從這件事上應該學到什么是人才的標準,人才不是各科成績都非常好的只知道學習的學生,而是具有創造力的學生。經常有這樣的指責,現行教育制度是抹殺學生創造力的罪魁禍首,各方面的證據也隱隱說明著其中的一些關系。作為教育者,我覺得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學生認為他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識時,他是會投入時間和精力在上面的。學生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我不知道學這一門課有什么用。”這個問題揭露出了我們在學習引導上的問題。學生不是為了學位證書而學習,如果學生把取得學位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那就違背了我們的教育目標了。我認為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性的一步。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并不是說要我們拼命鼓吹我們開設的課程有多么的好,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就像我們到市場買菜,無論菜農說自己的菜好,我們都是要選自己需要的和自己喜歡的?,F在的高等教育價值中,我們不僅僅應該注重社會價值更應注重個人價值,沒有了個人價值,高等教育就無從反映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其社會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2、學生管理者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高校學生管理者是與學生的接觸是相當多的,從事學生非專業教育的重要教育者。學生的非專業教育主要包括了理想教育、責任教育、價值觀教育等。作為學生管理者首先要對生活有極大的熱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這樣,在平時與學生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地讓學生感到有所追求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同時,學生管理者應用具體的行動代替說教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責任。再次,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發表他想說的。當他把他想講的都說了,我們就能發現問題的關鍵了。
除此之外,大眾化教育的開始,同時宣告著師道尊嚴時代的結束。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的影響下,我們一直都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認識。在學生管理過程,往往要求這個要求那個,認為這些都是應該的,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作為學生管理者,我們存在的價值是幫助學生變得更好,在我們之間更重要的是做朋友,而不是長輩。我們要相信學生能和我們一樣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只是要根據經驗告訴他做某些事需要的代價是什么,讓他根據情況進行選擇,而不是替他做好決定。
3、抓好工作兩條線,做好目標導學工作
當前的社會非??粗貙W生的文憑,而現在的文憑的取得主要是看學習成績。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雖然說文憑和能力不是矛盾的,應該是彼此相長的。但是他們并不是呈線性關系的。高分低能的一種現象已經出現了。這時候,作為教育管理者,如何需求其中的平衡點很重要的。首先是鼓勵學生學好本學科知識,讓他們明白學習也是一種能力,一種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其次,除了獎學金外,并不把學習成績作為各項考核的惟一重要指標,只有學生成績合格,他就應該具有各項獎評的條件,其他的獎評條件應該注重學生其他方面的成績和他所特長方面做出的貢獻。即工作中的一條線是保證學生能拿到關乎他前途的文憑,另一條線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己追求的目標,注重個性化發展,培養他們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時期,入校學生參差不齊,在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適當的引導。對于那些對專業有興趣且基礎良好的學生鼓勵他們進一步深造下去,今后在科學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對于那些對專業興趣不大的學生,鼓勵他們在保證日常的學習要求之外,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掌握一項技能,并在這個方面取得自己期待的成績。
4、強調過程管理,優化管理制度
現在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結果的考評,缺少對過程的充分關注,而學生的培養恰恰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進步,沒有一個終極點,所以無論我們用何種結果式的考核都會給學生長期發展造成影響。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學生喜歡拿短期目標當作最終目標,就像高考一樣,通過高考,我們可以進入更高的學府學習,這只是短期目標,并不意味著考上大學就是成才,而是通過在大學的不斷學習來獲取成長。也正是這種拿短期目標當最終目標的現象給高校管理埋下了暗礁。所以作為學生的管理者一定要幫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并通過平時的過程式的管理,讓學生明白“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古訓。
在社會各個層面都在發展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面臨著制度變革、規模效應等帶來的各方面的問題。作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我們一定要有清晰的人才觀,在日常的工作中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和教育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我們要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建立并優化管理制度,最終成為工作有效率,有成效,惠及學生的教育管理者。
[1] 司洪昌等.透支未來:大學大幅貸款背后的隱憂[J].教育與職業,2006(31):22~26.
[2] 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