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不足的成因淺析及建設路徑
汪立超
: 論文摘要:新形勢下,高職生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職院校如何創新就業教育,應對挑戰已迫在眉睫。在分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探討加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建設路徑。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途徑
根據國家勞動保障部的最新統計,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5萬人,2008年高校畢業生達到559萬人,2009年則達到611萬人,預計今后三年內還將以每年50萬的速度增長,而相應的崗位需求沒有明顯的變化,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因此,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高職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他們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潛質已迫在眉睫。
一、加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創新。“中國高等教育必須順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豐富卓越的創新能力。”因此,學校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滿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
2.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需要
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加之全球金融形勢多變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中強調,高校畢業生不能僅僅寄希望于“等、靠、要”就業崗位,而是要善于走出一條新路,轉變傳統就業觀念,更多地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思路,樹立科學和諧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具備一定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學生在創業的時候不再左顧右盼,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和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3.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使然,更是新形勢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能使學生的專業能力、特長發展及各種能力得到增強和鞏固,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起步較晚
相對于歐美國家乃至鄰國印度,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而且觀念滯后、質量不高。在歐美國家和印度,創新創業教育從小學就開始抓起,這些國家的創業教育發展歷史悠久,培養模式已經很成熟,學生創業已經是普遍的事情。然而,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始于1997年清華大學學生舉行的“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2003年,創業教育才被正式納入高等教育教學體系范疇之中。
2.認識偏頗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深刻,簡單地把招生是否達標當做工作重點,認為創新創業不是高職生所為,他們只需掌握某種技能,認識不到創業也是就業的方式之一,從而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實際上,向社會輸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畢業生才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之根本。
3.師資隊伍匱乏
創新創業教育是實踐性、經驗引導、專業知識傳授的綜合性教育,對教師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和正確的職業觀念要求很高。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多數高職院校是在普通中專學校基礎上合并而來的,已有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教學觀念仍根深蒂固,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管理經驗相對薄弱,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現在政府在優化創業環境中未能給予更好的支持和幫助,不能很好地為高職院校提供開展創業教育與實踐活動的創業園區。同時,政府對學生創業的稅收、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還不夠完善。另一方面,現有的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在產學合作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加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的路徑選擇
1.開展創新創業精神教育
創新創業精神不僅是創業者的必備素質,而且是構建創業型社會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應該擯棄把高職生打造成速成企業家的教育觀念,重視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養,大力開展創新創業精神教育,培養學生不怕失敗、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把創新創業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和技能培訓之中,常抓不懈。特別是在職業生涯規劃上要立足高職生自身特點,培育學生獨有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從而培養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所需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較強的大學生。
2.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要突破傳統教育教學評估模式,運用現代科學的評價觀和方法,圍繞造就創新創業型高職人才探索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一方面,評價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智能,更要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潛能,特別是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方面,對高職院校實施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獲得的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效果做出判斷。另一方面,對學生在此方面的社會信度與效度進行評價,擔負起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創新型與創業型人才。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及就業教育的關鍵。在師資隊伍的培養上,要專職隊伍和兼職隊伍齊頭并進,引進與培養雙管齊下。專職隊伍應該由講授創新創業或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的教師、輔導員組成;兼職隊伍則有在創新創業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教師、“兩課”及其他文化素質基礎課的校內教師。同時可聘請社會上一些有創業經驗的發明家、創業者、企業家、科技專家以及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等來校授課,這部分人員可以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和增強創業實踐經驗。
4.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應是以創新精神、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和素質為主要內容組成,包括對創業行為的客觀認識,干事業的探索精神和勇氣的素質教育,如何觀察、分析、解決創業過程中具體問題的技能教育,了解行業、企業運營程序,了解市場、捕捉市場機會的實踐教育。因此,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增設滲透創業教育內容的教育課程,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創業學識,啟發學生的創業思路,培養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品質。同時,要把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有機地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之中。在課外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知識講座、創新沙龍、創業論壇,舉辦各種科技競賽和創業大賽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實施創業教育課程,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強學生的創業體驗,使他們能更好地掌握創新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
5.加強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環節
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在社會實踐。學校應不失時機地以創業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讓學生在這樣的場所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業,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升華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積累創新創業經驗,增強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勤奮求實的態度,磨礪和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讓學生從喜歡專業變為喜歡職業,從幫助學生就業變為幫助學生創業。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各級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加快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場地、市場準入、稅費等問題;再次,各級政府應放寬大學生創業的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年限限制,并加大學生在校期間創業的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政策扶持;最后,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使辦學條件得以改善、實訓設施得以更新,從而保障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