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怎樣實施創新教育
廖元權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取決于它的自主創新能力。國家的創新體系的功能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即提高國家競爭力。而要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就必須實施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是在適宜教育教學氛圍中學生自主發展的結果。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搞好創新教育,啟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僅是語文課本身要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迫切要求,更事關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如何在語文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我認為必須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前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是勿庸置疑的。而長期以來,有的語文教師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和“學科中心主義”的教育思想。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往往容易產生過分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導”變成了“主宰”,“主體”變成了“收錄機”,“教師講,學生聽”一言堂的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時間,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少獨立判斷創新的能力,又怎么能適應時代對創新的需要呢?與其說這是教育的危機,倒不如說是民族的危機。因此,教師應從根本上準確地把握自身的“主導”地位,只有真正把學生視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個性的“主體”,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找到符合學生思維規律的教學方法,挖掘能增強學生創造能力的最佳切入點,切實可行地實施創新教育。
二、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于把握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居里夫人之所以成為鐳元素的發現者,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科學巨匠,是因為他們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中典型事例,引人入勝的寓言故事,美妙動聽的音樂,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名言、俗語、順口溜等,都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例如我在語文教學中做了一次這樣的引導: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曾選用魯迅的八篇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1926年9月18日)、《社戲》(選自《吶喊》,1922年10月)、《一件小事》(選自《吶喊》,1919年7月)、《故鄉》(選自《吶喊》,1921年1月)、《論雷峰塔的倒掉》(選自《墳》,1924年10月)、《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1926年10月)、《孔乙己》(選自《吶喊》,1918年冬)、《“友邦驚詫”論》(選自《二心集》,1931年12月)。
這些作品若說體裁、出處,還好記一些,因為學生對教材內容熟悉,是能夠把小說、散文、議論文分清的。出處也有規律:小說出自《吶喊》,散文選自《朝花夕拾》,議論文選自《墳》和《二心集》,但是要把這幾篇文章按先后順序分是容易混淆的。
為了激發學生,引來興趣的足跡,我把班里學生分成甲、乙兩組,甲組是前30名學生(智力相應都較好,因為這是按成績排隊的),乙組是后30名學生,兩組展開比賽,看哪組先會背,都是按創作的先后順序記魯迅的八篇文章。甲組在教室讀背,乙組到教室外,甲組同學個個洋洋得意,自認為是穩操勝券;乙組同學則滿臉不高興,認為老師有意難為他們。
到教室外以后,我對他們說,今天咱不用背,咱們做個游戲,這個游戲做完,就能記住。于是挑了八名同學,每人拿一個篇目名,按創作時間順序站好,我指著幾個同學隨口說了起來:“《孔乙己》因為《一件小事》回到《故鄉》,看了一場終生難忘的《社戲》,回來的路上,高談《論雷峰塔的倒掉》,第二天一早,《從百草到三味書屋》拜訪了《藤野先生》,他正在讀魯迅的《“友邦驚詫”論》”。下邊每個同學再說一遍,(不一定非和老師說的一樣,只要順序對即可)。
果然在學生自讀一遍之后,就記住了。兩人又對說一遍,互相檢查,沒有一個出錯。從出教室到會背,不到三分鐘。這些同學興高采烈地回到教室,我檢查教室的同學,竟無一人會背,我又延長了三分鐘,只有幾個人舉手,直到15分鐘后,教室的同學才基本掌握(挑出幾個檢查,還有背錯的),比賽結果,乙組獲勝。 甲組同學大吃一驚,非讓我說出其中的奧妙……
當同學們悟出學習原可作為有趣的游戲時,他們便以游戲的競技者出現,就會主動地把進入感官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就會把頭腦中的信息進行巧妙的組合,因把信息嵌進一個人業已組織好的認識結構這中,從而減少了材料的復雜性,那類材料便易于檢索,即會對枯燥的記憶產生極大的興趣。
此時同學們躍躍欲試,要親自與外國的作者、古代作者……“游戲”一番。
他們有的編道:“唐朝詩三奇,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詞三絕,蘇軾、陸游、辛棄疾?!庇械闹v道:“李白在《望天門山》之時,吟唱了一首《秋浦歌》,他去找好友杜甫。杜甫把《石壕吏》、《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龜年》這幾首詩一古腦擺在李白面前,李白看后拍案叫絕,他們決定去看望白居易,路上碰到《賣炭翁》,他說白居易到《錢塘湖春行》去了,多半是為了《憶江南》?!?/p>
更巧的是以順口溜的形式把外國作者連在一起,“記作者,并不難,可到各國去游玩,高爾基在前蘇聯,此時正在寫《海燕》,契訶夫,小說通,創作短篇《變色龍》,到法國見都德《最后一課》是佳作,馬克?吐溫在美國,《競選州長》真幽默……”
興趣,點燃了學生的創造之火,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他們在短短的一節時間內,毫不費力地記住了要求掌握的所有作品和作者。興趣的風帆張開之后,同學們便在記憶的海洋中遨游,他們收取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之果,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編謎語、講故事、演節目、說快板……來記生字、記解詞、背課文。如他們在記生字“姹”時,就用會意法編了“繡樓”、“坤房”、“閨閣”等謎面,這樣既便于自己記憶,又可以讓別人猜射。
在要求背誦《核舟記》這篇文章時,他們就讓三個同學分別扮演東坡、魯直、佛印,又挑兩個同學扮演舟尾左、右舟子,這些人的動作、神情均按書中所講,表演又置于同學們的“監督”之下,怎能茍且……背誦。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知識,在熱烈和興奮中獲得。這也是我在教學中的一次新嘗試。
2.鼓勵學生質疑,挖掘創造潛能
在創新教育中,教師要本著“以生為本”的思想,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特別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標新立異,進行大膽想像和逆向思維,從正面、反面、橫向、縱向聯系,發展的多個角度積極思考。
3.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設計
從傳統的教學向創新教學轉化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為從“演員”向“導演”的轉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則相應體現為從“觀眾”向“演員”的轉化,學生的演技怎樣,依賴于教師的導技和對自身角色的生活體驗。在這里,重要的一個手法,就是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須知,教師要備好一節課,需付出很大的精力,對知識作出不同層次的剖析。學生要做好這一工作,就必須精心思考知識的來龍去脈,縱橫聯系,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歸納、綜合。
我認為,在教師點撥指導下,學生參與教學設計,作出自己的教學方案,不僅有助于理解吃透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判斷分析能力。同時,還可以暴露一些問題,有助于化解難點,查漏補缺。我在可讀性較強的文章中經常采用這一方法,要求學生從板書設計,重難點突破,構架知識網絡等方面作出設計。雖然思維方式不同,設計各異,但我鼓勵他們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
開展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環境,是挖掘和培養人力資源的無限差異以及每個人潛能與相對優勢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語文課光靠課堂上的45分鐘講解是遠遠不夠的,“知、情、意、行”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要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更多的感性認識,教師還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
綜上所述,我認為,創新教育既是一種教學觀念,更是一種教學行為。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從方方面面做起。在大踏步邁進知識經濟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師,應更新觀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體觀,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努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以實現新世紀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