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理教學應擔當創新教育之重任
龍文化
時代需要創新人才,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而中學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思維的關鍵。我國的高考綜合能力測試及高考“3+X”模式,也不再只注重考查學科知識,而是愈來愈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
要實現物理教學和創新教育的結合,教師首先要強化創新意識,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敢于大膽質疑;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強烈的好奇心;有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鼓勵獨創性與多樣性;培養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教材,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教育思想。
有成就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毅力,富有挑戰性。教師要讓學生從學習的成就中體驗快樂。我們要善于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及時地肯定與表揚學生,以激發他們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新精神。在教學方法上要多采用發現法、討論法、啟發式教育等綜合教學法。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途徑有很多種,下面略加例舉:
一、適當介紹該學科發展的昨天,喚起學生創新的愉悅;適當介紹該學科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創新的需求;適當介紹該學科發展的明天,激發學生創新的思考。
物理學習中回顧一段物理學史,再現探索歷程,有條件時動手操作當時條件下的實驗,模仿當時物理學家在研究中的思考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奧秘的快感與激動,接受科學態度和優良品質的熏陶,這實質就是一個領會創新思想,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品質。
例如,在學“電流的磁效應”內容時,介紹奧斯特電流磁效應的發現過程。人類很早就發現電與磁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性,直到19世紀初一些科學家還斷言:電與磁除了表面的一些相似性之外,兩者在本質上沒有任何聯系。而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堅信:電和磁之間應該存在聯系。起初他認為電流與磁極的作用沿著電流的方向,但按照這個思路所做的實驗沒有成功,在一次有關電和磁的演講中,他偶然把導線和磁針平行,接通電源后,發現了小磁針的轉動,這一現象給當時的聽眾沒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卻使奧斯特激動萬分,他連續進行了三個月的試驗研究,終于提出了電流也能產生磁場的理論。接著創新意識使法拉第進一步猜測磁也應該能產生電流,經過十年的研究,電磁感應現象被發現,從此電和磁的研究成為一個新興學科:電磁學。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介紹了許多著名物理學家的實驗,他們當時的設計思想對后人仍有很大啟迪作用,如用卡文迪許的扭秤實驗測萬有引力常量,可讓學生體會用扭秤測微小量的巧妙設計之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有關知識將近年來的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介紹給學生,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黑洞、納米技術、磁懸浮列車、掃描隧道顯微鏡、超導強磁體、激光、衛星懸繩發電、正負電子對撞機、超聲波技術、激光多普勒測速儀、磁流體發電機、信息技術。介紹新科技成果及進展,可以激發學生對創造的崇尚。
二、開展創新教育,一定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創新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中。
1. 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創新的情感
(1)要把激情帶入課堂,使學生產生創新的興趣
興趣,一般是指熱切地追求知識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外顯性意向。愛因斯坦曾經講過:以自己對本學科的熱情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愉悅,這是教師的最高本領。不難想象,如果學生對知識興趣不大,決不會主動參與學習和創造。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對新課導言的精心設計和科學巧妙的設疑,引而不發的教學技巧,來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創新興趣。
(2)把鼓勵帶進課堂,使學生受到創新的激勵
社會學原理告訴我們:要想讓人們重復某個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沒有什么比指責更能傷害人的創造性。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用眼神、用語調、用微笑表達對學生的鼓勵和期待。即使對學生不成熟的觀點,也要給予大膽肯定,而不要加以指責。教師要做創新的點火者而不是滅火者。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激發學生提問和質疑過程;是加強問題深度、探索解決問題辦法的過程。
要鼓勵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才是一堂較成功的課堂教學。
(3)把趣味帶進課堂,使學生感到創新的樂趣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一個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識過程。“知”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情”是外界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的體驗。如愉快、滿意、喜愛等。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愿望。因而,教師要善于不教而教——即讓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輕松愉快地受到了教育。為此,教師要努力把握相關知識的趣味性,使教學充滿生機和情趣,收到寓理于趣,趣中生智,以趣培志的效果。 2. 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利用概念,廣聯博引,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邏輯性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系統的概念。邏輯思維一般都是憑借概念,通過聯想、分析、比較、概括進行合乎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而概念的形成往往都要經過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一過程,因而,教師可利用本學科概念,按照知識體系,遵循客觀規律,應用邏輯關系,指導學生綜合分析,合理推斷,使學生學會推理,逐步掌握邏輯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既有益于學生學習知識的系統性,又有益于學生開拓思路,發散思維。
(2)借題反思,擺脫定勢,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批判性
思維品質的批判性,是指關于獨立思考問題,勇于提出獨到見解,敢于批評錯誤結論。這種良好的思維品質,有利于認識的進步、思維的創新。教師在課堂上可借助于思考題,從知識和思維兩方面引導學生反思。第一,題意是否清楚;第二,方法是否得當;第三,答案是否正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為知識特殊性所左右,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依靠集體的智慧,深化所學內容,以促進靈活思維,培養發散思維、比較思維、多向思維的良好品質。
(3)課題牽引,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探索性
思維品質的探索性,是指善于多方探本溯源,尋根問底,討論分析,解決疑難。這種良好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教師可尋找一些與社會、生活等聯系緊密的課題,帶領學生一起攻關,這既理論聯系實際,又利用實際問題開發學生智力,激勵創新意志。
三、教師要注重物理實驗教學,物理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如常用的間接測量實驗方法、控制條件實驗方法、以大量小實驗方法等。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實驗,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
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等方面所起得作用是其他常規實驗所無法比擬的。
選修3—1中“電阻定律”,我沒有因為這是一節選學內容,不屬于考試范圍,而放棄這一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物理知識點。我努力嘗試新的教學設計思想,這一次甚至沒有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和暗示,而是讓他們通過一些熟悉的現象,自己去猜想結論,然后自己設計方案開始實驗,再通過計算機幫助處理數據,最后去驗證結論。
這一設計思路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時間和空間,學生設計出大量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過程中自己檢驗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方案進行改進,在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的實踐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時在對實驗結果的處理中鍛煉了學生分析、判斷、歸納的能力。整堂課探究氣氛濃郁,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很大程度體現。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諸如“去皮的靈敏電流計”,“省錢的電阻線繞法”,“溫度對電阻的影響”等一些充滿新意的小設計。在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作為物理教師,我們唯有不斷摸索,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才能應用創新教育于本學科,才能在創新教育中一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