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教學逆反心理的探討
陳杰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著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中,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必須采取措施,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 政治理論課 逆反心理 原因 對策
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簡稱。政治理論課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增強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教育工作者們經過了多年艱辛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著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中,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所謂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指處于人生思維最活躍時期的大學生,由于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識增強而自我教育能力低下、抽象思維能力增強而社會實踐經驗缺乏、感情豐富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內因限制,在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所產生的偏執、抵觸的情緒和社會態度,從而表現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愿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嚴重弱化了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對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進行探討。
一、原因
高職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下面筆者將從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逆反心理等方面進行探討。
1.對教師的逆反心理。由于高職院校的擴招,師資缺乏,導致政治理論課教師中兼職教師較多,這些兼職教師大多擔負一定的領導工作或在機關工作或擔任專業課教學,一是造成教師隊伍不穩定,調課現象比較嚴重;二是這些教師沒有太多的精力來“備課”,所以對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疑點問題缺乏研究,對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解釋不清,甚至采取回避的態度,使得學生對教育者不信任,甚至產生抗拒感。據對某省五所高校1340名大學生的調查,有36.3%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教師有反感的心理,對“在學生對自己與專業課老師的尊重程度上”,有65.5%的政治理論課教師覺得被輕視。不少學生對教師的教育表現出冷漠、反感等錯誤的情感和態度,產生不信任、反向的思考。當教師闡述某一正確觀點時,學生總是產生懷疑或者從反面去理解,甚至以個別事件和個別現象來質問和反駁教師,造成了課章上的不和潴氣氛,達不到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2.對教學內容的逆反心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沒已經進入關鍵時期,由于體制轉軌時期出現某些消極現象及各種思想觀念的碰撞給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加之政治理論課教學時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消極落后的現象的存在與教學內容的巨大反差,引起一些學生的困惑和失望,對政治理論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一些學生認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對畢業后找工作有利的課程相當感興趣,認為上政治理論課那是在浪費時間,產生排斥心理。還有些學生表現出兩面性,即表面上對教學內容不抵觸,但實際上卻是我行我素,這種心態有礙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據調查顯示,有55%的學生較少聽課,有64%的學生較少復習,有30%的學生從不復習,有5.5%的學生的作業完全是抄襲。同時,由于高職院校的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中學教學內容有近25%的簡單重復,小學講、中學講,進到大學還在講,學生一聽都是過去接觸過的東西,就感到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3.對教學形式的逆反心理。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劇增,導致教學資源嚴重不足,使得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采用“合班”形式上課,一個教學班少則百把人多則兩三百人。
部分學生認為政治理論課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太大的作用,學習政治理論課只是為了拿“學分”,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以各種借口公開逃課,到課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師普遍反映,維持課堂秩序是一件痛苦的事。政治理論課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僅僅依靠“一張嘴巴、幾支粉筆、一塊黑板、幾頁教案”,進行“灌輸式”教學,“老師講得口干,學生記得手酸,最終只掌握了考試前劃的重點”的現象普遍存在。即使有的高校的政治理論課已是“精品課程”,甚至是國家級的精品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也只是把精品課程當成“精品”而束之高閣,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獨唱”多,師生“合唱”少;教師闡釋理論原理多,啟發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少;教師講授知識多,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少。所以,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處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項改革中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困難的能力較差,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待提高。現有的實踐教學,僅僅是播放錄相、參觀工廠等形式,無法解決大學生思想、生活、學習、交友中的實際問題,因而對政治理論課產生逆反心理。
二、對策
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町避免地產生,但只要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轉變觀念,糾正偏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精神,堅持以學生為本,牢牢把握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四有新人這一根本目標,營造“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圍,轉變教學觀念,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做到教書育人,通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觀察、學會選擇、學會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導和疏導,使學生認識到政治理論課對其發展的重要意義,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 2.提高素質,消除誘因。(1)要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使他們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育人的職責相符,把理論說服力與個人人格魅力有機結合以感染和影響學生,以消除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第一,提高政治素質,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淪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題、解決問題,堅持用真理的力量說服學生、教育學生第二,提高道德素質,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崇高人格、模范行為感染、熏陶學生。第三,提高知識素質,加強學習,以自已深厚的理論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扎實的文化知識去教育學生。第四,提高能力素質,講究語言藝術,提高啟發誘導能力,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揮灑自如的教學更能讓學生口服心服,只有具備多種能力,在教育學生時才能充分說理,處理問題時才能得心應手。(2)要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第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形成靈活的思維方式,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及時為他們排解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實踐證明,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及時緩解大學生的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而且有利于消除逆反心理。
3.注重教育時效,調整教育內容。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打破赫爾巴特的“課堂、教師、課本”三中心論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進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路子。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如:一是以教學組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采用跨教研室,組成一個教學組,集體備課。組織“精彩一課”和教學觀摩公開課,通過聽課評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提高教學藝術和水平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將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二是以專題講座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主要是指教師結合社會、學生和教材實際選定幾個主要問題,分教師分專題進行教學。每個教師講授自己最拿手的一兩個專題,在課堂上著重講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使學生聽起來感到有味道、有深度。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門課程就比較適合專題教學,這是由這門課程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章節主題層次明確,內容所涉及的領域相對獨立,與現實聯系密切,抽象概念較少。三是多媒體教學。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政治性、時代性、理論性、抽象性較強的課程,要使教學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把錄相、幻燈、圖表、動畫等靈活引入課堂,通過聲光效果,能大大擴展教學空間,增強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辯論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結合專業實際,擬定辯論題目,讓學生有準備地去收集有關素材,并進行整理,在課堂上進行辯淪是一種促進學生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的好方法。五是討論式教:。在課前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找出重點,發現疑點。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教材的某一問題,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積極的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責疑,互相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六是案例教學法。以個案研究為基礎,以問題研究為核心,通過案例材料,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具體的操作過程為:案例的收集一案例的整理一學生準備一課堂討論一交流與總結。七是專題報告會。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舉行專題報告會。如,對學生最關心的就業問題,可請“就業指導處”的老師介紹國家的有關政策;請成功校友談創業的經驗;請用人單位人事部門的負責人員介紹單位錄用人才的一般原則和學生應聘時的注意事項。報告人與學生直接對話,對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八是網絡教學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建立“哲學園地”、
“心靈之窗”、“形勢與政策”、“法律在線”等網絡德育基地。通過網絡德育基地,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通過“留言”,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疑點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增強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九是加強實踐性教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的重要作用,決定了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質特征必然是實踐教學。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如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到集貿市場、商店、社區、工廠、農村進行市情、民情、社情的調查,或利用寒暑假回家進行調查,或到法庭旁聽、社區咨詢,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提高觀察社會、明辨是非、解決矛盾的能力。十是改革考試方式。改革政治理論課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是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保證。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與評價應該探索多種形式,實現考核標準從單純考試分數向理論素養、品行表現、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實踐技能等綜合素質轉變。考核成績應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平時成績,包括學習態度、課堂提問、完成作業、平時測驗等;第二部分是理論考核,可采用開卷、半開卷、閉卷、口試、論文等多種形式;第三部分是實踐考核,包括參加實踐活動、調查報告、實踐制作、小組辯論等;第四部分是日常表現成績,包括行為規范、遵章守紀、尊師愛友、參加公益勞動和其他活動等,可以由輔導員或班主任依據學生的現實表現來評定成績。就理論考試而言,筆者認為應以開卷考試為主,學生可以帶著教材、資料和課堂筆記進考場,但要求學生必須隔位就坐,發放A、B卷,每份試卷必須有不少于50%的創新性考核內容。評定成績時,要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樹立典型,也要對學生進行縱向比較,肯定進步,以促進學生對政治理論課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的認可,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