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眼外傷的心理干預
宋桂花 孫艷
【關鍵詞】 兒童 眼外傷 心理干預
眼外傷是兒童致殘、致盲的主要眼病,我國兒童眼外傷占全部眼外傷的12.4%~40.4%[1]。亦有報告致盲率為39.9%[2],可見致盲率之高。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意外受傷及住院治療容易對其身心造成創傷,因此護理人員應該了解兒童心理及患兒手術前的心理反應,加強對患兒心理干預,給予良好的心理護理,取得患兒主動的配合對傷情的恢復非常重要。現對我院4a來收治的56例兒童眼外傷患兒的心理干預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兒共56例,其中男47例,女9例,年齡2~14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14h。眼球穿通傷39例,眼球鈍挫傷17例。致傷因素:銳器傷39例,鈍器傷14例,異物傷2例,燒傷1例。伴眼內容脫出31例,前房積血20例;實施手術治療38例,保守治療18例,入院時視力0.6~光感者46例,10例患兒不能配合視力檢查。
2心理特點
患兒心理特點表現:(1)兒童心理及生理發育不成熟,不同年齡段的患兒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反應。幼兒患者由于認知的限制,對醫院環境的陌生,對父母的依戀,語言發育不健全造成溝通困難,使之缺乏安全感;學齡前期的患兒對父母的依戀,心理脆弱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到不安全,害怕檢查、治療恐懼心理較嚴重;學齡期的患兒擔心自己會殘廢,加上對疼痛的恐懼,對醫院、醫務人員的害怕心理,有問題不愿向醫護人員講明,有時有意隱瞞病情,對檢查、治療用藥及護理,不能很好的配合。(2)眼外傷為突如其來的疾病,大部分患兒家屬承受不了打擊。對孩子愈后會不會留殘疾,手術后能否愈合等出現焦慮和恐懼心理。家長的不良情緒對患兒的心理造成的影響明顯。(3)目前兒童多為獨生子女,多在父母的溺愛中成長,依從性強,只認父母,不愿與醫護交流。甚至有有病獲益的心理傾向,即因病獲得家長的百般疼愛,在潛意識下認為自己生病是好事,從而在行動上表現為嬌弱、退縮[3]。
3心理因素對眼外傷恢復的影響
由于兒童的特殊心理特點,一但發生眼外傷,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方面不予以重視,繼續玩樂,用手揉搓眼睛;另一方面傷后因疼痛而哭鬧不止,此兩種表現均可加重眼內容脫出,致使錯過最佳手術期,并且使污垢污染創面致眼內感染幾率大大增加。另外兒童自控能力差,任性,害怕,導致不能配合用藥,特別是局部點藥無法實施,致使術后控制感染不好,術后引起眼內炎、交感性眼炎的的可能性加大。以上因素對患兒的眼球修復及視功能的恢復產生直接的影響。
4心理干預
4.1取得患兒的信賴是護理成功的關鍵
入院時護理人員應像親屬一樣熱情主動迎接,使其對醫護人員有種親切、溫暖、熟悉和安全感。經常巡視病房,多與患兒接近,注意逗引,采取直觀形象帶有故事性的談話方法,護理過程始終用特殊的交流語言——微笑來服務患兒,并采取鼓勵贊揚的方式使患兒勇敢地對待檢查、手術和用藥。采取撫摸的方式以起到安撫的效果,消除患兒的恐懼與不安,讓患兒感到母愛式或大姐姐式的關懷。病房內可選擇節奏舒緩,曲調優美的音樂,使患兒放松情緒,緩解緊張和疼痛,增強患者的安全感,以取得患兒的配合。減少護理操作中的不良刺激對患兒心理造成的影響。
4.2取得患兒家屬的配合是護理成功的保障
兒童有強烈的乞求他人保護的潛意識和愿望,對父母的分離特別敏感,為了使患兒積極配合治療,得到父母更多關懷和愛護,我們讓患兒家屬參與護理的全過程,護理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先向患兒家屬講明病情及配合治療對患兒的愈后視力的恢復的重要性,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親屬的心理負擔,穩定其情緒,減少家長不良情緒對患兒的影響。
4.3加強宣傳教育
兒童代謝旺盛增殖能力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成年人高,出院時都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和后遺癥導致視力下降,嚴重損害視功能,甚至失明。因此護理人員應客觀地全面評估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狀況,及時向患兒家屬談明傷情、恢復的情況及相關的醫學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提高眼外傷的防范意識,避免二次傷害。患兒出院時護理人員應詳細交待清楚復查時間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包括飲食、點藥、活動等事項。贈送回訪卡,卡上注明復查時間、聯系電話,以便隨時聯系。
總之,對于眼外傷兒童的心理干預的目的是獲取患兒及家長的積極配合,達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患兒視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目的。通過我們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干預,使絕大部分患兒克服了不良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及用藥,獲得了滿意的療效。同時也促進了醫患關系的進一步融洽,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