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陶淵明人格特征的心理學分析

李珺平

【內容提要】 本文用西方心理學原理和方法論解析陶淵明人格。以確鑿的材料為依據,分別從其行為處世最重要的三個境遇、五個場景入手,觀察其人格之呈現,力圖把精細的分析和嚴密的整合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陶淵明是中國文化中與屈原迥然不同的另一種典型人格,必須重視。 【關鍵詞】 陶淵明;人格;心理學;剛;達;真

甲,“人格”辨析及方法論

人格(Personality)是外來詞,中國古代只有人品、人極等類似概念。人品指人的品質,人極指做人的最高標準?!?】由于這兩個概念分別來自品藻余波所及的南朝梁代和北宋理學家,所以其涵義都單純地指向了道德領域,與西方的人格概念并不完全等同。

作為從西方心理學剔抉、引進的新概念,人格來源于拉丁文Persona——戲劇演員所戴的體現角色身份的面具。這個詞根說明了人格概念的復雜性:人既有表現于外給人外部印象的特點,也有某些深藏不露的東西,二者沖突、交錯,進而形成真實的個人。實驗心理學誕生之后,經一個多世紀的探討,人格理論已沉淀出如下大致相同的結論:人格是個體內在因素在外部行為上的傾向性,是個人在社會進化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有特色的處世模式,具有動力的一致性和身心組織的整體性。陳寅恪說:“古今論陶淵明文學者甚眾,論其思想者較少?!薄?】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薄?】都是針對淵明而發。誠哉斯言!陳、魯二人都強調了淵明研究的整體性原則。本文選取人格特征角度從事心理學分析,其意即在此。

淵明作古已久,現代心理學行之有效的交談法、投射法等不可能采用,因而,境遇法、自敘法、他敘法和行為分析法將成為本文的主要方法。所謂境遇法,即把淵明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表現作簡要勾勒,尋繹其人格側面的蛛絲馬跡。所謂自敘法,即從淵明對自我行為、心境的敘述(如詩、文)中抓握信息予以分析。所謂他敘法,即從他人對淵明的記載、評價中提取材料作為旁證予以分析。【4】這一切,又必須經由行為分析法和筆者的透視來串聯。因為說到底,人格作為個體物質模式和行為傾向的統一體,其內隱部分是通過外在行為、語言等來體現的。由于淵明的創作動機是“聊命故人書之”以“自娛”的,【5】并未想藏之名山或流傳后世,其中所記載的個人行為和心理事件的真實性相當可信,所以,自敘法尤應提到顯要的地位。

本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所有的分析、結論都以確鑿的行為事實為基礎。

乙,境遇A:與上司交往中的人格呈現

境遇,本文所指,既包括境(環境),但主要指遇(人與人的關系)。因此,境遇,即淵明本人與不同人交往所形成的特殊場景、情境。

淵明一生分為仕、隱兩部分。仕任過州祭酒(?)、鎮軍、建威參軍和彭澤令,其余半生隱于田園。在自敘中,淵明沒有半句提到上司,其厭惡上司、“不堪吏職”的程度,可謂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與上司的有關交往主要見于他敘,如顏延之《陶征士誄》、沈約、李延壽、房玄齡《隱逸傳》和蕭統《本傳》等?!?】他敘中,正面言及出仕期間與上司交往的只有一處,眾所周知,即,郡遣督郵至縣,淵明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由辭職?!?】此外,便是在歸隱后與州郡長官王弘、檀道濟的接觸。

與王弘之交往可分離為如下三件小事。筆者提請讀者注意,在這種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淵明的態度。(1)會面前,王弘先請,淵明不往。接著王弘親自登門,淵明稱疾不見。最后王弘只好由龐通之(主簿)穿針引線,具酒肉于廬山半道候邀,淵明才“共飲酌”。返州路上,他們一人乘華軒,另一人(淵明)乘籃輿,然而后者言笑自若,不覺欣慕,也未感低賤?!?】(2)量鞋碼,淵明“伸腳令度”。(3)嘗九月九日無酒,適逢王弘派人送來,淵明“即便就酌”。據譜家考定,王弘在江州凡八、九年,但由上可見,雙方交往的次數寥若晨星,而且淵明純取守勢,不卑不亢。為什么?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淵明極度厭惡以隱求名者。因為第一次婉拒王弘后,他曾對不理解自己行為的人說:“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哉?”【9】二是淵明時時刻刻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與官場中人始終是陌路人。王弘曾邀淵明餞客,淵明雖參與了但內心卻獨白道:“逝止判殊路”。據逯欽立,逝:仕者,指被餞者和在座的其他人;止:隱者,指孤獨的自我?!?0】如上肺腑之言,應是考察淵明心理動機的最佳證據。

與檀道濟的交往只有一件事:由造訪,饋梁、肉,堅拒三個環節構成。淵明對檀的態度幡然迥異,沒有了對王弘的溫婉平和,相反以“何敢望賢,志不及也”等冷談的自嘲卻之于千里之外。王、檀身份相同,都是州郡長官,都在淵明窘困中紆尊降貴,來周濟他,為何淵明的態度判然有別?清人楊希閩解釋說:“檀公仕宋,陶已心非之,特臨州上官,不能明絕耳。又謂文明之世當仕,彌為乖謬,陶更不與辯,第曰志不及。迨遺梁肉,則麾之?!薄?1】此說從淵明為東晉朝廷守節來立論,難以服人。據陶澍考訂,王弘兄弟都是宜都王(后宋帝)劉裕的忠誠參佐,有扶立之功,故顯貴,其作江州刺史,大半時間也是為宋服務。如果淵明矢志忠晉,尤應痛恨王弘而不是檀道濟。溫王而倨檀,必另有原因。

至此,不得不牽出淵明與顏延之的交往一并討論。據《沈傳》載,陶、顏交往有兩次:一是顏在潯陽任劉柳后軍功曹時,雙方初識,以致“情款”。按,款,誠也。二是顏任始安郡守路過潯陽時,雙方“日造飲”,臨別時,顏“留二萬錢”,陶卻悉送酒家(做酒資)。必須指出,顏雖非淵明直接上司,但入宋后歷任郡守、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封金紫光祿大夫,實屬政界之上層人物,因而宜列入境遇A討論。【12】研讀淵明,筆者有一問題實縈繞于心,愿求教大方之家:顏、陶交往,除《沈傳》外,并見《蕭傳》、《李傳》,《顏誄》自身亦津津樂道,但奇怪的是,淵明自敘卻無一字道及。為什么?原因很可能是,淵明與顏延之雖虛與委蛇,但心中可能瞧不起。這個問題若以陶王、陶檀的交往為參照系,并從心理動力學角度予以說明,也許更有說服力。

清人顧易說:“王弘欽遲(按即敬仰)公(按即淵明),則饋之酒而受,延之情款公,則饋之錢而受;至道濟,則獨麾梁肉。觀道濟所云,全非知己矣。所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也。然于梁肉則麾之,而對道濟之言則甚溫和沖粹??鬃釉疲何P醒赃d。藉非涵養深,詎易臻此境地哉?”【13】此從淵明內在人格活動之微妙過程立論,獨辟蹊徑,甚確,但將王、顏都視作淵明知己,卻沒有證據,也沒有說服力。在筆者看來,是否可將淵明與王、檀、顏的關系以及心理活動做如下清理:(1)王以敬仰之心主動與淵明交往,其志誠,其態恭,其行謹,淵明知非同道但不愿被看作狂傲,故淡淡相處。(2)檀也主動交往但實則居高臨下,是政府官員的“作秀”行為,依淵明真率之秉性,何能忍受這種霸王式的教訓,食嗟來之食?【14】這恐怕是淵明厭惡道濟的主要原因。(3)顏、陶“情款”是顏為參軍時,兩人平等謙讓,交往自由和諧,惺惺相惜(淵明也做過參軍),自然話多。后來相遇,雙方只是飲酒,沈、蕭、李、房等數傳均無“情款”之記載。是否酒席之間顏有自得之色,或言語不諧,不得而知。如果是這樣,在淵明看來,顏贈金錢與王送酒米本質上并無區別,對前者既可隨意“就酌”,對后者也就無妨“悉送酒家”了。

個中秘密還可從《顏誄》窺之。此誄有一細節發人深思,那是酒酣時由顏挑起的。顏說:“獨正者危,至方則礙,真希望您能順世隨俗!”一聽此言,淵明面容嚴肅。說:“肉體、榮名都歸虛無,違眾背俗、遭指責又有什么關系?”【15】這是顏的一廂追憶,但很可能是真的。可見,顏之勸諫亦似有憐憫、責備之意,與檀差不多相同,淵明實難首肯。依照淵明性格,沒有堅拒、“麾之”就不錯了。可見,陶、顏友情或過于王、檀,但并未達到鐘子期俞伯牙的程度。另,據明人張溥所言,陶、顏的人格差異更巨。顏的“狂不可及”與陶相似,但其“玩世如阮籍,善對如樂廣”之性格,其“歷四主陪兩王,浮沉上下,得功名壽考”,一直在仕路穩穩前行等經歷【16】,顯然與陶之淡泊自守相悖。筆者認為,這可能是淵明自敘始終不及與顏交往的深層原因。

由上可知,淵明與上司之交往雖有程度深淺之別,但幾乎都是虛與委蛇,嚴格保持自我行動、心靈的絕對自由和個人人格的絕對開放,不“違己”,不矯情、做作,更不炫耀、遷就,將冷峻隱于溫恭,使棱角藏于謙遜,真可謂“平淡如水”。

丙,與朋友(含鄉黨)交往中的人格呈現

1.與朋友交往

朋友,古代五倫之一,是人格表現之重要方面。

《周禮.地官》:“五曰聯朋友”。鄭玄注:“同師曰朋,同志曰友”。若以此衡量,淵明左右無一人夠格,因而這里的“朋友”,泛指相交好之人。

淵明交友不多,范圍不廣(沒有朝廷顯貴,亦無鴻儒巨學),而且,這些人的思想成分也較為復雜。郭主簿、胡西曹、顧賊曹、殷晉安、戴主簿、羊長史、丁柴桑、龐主簿、鄧治中,龐參軍等為仕者,劉遺民、周續之、祖企、謝景夷、張常侍等為隱者。其中,羊長史雖仕,思想卻近道家,其“銜史秦川”時,淵明曾囑代為拜謁“四皓”遺跡。劉遺民、周續之雖隱,思想卻是儒家。劉入宋后歸隱,旌號遺民。周退隱后率祖、謝等人,被江州刺史檀韶延請至城北,開壇講《禮》。張常侍,據陶澎考,雖屢被舉為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散騎常侍等,卻從未入仕,相反與佛學領袖慧遠過從甚密(劉遺民后亦參與)。另外,仕者龐主簿、龐參軍為往來甚洽之友,而郭、戴主簿,胡、顧功曹,殷晉安、丁柴桑、鄧治中則為泛泛之交。

從表面看,淵明交友似無標準,實則內在有著比較嚴格的原則性,可簡括如下:(1)他們都屬士人;(2)都是郡縣屬吏、下級官佐;(3)這兩點可通約為,都與淵明本人身份差不多。如上交往范圍,固與淵明之生存環境有關,更與其人格特征有關。在這種朋友圈子里,雖不能如魚得水,但相對平等,較少顧忌的氣氛還是有的。

淵明交友狀況盡見于自敘,表現為以“和、別、贈、答(酬)、示”等題目所做的詩。若參以沈、蕭諸傳,王、吳諸譜,他們之間的關系更為清楚。這些人前前后后或做過鄰居,或是鄉人、周旋人。【17】按,鄉人,即同鄉之人。周旋人,即日常交際、應接之人?!?8】至于那些事跡不詳、只留下姓氏職務的郡縣小吏,恐怕只是偶然認識的一些過客式朋友。據《蕭傳》載,淵明常有“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的聚會。據《房傳》載,淵明亦有“酣醉便返”、“不識主人”的交往。這些過客式的朋友,可能就是在如此交往中認識的。

淵明與朋友交往,其活動內容不外乎三類:一是“有酒邀之”,或“邀之共至酒座”,或“載言載眺”的游賞式飲酒;二是“信宿酬清話,益復知為親”的聊天;三是“輒以《周禮》往來之意”的詩文贈答。由此可見,淵明與朋友交往及其在交往中“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的內在動機和“做之后”的心理感受。這才是分析并把握淵明人格要素的實實在在的依據。

這方面可供分析的材料很多,按內容的指向性歸納,可分為如下幾類:

(1)訴苦或宣泄焦慮。這主要針對仕者?!对乖姵{示龐主簿鄧治中》:“風雨縱橫至,收獲不盈廛;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薄冻陝⒉裆!罚骸敖裎也粸闃?,知有來歲不?”它們應該都是真心話。因為淵明與龐、鄧、劉甚好,發一點怨言無礙,而且他們分任郡主簿、縣令,負有養民之責?!?9】也許淵明欲藉此告訴他們,隱居是很艱難的事,并非想像中那般容易;我已如此貧困,其他農民更可想而知。(2)抒發人生體悟。亦主要針對仕者?!段逶碌┳骱凸鞑尽罚骸凹葋硎氩蝗ィ死砉视薪K;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沖;遷化或夷險,肆志無凹??;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和郭主簿》:“營已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边@些都表現出知足常樂、不求聞達不羨仙,只求身心平靜、精神自由的達觀態度,也潛藏著堅守素志的決心。(3)表現交往的快樂和遺憾。這有時針對仕者,有時針對隱者或由仕入隱者,視所言之事和心境而定。《答龐參軍》:“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一日不見,如何不思?”《和胡西曹等》:“感物愿及時,每恨靡所麾?!薄妒局軘⒅罚骸八幨袝r閑,念我意中人?!边@類自敘很多,不贅。

淵明與朋友交往之自敘,有一很大特點,就是末尾往往筆鋒一轉,落入“逸想不可淹,猖狂獨長悲”的無言惆悵,或“愿言誨諸子,從我潁水濱”的絕望希冀,【20】從而引發失態般的孤獨和難以排遣的傷感。為什么?筆者認為,這正是淵明詩文之魅力所在,亦是其心理底蘊泛出水面的痕跡,值得分析,以便對其人格構成的主要方面加深理解。淵明《與殷晉安別》道出個人隱衷:“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按:語,仕宦;默,歸隱;自殊勢,各不同;乖分,分離??梢?,原來與境遇A相同,淵明在與朋友交往中,亦非常孤獨。他深刻地感受到,他們只是同伴并非知己,一旦面臨歧路,必然分手。“楊公所嘆,豈惟常悲?”甚至包括像龐參軍那樣“相識何必舊,傾蓋定前言”的朋友,淵明仍無法從心底認同?!拔覍嵱木邮?,無復東西緣”,一句自謙話把對方推得遠遠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淵明何以在詩文中經常于交往最歡洽時,突然會無端地出現“嘉游未斁,誓將離分”的苦惱,或發出“鐘期難遇,慷慨獨悲”的自我放逐令。淵明的傷感近似一種“怒其不爭”的絕望,因其絕望更增加了自我孤獨的深度。對此,宋人洪邁深有體會:“淵明詩文率皆紀實,雖寓興花竹間亦然?!稓w去來辭》云:撫孤松而盤桓。其《飲酒》二十首中一篇云:青松在東園……獨樹眾乃奇。所謂孤獨者是已,此意蓋以自況也?!薄?1】

由此可見,淵明雖有諸多朋友卻竟無一個知音。既非知音,淵明之有禮貌地推拒或自我拉開適度距離,就順理成章。淵明無意識深處并非只是為了劃分豪豬式的界限,而是為了提升自我到一定高度,把對方的行為乃至彼我交往之行為,都當成對象(幻像)來欣賞,提醒自己與人不同,飛黃騰達非宏愿,忘懷得失乃本分,從而保持內在自我寧靜澄明之境界。淵明自敘“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22】“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23】等,約略傳達了上述題旨。

2.與鄉黨交往

鄉黨,《論語》篇名。朱熹注曰:父兄宗族之所在?!?4】相傳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春秋之后,此制亂壞,鄉黨泛指鄉里。這里筆者借指鄉鄰,又特指參加農業勞動的人。

淵明與鄉黨之關系既純潔,又簡單,其自敘多有記載。亙古以至斯,詩、騷人中,從未見過。他們平時勞動在一起“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回家休憩則“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農閑時,“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逢節日,則“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大家“班荊”于樹下、菊叢,“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蛘呤莿e人邀我,“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或者是我邀別人,“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鄰”。都是一團親熱氣息。

有兩個典型情景,千古傳為美談: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 吾駕不可回。(《飲酒》)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心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遺。(《乞食》)

兩個場景有相異點,前者是有人攜酒來,后者是自己登門去;前者淵明經濟狀況難明,后者是窮困潦倒之時;前者婉拒再仕,后者深感彼恩。但亦有共同點:一對象都是田父,二場景都是飲酒,三氣氛極為和諧,因而都道出了真心話?!俄嵳Z陽秋》曾將杜甫《遭田父泥飲》與此第一場景比較,說:“賢者豹隱墟落,故當和光同塵?!諟Y明、杜子美皆世偉人也。每田父索飲(按:理解有誤,非索飲,乃請飲),必使畢其歡而后去。二公皆有位者也,于田父何拒焉?至于田父之說,則姑守陶之介,又何妨杜之通乎?”【25】此從陶、杜之大度,圓通立論,固無足言,尤指出兩人與田父之融洽關系,誠可謂點鐵成金之說。至于第二場景,后代文人也許羞于啟齒,譜家大多也只記“此詩當作是年”等,但淵明本人卻不在乎,反以“今我不述,后生何聞”的認真口吻詳細寫出,可見必寓深意?!?6】對一般士大夫來說,乞食是羞恥的事情,但對淵明來說,無所謂。若參以同年揮斥檀道濟梁、肉之事,淵明寧乞食田父也不要官員“作秀”式救濟的人格側面,便水落石出了。

淵明與鄉鄰之情誼明顯在上司、朋友之上。原因可能在于:首先,淵明尊敬以勞作為生的人。他知道勞動生產的不易,認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并含蓄地批評過孔子鄙視樊須,批評過董仲舒不履田園的行為?!?7】其次,鄉鄰樸素、實在的交往使淵明享受到溫暖的人際關系?!跋嘁姛o雜言,但道桑麻長”?!?8】由于沒有其他心不由衷的廢話,因而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朋友間的戒備防范全被清除掉了,人與人之間只剩下清純的和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關系,這對于見慣篡、亂,倦于仕宦的淵明來說,該是何等舒心的事?最后,艱苦的生產活動勞累了肌膚卻換得了心靈的相對寧靜。淵明深深體會到“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的平靜心境,【29】也獲得了“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的歡樂【30】。由此可見,淵明在與鄉鄰的交往中才稍許卸掉了人格面具,那“觴酌失行次,一飲一陶然”,并與父老雜亂言而聊發少年狂的性格側面,也才活脫脫地呈現出來。

丁,境遇C:與親戚、兒子交往的人格呈現

淵明幼年失怙,父名無考。少年喪庶母,36歲喪親母。親戚中,有一位家叔太常夔(曾推薦淵明為彭澤令),此外,只剩下程氏妹,從弟敬遠、仲德,和“昭穆既遠,以為路人”的遠親長沙公。

淵明與長沙公乃一面之交。據自敘可知,此交極平淡。淵明以有禮貌的贊美“實宗之光”掩飾自己不想高攀的情愫,以客氣的“款襟或遼,音問其先”結束了會面。淵明深知,雙方身分、志趣懸隔,且“禮服遂悠”,“在長忘同”,因此,于“笑言未久”便“逝焉西東”之后,對方必將自己拋諸腦后?!?1】因此,淵明覺得,這種交往不值得吹噓,更不值得留戀。

值得重視的是淵明與程氏妹,從弟敬遠、仲德的交往。

據《顏誄》,淵明一生“居無仆妾,就養勤匱”,大部分時間都在“灌畦鬻蔬,為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的辛勞且單調的日子度過,所以,與親戚的交往尤顯重要。它是淵明生活中歡快的浪花,也是常憶常新的溫馨鏡頭。

據自敘,淵明與程氏妹同父不同母。與敬遠“父則同生,母則從母”,是僅次于同胞的堂兄弟。仲德身份不詳,估計與敬遠差不多。【32】他們三人之間,可謂怡怡如也。淵明與程氏妹是“爰從靡識”到“撫髫相成”,都在互相愛護中長大。淵明與敬遠,青少年時一起“絕粒委務,考磐山陰”,“晨采上藥,夕閑素琴”。及淵明歸隱,他們仍是”長愿攜手,置彼眾議”,每逢金秋,便“舫舟同濟,三宿水濱,樂飲川界”。淵明與仲德,雖“禮服名群從”,但“恩愛若同生”。在相互交往間,他們也有許多共識。淵明說程氏妹“有德有操,靖恭鮮言,聞善則樂,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閨”,說敬遠“有操有概,少思寡欲,后己先人,臨財思惠”。這些品德不但被淵明所肯定,而且被贊賞。淵明稱他們為“善者”、“仁者”,并呵天問地:善有善報,仁有仁壽,為什么唯獨他們早夭?“彼蒼何偏,而不斯報”?“如何斯言,徒能見欺”?進一步,淵明只能“感惟崩號,興言泣血”,并“執筆涕盈”,嘔出一掬真情之哭。

如果說淵明與程氏妹和兩位從弟的交往中露出了指向同輩之摯愛,那么與兒子的交往中,則把這種愛推向了人道主義的博愛程度。

淵明是獨子,煢煢孑立,無依無靠,卻有五個兒子:儼、俟、份、佚、?。ㄐ∶妗⑿⒂?、端、通)。這種獨子身分在父子關系之間留下了較深印記。由于是獨子,所以淵明切盼生子,并給予將要降臨的小生命以美好的祝福?!叭е?,無后為急”,“厲夜生子,遽而求火”是長子陶儼降生時年輕父親急迫、驚喜心情的真實寫照?!懊暝粌埃秩昵笏肌?,“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則是淵明那海洋般深的父愛的殷殷期待?!?3】隱居之后,個人生活日趨平淡,由于見慣了篡、亂,淵明當年對兒子的高度期待也慢慢地流水般地消逝,慈父胸懷逐漸化作寬厚、戲謔之柔情。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責子》)

一副老頑童憨態躍然紙上。梁啟超于此云:“諸子小名及年歲具列,絕佳史料也”。【34】筆者按,此更是淵明父子感情深厚了無隔閡的心理學材料。他們不是春秋時代晉獻公與申生那種“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主奴關系,也不是曹雪芹筆下賈政與賈寶玉那種“貓與老鼠”的威懾關系,而是相互平等、自由。淵明不把兒子看成鞠之育之因而可以呵之斥之的私有物,也不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老太爺。耕作雖苦,但不影響其樂融融的父子親情?!肮銈冞@般小家伙,真沒辦法!我還是喝酒吧”。這才是此詩的弦外之音。順便說一句,有人由此認為淵明五子皆傻瓜,實在令人發笑。

淵明經歷過孤苦無援,獨力支撐全家生活的困境,因而父子關系極為隨和。推及到兒子們之間,他也要求他們互相扶助。其《與子儼等疏》云:“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諸多論者對此亦感興趣,蓋因可考知陶氏兄弟有正庶之別。雖對,但有不足,因為拋棄了作者的眷懷之意。其實,此疏既有對兒輩的同情,也有對自己的譴責,更多的則是祈盼,即希望他們在惡濁的社會里相濡以沫,和平生存。其拳拳之情,唯知者察之!

再聯系淵明對他人之子的態度,其胸襟之弘闊,越發令人嘆為觀止。據《蕭傳》、《李傳》載,淵明作彭澤令時,“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人們由此普遍注意到淵明的長者、仁者風范。顧易慨嘆道:“公之慈祥愷悌如此!”梁啟超亦云:“與子書文雖簡短,藹然長者之言,可見先生博愛襟抱之一斑也?!彼麄儚膫€體心理學角度,點出了淵明心理人格深處那厚重的沉積層:博愛的人道主義。

淵明未作過達官顯宦,也沒有與君主交往的任何記載。淵明兩娶。前妻無考,大抵生儼不久即去世。繼室翟氏,《蕭傳》云:“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毕胧腔茧y夫妻。此外再無其他記載?,F代心理學認為,人格考察必須建立在對現實行為從事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否則便被視為臆測。因此,淵明的君臣、夫婦關系暫付缺如。容另文再論。

戊,剛、達、真——淵明人格之基本點與兩極

正象不能把淵明單純地叫做儒家或道家一樣,其人格也不能用固定的框子,不管選用中國古代劉 劭的“七繆法”或西方現代容格的“八類法”,都不行。淵明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人格特征只能從其行為活動中實事求是地概括。顏延之認為,淵明有“寬樂令終之美”和“好廉克己之操”,因而以“靖節”二字作為淵明的諡號,很有說服力,但稍顯粗疏。筆者認為,如上從三個境遇和多個側面的考察,已初步凸現了淵明的多極人格。對此,如果要從性質上深入地分辨和把握,尚須分離為剛、達、真三個互有聯系的成分。

剛,即剛直不阿,不隨流俗。這是淵明人格之一極。淵明一生都受剛所控制并時時在行為方式上予以體現。剛是導致他仕途舛錯的心理病灶。亦是成就其“晉宋第一高人”的磨礪石。剛乃淵明本性,不由任何假借。他自稱“性剛才拙,與物多舛”?!?5】這里,“才拙”是謙詞,“性剛”是實話。為什么?如前,淵明做州祭酒時“自解歸”,做主簿“不就”,做鎮軍參軍時想“終返班生廬”,做鎮軍參軍時要“終懷在歸舟”,乃至做彭澤令時“不為五斗米折腰”,以及在隱居后與王弘交往時的不動聲色,與顏延之交往時的不蘊不火,對檀道濟的推拒等,都是其潛在剛性的一種柔性顯示。雖以退讓方式表現出來,但背后所包含的強烈的鄙視、不合作的內容卻有目共睹。也許淵明屬牛,這種剛性的固執越發激勵他成為處世的一貫性。淵明“自量為己”,心知“必貽俗患”,但仍不由自主要這樣做,說明他是率性為之,是人格的真實流露。

真,即任真自得,穎脫不群。這是其人格的基本點。清人李光地《榕村詩選. 敘例》云:“惟陶靖節隱居求志,身中清,廢中權,故其辭雖隱約微婉,而真氣自不可掩?!睖Y明之真率自然、無拘無束,不僅體現在他與鄉鄰(田父)、從弟、程氏妹、兒子的日常交往中,也體現在生平大節上。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顏延之“日造飲”,必“酣醉”;不管貴賤,凡造訪者來,“有酒輒設”;隨意取頭上葛巾濾酒;常撫無弦琴以寄意;日涉菊圃,徘徊孤松等行為,都是任真自得、不在乎物議的表現,而不為五斗米折腰、揮斥檀道濟等行為,更把這種表現推向了極致。真,亦是淵明天性所在,所以他給人的印象一點兒也不偏激、不矯情。一切在別人可能是過火的舉動,在他這里均化作任隨自然的率真。諸論家所謂“危行言遜”的說法,其支撐點也在這里。

洪邁說:“淵明高簡閑靖,為晉宋第一輩人,語其饑則簞瓢屢空,瓶無儲粟;其寒則短褐穿結,絺绤冬陳;其居則環堵蕭然,風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36】推舉淵明為“晉宋第一輩人”拿真率作基礎,可謂有得之言,但僅把真率視作淵明擅長描述自我生活的準確自然,又顯偏狹。還是蘇軾說得好:“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薄?7】以對待仕、隱之隨便態度,來證實淵明之真率,已觸摸到人格深層之秘,但仍未至。

依筆者之見。真率是淵明生存狀態臻于化境的赤裸裸自我之表現。試言之。在司馬氏倡名教而虛偽滲透了社會的每一個毛孔的時代,最令正直士人絕望的,顯然是一個人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或選擇)來成為想要成為的人,而不得不做一個并非自己的人。阮籍、嵇康的反常舉動便是這種狀況的悲慘寫照。想想“文革”,我們也會有同感。至淵明時代,社會并沒有任何改觀反而變本加厲。象淵明那樣把精神自由、自我選擇當做最高價值的人,其苦惱可想而知。在仕途上,淵明無時無刻不感到自己只是順應別人的需要而生存在世,只是按照別人指定他應該生活的那樣去生活,按照別人指定他應該思維的那樣去思維、去感受和行動,他感受不到一點自由,也根本沒有什么自我。這是一種讓人多么惶惑而又無可如何的悲哀??!“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38】“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39】等,便是淵明人格掙扎的如實反映。要想回歸自我,就必須放棄官場。“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40】“乃瞻衡宇,載欣載奔”,【41】又是淵明擺脫了官場的虛假生活,返還質樸生活的歡快情緒的流露。沒有從真率天性中勃發之一念,一個人怎么會自我解職,安于貧窮?還有,“耕植不足以自給,……遂見用于小邑”,“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這些令人沮喪的無奈和心在田園的夙志,昭然若揭。與阮籍、嵇康相比,淵明之真率更坦然、從容,也更引人注目。徐駿《詩文軋范》說淵明詩淡泊淵永,高于流俗,乃“其情性然也”,很對。

達,即優游放達,不被物累。這是淵明人格的另一極。鐘惺《古詩歸.卷九》云:“陶公山水、朋友、詩文之樂,即從田園耕鑿中一段憂勤討出,不別作一副曠達語,所以為真曠達也?!痹谂c上司、朋友交往中,淵明之達,體現為無可無不可。他不敬高官,不欺貧賤,不孤傲亦不自卑,適我者交往,不適我者婉拒,在保持人格獨立的同時自由揮灑。與親近之人交往,淵明之達,體現為真誠而隨意。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其“歡樂”、“情欣”之本心不改。對于親人,止于委命、順變,對于兒子,止于隨其自由。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淵明不把名利、財色放在心上。“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42】是淵明的生活準則。顏延之對這種知足常樂的生活表示由衷地贊賞:“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高蹈獨善,無非適心。”【43】正因如此,淵明的人生境界才那樣沖淡,那樣祥和。在最艱難的日子,他仍可把旁人無法忍受的生存貧困狀況化作哈哈一笑:“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薄?4】甚至在死亡面前,淵明也沒有絲毫膽怯?!八廊ズ巫愕溃畜w同山阿”,只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5】把旁人無法消除的死亡恐懼化作寧馨、靜穆的審美觀照。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雨果(Hugo)曾說,比大海大的是藍天,比藍天大的是人心。以此方淵明,實在妥帖。

剛、達、真三種成分相互滲透,并圓融為淵明人格統一體。其中,真是基礎、本體,剛、達是兩極。剛的價值指向是不合作,達的價值指向是無欲,兩者又以真的核心內容——回歸并實現自我——為出發點。反過來說,正因為剛、達都萌生于真,故剛能化作繞指柔,達亦能化作審美的境界,三者圓融即淵明的人格。用封建社會事功標準衡量,淵明未作帝王,未出將入相,夠不上“偉人”,但按照當代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馬斯洛(Maslow)等人的看法,淵明卻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變成自己”并“實現了自己”的人。他是一個物質相對匱乏而精神富足,與世相忤而自我人格保持了純潔和完整的人。他信任自己的內在律令,相信自己來自機體的情感和體驗,依靠自己的價值標準決定人生之取舍,而不在乎他人的贊成和否定。從顏延之到梁啟超,這種人格備受推崇。淵明之“真”與屈原之“執”曾上升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之鏡。后者有待探討,但前者,幾乎無人不同意。特別是今天,誰不用淵明之“真”來映照自己,似乎就無權站在現代人的行列。

小結:提純描述與圓融分析

淵明人格之來源,有人以遺傳解釋。宋人王質云:“蓋折翼之祥,發之旁派,傳淡,傳君父子,皆以隱德著稱。侃女適孟嘉,嘉女適君父,是生君。其氣所傳,造化必有可言者?!薄?6】梁啟超亦持此說:“侃之德業,世所熟知。先生述德,獨誦美其高尚沖穆之氣,得諸遺傳者深遠矣。其父則淡焉虛止,置茲慍喜,其外王父則如傳中所云,故知先生之人格有所受之也。”【47】筆者按,說淵明人格受先祖之熏染是對的,但全歸諸遺傳,顯誤,因為生命科學至今未發現有隱逸基因。

從社會學角度講,淵明人格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只有古代中國才出現大面積的隱士,只有東晉才產生陶淵明這種人格。盡管如此,但仍須從個人心理學角度予以具體闡述,因為在古代中國,在東晉,除隱逸外,確實還有許多熱衷仕途的士人。筆者認為,淵明人格除祖先遺風影響外,主要當是個體與社會刺激在同化、順應的交錯、碰撞中形成的。所謂同化,即個體把來自社會的刺激納入原有的心理格局,就好象消化系統將食物吸收一樣;所謂順應,又叫自我調節,是指個體受到社會刺激或環境作用時而引起的原有心理格局的變化和創新,以適應外界環境。淵明人格之形成至少需要三個條件:(1)社會窒息般的壓迫;(2)而“犯上作亂”被視為大逆不道;(3)個體有理性、有良知,有追求自由的渴望,此外就是本人的天性、稟賦,因為一切社會刺激,都須經由獨特的“這一個”大寫的人來整合,才能發而為具有內在自組織原理的一種行為處世方式。

至今,人們大都知道魏晉重門第,有真假隱士之事實,但似乎并不知道東晉又有不重門第,還有由政府(朝廷)出面偽造隱士的情狀。

太元14年,左衛領營將軍許營上疏曰:

……今臺府局吏,直衛武官及仆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無鄉邑品第,皆得為郡守縣令,或帶職在內……臨官領眾,政教不均?!?8】

隆安2年,桓玄也做過這樣的事情:

(桓玄)又以前世皆有隱士,恥于己時獨無,求得西朝(按,西晉)隱士安定皇甫謐六世孫希之,給其資用,使隱居山林,征為著作郎,使希之故辭不就,然后下詔旌禮,號曰高士,時人謂之“充隱”?!?9】

這兩則材料,充分說明了當時朝野之無恥、混亂。

太元14年、隆安2年,淵明分別為25歲和34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好年華,偏偏攤上一個世風頹壞、憨怒不敢言的時代。象淵明這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純真之人,所受的社會刺激是多么劇烈,其內心的順應又是多么尖銳和難受,不言而喻。他怎么可能不鄙夷一切,逃祿歸耕,怎么可能不把荒誕的現實看成鬧哄哄的喜???“樂天委分,以致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嗟我獨邁,曾是異之;捽兀窮廬,酣飲賦詩”,【50】是淵明洞察社會、人生乃至宇宙奧秘之后的至誠之言。對此,蕭統評論說:“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倏忽白駒,寄寓逆旅,與大塊而榮枯,隨中和而放蕩,豈能勞于憂畏,役于人間?!薄?1】筆者認為,這段話最得淵明之旨趣。王質也曾深入解析道:“淵明《形贈》、《影答》、《神釋》,本趣略見,所謂‘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唯患不知,既已洞知,安坐待化,夫復何言!”【52】 此解析更真確,也更發人深思。

淵明人格是魏晉兩個時代士人與社會刺激相摩相蕩的結晶和形式化,又是中國士人中與屈原不同的另一種典型人格的完成。筆者認為,在這種人格中,雖多多少少包含著魯仲連的剛、孟子的人道主義和孔子的“舞雩”余韻,但更多承襲的卻是西漢楊王孫的放達哲學,莊子的逍遙游精神和老子的返樸歸真理想。它源遠流長,真正是中華優秀文化精粹之所在。

在某些人看來,淵明人格中可能有消極成分,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所謂的消極可能更多是一種抵抗,一種為了保持心靈純凈不受社會污染的沒有辦法的行為方式。試想,在一個政治專制和精神專制異??崃业纳鐣?,誰敢公開(積極)抵制來自各種層面的異化?你敢嗎?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應該說,在淵明的人格行為中,那些貌似消極的行為(例如隱居、乞食),其實潛藏著的正是強烈的不合作精神。如果中華民族要想在經濟騰飛同時還要文化騰飛,有旺盛生命力站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建設民族的新人格。如果要建設新人格,就不得不發掘并發揚淵明人格中的剛、達、真成分,先使每一個人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注釋:

【1】[梁]沈約《奏彈王源》:“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盵宋]周敦頤《太極圖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p>

【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第180頁。

【3】《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30頁。

【4】關于這幾種說法在文學研究中的詳細使用狀況,可參閱李珺平《創作動力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章。

【5】參見陶淵明《飲酒.序》、《五柳先生傳》。

【6】以下簡稱《顏誄》、《沈傳》、《蕭傳》、《李傳》、《房傳》。由于《蓮社高賢傳》已被湯用彤先生證偽,故不取。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18章。

【7】此事見各傳。督郵:漢設,魏晉沿襲??俟?。掌舉察屬縣官吏的功罪善惡,督治地方豪強奸惡,宣達教令兼案訊諸囚、捕亡等司法刑獄之事。由于有此特權,有些任督郵者便為非作歹,成為漢、魏、晉時代的惡官。人所共知,劉備、陶淵明都與之發生過沖突。

【8】華軒:卿大夫車也。見《左傳》閔公2年杜預注?;@輿:類竹轎。

【9】[唐]房玄齡《晉書.隱逸傳》。

【10】逯欽立《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3頁。

【11】[清]楊希閔《晉陶征士年譜》。

【12】陶、顏關系如何評價?筆者不想故作高論,只想提出問題,供同好者深思。

【13】[清]顧易《柳村譜陶》。

【14】參見《有會而作》:“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p>

【15】【43】[宋]顏延之《陶征士誄》。

【16】[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頁。

【17】 自敘《與殷晉安別》:“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答龐參軍》:“自爾鄰曲,冬春再交?!彼麛ⅰ斗總鳌罚簭埑J獭⒀蜷L史、龐主簿等,皆是淵明之周旋人。

【18】參見《后漢書.賈逵傳》:“信誠行乎州里,鄉人有所斗爭”。《晉書.殷浩傳》:“我與君周旋久,寧作我也。”

【19】主簿:以鉤籍簿書為職。魏晉以后,漸為統兵開府大臣幕府中的重要僚佐,參與機要,總領府事。縣令:縣府最高長官。見鄧德龍《中國歷代官制》上,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版,第199-200頁。

【20】穎水濱,用許由不愿應堯之召任九州長,洗耳穎水之典,見[晉]皇甫謐《高士傳》。

【21】【36】[宋]洪邁《容齋三筆.卷12》、《容齋隨筆. 卷8》。

【22】【23】陶淵明《和郭主簿》。

【24】[宋]朱熹《論語. 鄉黨. 注》。

【25】轉引自[宋]蔡正孫《詩林廣記》,中華書局1982版,第5頁。

【26】見陶淵明《有會而作. 序》。據王遙,此詩與《乞食》作與同年。

【27】陶淵明《勸農》。

【28】【39】【40】陶淵明《歸園田居》。

【29】陶淵明《庚戍中于西田獲早稻》。

【30】陶淵明《飲酒》之14。

【31】陶淵明《贈長沙公》。

【32】【34】【37】[清]梁啟超《陶淵明年譜》。

【33】陶淵明《命子》??讈常肿铀?,孔子之后,多盛德。淵明希望兒子做此種人。

【35】陶淵明《與子儼等疏》。

【37】轉引自[宋]吳仁杰《陶靖節先生年譜》。

【38】陶淵明《雜詩》之5。

【4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

【42】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44】陶淵明《有會而作》。

【45】陶淵明《挽歌詩》之3,之5。

【46】【52】[宋]王質《栗里譜》。

【48】【49】[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卷17》,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975頁,第1999頁。

【50】陶淵明《自祭文》。

【51】[梁]蕭統《陶淵明集序》。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