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分析生思想政治教育
閻曉愚
論文摘要: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相輔相成。優秀的校園文化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而思想政治教育利在引導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和發展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素質研究生人才,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信息社會造就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各種信息傳播技術,它們在傳播速度、范圍與效果上較傳統信息載體都有顯著提高和擴大,這給校園文化建設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和研究信息社會背景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憑借信息社會校園文化傳播的多邊、平等性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的信任度,依托信息社會校園文化傳播的互動性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圍繞信息社會營造的校園文化中的匿名場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校園文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社會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已經站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結合點,在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學校將再一次面臨著全面進步和提高的良好機遇。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論述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為高等學校指明了科學發展的方向。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文化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建設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關系密切,相得益彰。優秀的校園文化為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導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和發展方向。在實際工作中要將二者密切結合在一起,使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現代信息社會造就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各種信息傳播技術,它們在傳播速度、范圍與效果較傳統信息載體都有顯著提高和擴大,這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挑戰和新渠道。因此,我們急需要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信息社會情境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信息社會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為人們的生活開創了無數可能性。但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信息社會給校園文化建設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了新的挑戰。
1.面臨的新機遇
(1)從人才培養層次來看,研究生處于“象牙塔”的“塔尖”,不論是在年齡層次、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上都與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注定在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更有針對性,更主動,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信息社會從空間和時間上根本改變了傳統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人群社會互動方式,對人的社會化方向、內容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大環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信息社會提供的各項新技術,挖掘更為豐富的資源,吸納日新月異的成果,進行繼承與創新;也可以發揮研究生自身特點深入地、主動地、迅速地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而無須受其他繁瑣程序的制約,無論從教育方式還是信息的獲取與傳播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從而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空前廣闊的理論與實踐平臺。
(2)信息社會有效整合了傳統的校園大眾媒介,構建出跨越地域界限最廣的信息載體,通過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等信息幫助研究生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廣泛的校園環境中學習和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的個性,實現自我教育,順利實現自身的社會化。被整合了的校園大眾媒體將為研究生搭建起更為廣闊的學術文化平臺,促進交叉學科學術交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3)信息社會創造的“虛擬現實”環境,為身處校園的研究生群體正確理解他們在校園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和沖突提供了反復實踐的機會。同時,多種多樣的新媒介出現給校園文化建設的手段、條件、效果乃至教育價值觀帶來全新的變化和拓寬。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分散、參加集體活動的時間比較少、學習比較緊張、科研壓力較大。“虛擬現實”環境可以更好的促使研究生實現自我教育,明確自身定位,促使他們正確看待社會上一些不正常的、消極的社會風氣。
2.面臨的新挑戰
(1)信息社會下各類信息傳播的全面性、廣泛性和迅猛性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帶來了更多難度。由于研究生獨立意識強,思想活躍,但學程短、學習、科研及實踐等活動相對分散,且生活和就業壓力并存,使得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獨特性、復雜性和緊迫性。研究生能夠從各類信息源中獲得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來源復雜并且未經過篩選,因而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和難以控制性,部分具有負面影響的信息甚至能夠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消弱。
(2)信息社會營造的虛擬性和互動性容易引發研究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我國現階段研究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思想趨于成熟穩定、思維方式多樣化、價值判斷偏重務實、人際交往復雜深刻、社會意識增強。在信息社會營造的信息交流空間里,研究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由于在交流的過程中彼此不可見、不可信的程度加強,進而可能引發研究生的人際信任危機。這種危機一方面會導致研究生的網絡交流受阻,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生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尤其是當研究生對交往的想象或憧憬與現實具有較大差異時,在網絡和現實交往中不斷變換角色的交往個體就會呈現出雙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引發心理危機,導致人格障礙。
(3)信息社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也受到了沖擊。傳統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依托課堂、依托班集體和依托相應的政治組織生活所進行。但在信息社會下,研究生的生活“圈子”不再局限于時空地域的限制。他們可以和千里之外的網友徹夜暢聊,也可以就異國他鄉的各類“中國事件”(如邪教法輪功)在網上發布和接受相關評論。而這類“圈子”的影響有時甚至比現實集體的影響更大,甚至在學生宿舍還出現“同在一個屋檐下,說話交流全靠Q”這類現象。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使青年學生不自覺地受這一存在形式的強制性影響和被動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 二、對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新認識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育人氛圍,重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導研究生已經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道德與法制觀念。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校園文化所倡導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圍的熏陶和感染,并將這種精神逐步地、不自覺地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既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狀況的檢驗,也是對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強化與擴充,更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
一方面,校園文化中的研究生學術文化的營造,可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研究生日常學習生活中。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提出“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原則,意為強調在知識教學和知識傳授中同時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樣,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就提出“知識即美德”的論斷。他們都注意到了知識除了具有其工具價值,還包括思想道德和倫理規范的價值。知識本身就蘊含了各類道德信念。因此以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為目標,通過各類學術科技活動開展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養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另一方面,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可更好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內各群體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共同形成的認知、信念、習慣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各種外顯行為。是一種“集體意識”的表現,這種集體意識對于形成教育者預定的教育目標有著重要作用。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應該具有教育功能。”將個體放入集體中進行教學會比單個教學出現更強的教育效果,同樣校園文化作為一個“集體意識”的表達也具有這樣集體性教學的功能,不僅能夠感染學生,還能引發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并增強學生對體現“集體意識”的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
三、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校園文化建設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要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與時俱進,依托校園文化建設。筆者認為針對依托高度信息化的校園文化建設載體,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在于:
第一,憑借信息社會校園文化傳播的平等性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的信任度。在社會里,不同人扮演了不同的社會角色,也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學校亦是如此,教師與學生從一開始就可能處于并不對等的位置。學生在與教師進行交流時,難免會有處于劣勢地位之感。而在網絡中,社會階層和角色意識初步淡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談可以擺脫傳統面對面交流或電話交流的形式,網絡中的學生和教師只是信息傳遞的兩個“節點”,他們可能并不認識,但他們卻仍舊進行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吐露心聲,也有利于教師更真實的了解當前學生的各種思想。
第二,依托信息社會校園文化傳播的便利性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主動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追求新目標。當前信息社會文化傳播的便利性一方面帶來了知識爆炸和信息篩選難度增大等問題,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了新途徑。校園廣播、高校BBS論壇和人人網主頁等,都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教師可利用這些公共媒體,使學生足不出戶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當教師和學生都采用相同的媒體進行信息傳播時,會大大增加彼此信息互動的密度和強度。因此信息社會中校園文化傳播的各類新手段都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值得高校工作者逐步探索。
第三,圍繞信息社會校園文化的匿名性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打破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識方式,交往中個人的社會特征被掩蓋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是一種“符號”的交往,交往中各類社會角色所隱含的“緘默知識”都有所降低,使得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傾聽、更好地傾訴。同時,多方可以同時通過短信、論壇、網絡聊天等形式真實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正實現暢所欲言。例如,研究生自己組建的跨學科平臺、各類學生組織QQ群、學校學院學科三級交流平臺等,都使教育者們能夠深入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實的想法,長善救失。因勢利導,取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擬的效果。
總而言之,信息社會情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據這一時代特征,立足現實,有針對性的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效,才能“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和諧個體,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們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充分發揮好校園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先進信息傳播手段和豐富信息資源,努力為祖國建設培養政治過硬、思想進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