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對策思考
張東紅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對策心理素質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國家命運。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時排解其心理障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項重要任務。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個體心理問題成因上具有特異性。本文從大學生個體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大視角·、四個方面探討了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時策。
1.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分析
任何一個大學生心理疾患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既有個體的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依筆者所見,主要受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1.1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后期向成人轉化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心理變化最劇烈和心理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階段大學生生理發展已基本成熟,心理成熟滯后于生理成熟較多見,身心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心理能力難以控制來自于生理上的沖動,加上缺乏社會經驗,閱歷淺,在人生觀、世界觀、社會適應方面還很稚嫩、盲目及不穩定,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情緒起伏較大,喜怒無常,遇事不冷靜,易沖動;受到打擊,易變得自卑、失望、心灰意冷、絕望輕生;社會適應力和耐挫力差。
1.2大學生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沖擊和心理壓力
近年來,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急劇變化,加上東西文化的碰撞,各種思潮的涌人,價值觀的多元,這些狀況擺在心理還相當幼稚、沒有思想準備的大學生面前時,讓他們認識上不知所措,飄忽不定,常產生自相矛盾的想法,難免會出現心理失衡狀況。加上大學生作為一個高素質、高層次的人群,置身于社會變革中,也使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如自費上學、雙向選擇、競爭就業、自主擇業、想要成才的壓力導致他們超負荷運轉,使自己的身心長時期處于應急狀態,這正是導致他們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外界因素。
1.3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經歷了漫長過程,其中教師在他們的心理素質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研究表明,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擔優。2000年,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組對國內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檢測表明,約五成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北京對500余名教師的調查發現近60%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于快樂,78%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制約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已成為不容忽視函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4大學生個體心理障礙的誘因各異
(1)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
目前,大學里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陷入心理困境的大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張建衛在2000年對特困大學生的壓力源及應對方式.的研究中發現,“經濟困難”是貫穿于大學四年的最大壓力源。王文娟于2001年對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認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非特困生差,塑造和培養健康人格可作為當前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許若蘭在2001年對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實證研究,認為貧困生不僅要面對經濟拮據難以完成學業的壓力,還要承受內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負擔。
(2)人際關系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健康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必備條件。然而,由于大學生從全國各地而來組成了一個新集體,在生活習慣、脾氣、性格、興趣、信念上有很大的差異,難免彼此發生摩擦,產生矛盾,加上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一性,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使這些矛盾不能及時化解,彼此產生心理隔閡,影響了彼此感情,干擾了學習和生活,造成苦悶、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 (3)學習障礙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學習成績的優劣,但理想和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有一些大學生在學習上沿用中學的學習方法,不了解大學教師的教學模式,一節課他們可講幾頁,甚至十幾頁。如果大學生缺乏自學能力,上課開小差,不會記筆記,學習上他們就會無所適從,跟不上教學進度,形成惡性循環,勢必會影響學習成績,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若沒有及時調整學習方法,認識上又存有偏差,就很可能出現焦慮、緊張、自卑、苦惱、憂愁、自我否認等心理問題。
(4)婚姻戀愛問題
步人青年中后期的大學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識覺醒,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渴望得到異性的友誼以及愛情。但他們缺乏生活經驗,性心理不夠成熟,對青春期的性沖動和性要求理解不恰當,結果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懼、緊張、羞澀,甚至錯誤的行為。
此外,身體疾病、幼年時的心理創傷、生活環境的改變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個體原因。大學生心理問題可能是單方面引起,也可能是多方面因素交織在一起;有時由內在因素引起,有時則由外在因素造成。
2.對策
2.1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人的思想、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大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的配.合,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為他們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各界應主動地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條件和場所,使大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育人機制之中。
2.2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當今這個人才競爭的時代,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難免遇到負面事件,即使是相同的生活事件,對于心理素質不同的個體所產生的精神刺激在質與量上是不一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接受鍛煉、磨練意志;教育學生面對挫折情景,正確歸因,積極尋求解脫的途徑,避免引發心理危機,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們今后能以強者的姿態面對社會現實。
2.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控能力
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教師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可能還會繼續自覺或不自覺地“制造”師源性心理障礙。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培訓,幫助教師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特點,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學會自我調適情緒狀態和行為。
2.4提高心理輔導工作的力度,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心理輔導人員一方面不能消極地等待學生上門來求詢,而應主動為學生提供服務。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學生為主體的自助互動機制,通過自助互動的方式解決大學生的諸多心理困擾,這必將對高校大學生心理保健起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