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應對策略
姜家雄 楊春玲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戍因;對策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心理行為異常的大學生比率又有增多趨勢。這種現象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發展從人生發展的心理學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和形成機制作簡要分析,提出了排除心理障礙的幾條對策。
一、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認識和評價應遵循人生發展的心理學觀點
人類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是在人類社會文化的背景下,通過身體的發育、認知的學習和經驗的獲得這一過程逐步完成的。由于每個人的自身條件、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及經歷和感受的不同,因此每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形成的人格特征也都有一定的差異。
奧地利學者埃里克森對人生的心理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心理的發展順序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他認為人的一生應分為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發展任務和目標。其中第五階段青年期yz-is歲)發展內容是獲得自我同一的角色還是混亂不堪的角色;第六階段成人前期(青壯年)發展內容為親近或孤立。埃里克森認為同一性是青年期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處在這一階段的個體,由于生理上的成熟,自我意識的覺醒、社會角色的變化促使他們自我意識快速增強,開始獨立地觀察、分析和評價自我和他人,并能客觀地對待自我、正確地評價自我,表現出尋求獨立的工作、學習、活動和鍛煉的機會,使自己從父母的愛護中分化出來,建立伙伴間的親密關系。在與伙伴的活動中體驗生活、體會角色、進行交流、培養獨立的思維方式,逐步形成和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特別是同齡人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多元化的價值觀,相互之間產生深刻的影響,促使青年確立獨立的價值觀和獨立的人格,解決了自我意識中“我是誰?”,“我干什么?”,“我有什么?”,“我怎樣選擇?”,等問題。獲得了角色的自我同一性。如果完不成這一點,就會在兒童和青年、自我和社會、親人和他人等各種角色的混亂中得不到整合,分化不出完整的自我意識,從而形成混亂不堪的自我角色。成人前期(青壯年)心理發展內容為親近或孤立。青年進人社會或升學,面臨適應新環境,結識新朋友,進而選擇配偶、這是個體以獨立的自我與他人建立新的意義的親近。這種親近表現在從父母愛護的分化轉變為對父母的關愛,與自己的戀人或朋友建立的親密關系融洽于對父母、對他人、對事業的愛。否則,無法建立這種關系。就陷人孤立的境地。
在校大學生年齡在18-24歲,正處在青年后期和成年前期階段。這一時期是在兒童期的基礎上向成人(具備自覺地獨立地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過渡。大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發展任務表現為自我人格的發展和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其外在表現為“延緩”或“暫停”生理上已經成熟卻承擔不了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法律上已經是成年人卻承擔不起自己的經濟責任),而這種外表的“延緩”或“暫停”,實質上是為成為一個真正的成人而積蓄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這是人生走向獨立與成熟的關鍵時期。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有所成、準備就業,還要學習和積累各種社會知識和經驗,進行交友、異性接觸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學習和嘗試,為自己進人社會,適應社會,開始獨立自主的生活做好準備。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發展趨向成熟,世界觀和人生觀初步形成,情感體驗豐富深刻而情緒激昂動蕩。大學生是青年中優秀分子,是時代的“驕子”,學校和家長的“寵兒”,他們的心理需求和自我期望比一般青年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高成就動機、高自尊與高自我實現是大學生普遍的心理趨向;(2)較強的自主性,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我身心發展;(3)對新事物感知敏銳,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市場意識和超前意識較強;(4)情感豐富多彩、復雜微妙,情感體驗和情緒變化的頻率和張力較大;(5)思想深刻,思維活躍,對人生,對世界自覺地進行深人的思考和探究。
由于上述原因,他們的內心很容易產生矛盾和不安、焦慮和恐慌,影響情緒,進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的癥狀。而正是這些癥狀才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內在的心理磨練,引起深刻的領悟,恢復和建立起更大的勇氣、自信和自尊,心理上得到更進一步的成熟和發展,完成從“舊我”走向“新我”的超越。有人曾這樣形容:“青春,本就是一場破繭化蝶的過程,成長,就是充滿了蛻變中的甜蜜與苦澀,而這所有的滋味,都必須親自掙扎著走過,夢,就從這里開始……”。
因此,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高是人生處于這一階段的必然現象。當然,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并不是大學生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標志,它只是提醒我們要注重大學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所處的狀態,指導我們應在哪些方面加強引導和防范。
二、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和形成機制
人的心理發展是在主客觀相互作用下發展起來的,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原因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心理障礙也必須從主客觀兩個因素查找原因,尋求解決的方法和途徑。
主觀方面是指大學生個體自身的特點:一是先天因素,主要指先天和遺傳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包括神經系統的反應,身體各器官發育程度及特點;二是后天發展中受客觀方面諸因素的影響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能力、個性特征(即自我內在的心理現象中諸因素的發展與整合)。
客觀方面主要指成長過程中個體所處的特定的客觀環境和文化背景,主要包括從出生開始所處的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父母的性格、行為方式和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個體成長發育的經歷(環境變遷、學校教育、生活事件)等等。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面對兩個世界,一個是主觀的內在的心理世界,另一個是客觀外在的現實世界。人類的心理就是在對這兩個世界的認知、反映、不斷的反饋、創新中發展起來的。就個體而言,就是讓自己的主觀世界(自我機能)從客觀世界現實中發展出來,同時又符合客觀現實的規律與要求,心理的成熟與發展才得以實現。這兩個世界的連接是通過心理活動來完成和實現的。而人的心理活動是世界上最奇妙、最復雜的現象,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了解人類心理活動的內在的規律和發展機制的。
心理活動是個體在特定環境中對具體事物所做出的反映及反映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多維的變化過程。它由感知、認知、情感、意向、自我、行為等六個基本要素構成,并通過這六個維度的共同作用而實現。以上心理活動六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它們隨個體的成長和學習也在循序地發展、完善與整合,個體心理素質也體現在這六個要素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水平上。每個人的心理歷程都是在這六個要素的作用下完成的。如果把這六個要素看成是心理活動的六個維度,這六個維度是維持人的心理健康六個支點,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引起其它因素相應變化造成心理活動的失常。這是經常發生并常見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形成機制是:內外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極限,使個體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失效、心理活動異常進而產生心身狀態的異常癥狀,影響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心理障礙形成的外界因素很多,個體內在的心理因素的差異也各不相同,因此癥狀各種各樣。有的癥狀相同原因卻不同;有的是同一個方面出現問題而表現的癥狀卻有很大的差異。以下從大學生心理障礙者的心理特征與弱點探討心理障礙的形成機制。
1.認知結構出現偏差:表現為自我認知與環境認知因缺乏經驗而不夠理智和客觀,認知結構不完善,遭遇事件及社會評價時不能正確歸因。自我認知缺乏正確性,產生自卑自傲,嫉妒自私、孤僻、羞怯、敵對等心理,嚴重影響和干擾人際交往,同時也阻礙心理調節系統的正常發展。 2.自我意識發展不完善:過分或盲目的自輕與自重使自我意識不能健康發展。自我意識是心理結構中的最高層次。自我意識不完善者成就動機不切實際,自我效能感差,意志品德容易出問題,在困難和壓力面前,抗挫折能力弱。
3.情感不夠成熟穩定:自我控制力差,表現在不能控制即時的情緒和欲望,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癡迷;不能避開危險與恐懼,這種缺點在處理沖突事件中表現尤為明顯,情緒失控走極端造成不應有的后果。情緒調節能力差,表現在不會處理負性情緒,易產生焦慮與恐懼。
4.行為方式不夠科學合理:過度的應激與對應方式是對生活事件的過度反應,不利于心理創傷的恢復,產生一系列癥狀,對學習、工作、家庭等失去興趣,造成性格改變、內疚感、睡眠紊亂、記憶衰退、情緒沮喪、焦慮、矛盾、退縮,甚至出現心理危機,導致自殺事件的發生。
5.適應能力差:心理成長和承受力跟不上自己角色的變化和所承擔的責任。表現為日常動作能力減低,不能有效處理日常事務和解決問題,做事提不起精神,缺乏專注能力,對自己的工作學習表示不滿意,因優慮產生失眠,長久不能人唾。精神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容易發脾氣、發怒害怕。部分人可以轉化成身體的癥狀:如身體感覺不適,狀態欠佳,頭痛、背痛。
6、人格尚未健全:有些學生人格發展明顯不足。有的表現為心理幼稚,心理體驗不符合年齡,不懂事,心理活動處于低下狀態,缺乏深刻的學習目的和人生內容,沒有成人感,沒有是非感受和判斷力。還有的消極、敏感、情緒不穩、強迫、對負性刺激過于敏感。
7.智能弱點:大學生的智能弱點主要指在某些專業水平方面,如學習困難,難于適應專業要求;有些大學生難于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及思維方式,產生厭倦恐懼心理;有的學生所學專業不是自己智能發展的長項。有時出現兩極思維,看待事物非好即壞。
8.性意識的覺醒與困擾: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妙齡,生理已經發育成熟,對性的渴望和對異性的追求已經開始。對這類事情如何處理,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和分寸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能正確處理出現問題,如因戀愛誤了學業、傷害了身體。有的發生性變態,近年高校學生中常有此類病例發生。
三、大學生心理障礙排除的對策
1.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條件。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質,提煉的是優秀的心理品質,是心靈的“養育”,需育人環境中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因此,除了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開展心理咨詢外,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種教學過程中都包括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人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把人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課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2.通過不同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大學生對抗挫折、磨難方面普遍存在著缺陷。應根據大學生成長的需要,通過不同形式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學生認識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營養,成功與失敗都是財富。其次,要接納大學生傾訴、宣泄挫折,幫助消除壓抑,使其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幫助他們正確看待挫折。例如對于交友、戀愛的挫折,對于考試失利,對于考研落榜,對于就業的悲觀失望等要泰然應對,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創設情境,讓他們感受挫折,領略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復雜。通過轉移、升華、補償等方法,幫助大學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陰影,從而鍛煉培養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3.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人際關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消除抑郁、焦慮、孤獨等消極情緒的重要手段。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大學生看不J慣世風又無力改變,于是有的大學生走向自我封閉的孤獨境地。這種不良的人格因素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正常交往。實際上,大學生年齡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處,容易達到心理上的溝通,這對于克服心理障礙,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是極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學生要改變社會觀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而應看作是擴展視野、增強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擴大社交范圍,只要對學業、思想有所啟發,都要樂觀接觸,形成立體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業緣圈、地緣圈、趣緣圈以及郊游、聯歡、寒暑假、社會調查等加強交往實踐;第四,要注意交往對象的篩選,注意與良師、益友、學者、專家、事業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克制忍讓,寬容待人。
4.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大學生施行適應性教育。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調適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會中,培養協作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吸收大學生主動參與各項工作和活動。如負責組織學生心理健康協會,邀請相關專家來校講座,組織心理教育宣傳,進行心理問卷調查。使大學生在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5.創造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指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學生,創造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精神環境,使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園公德環境。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衛生、同學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園物質環境。主要指校園文明設施和教學生活條件,這是校園精神建設的硬件部分。校園的布局、綠化美化、建筑風格、各種裝飾宣傳物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質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大學生在適應社會、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調控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引導大學生順應環境、適應發展、構建正確有益的應對方式,改善自己不良的行為方式、不合理、不健康的心理定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