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析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與對策
代愛玲
[摘要]心理障礙是指介于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之間,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備的心理調節和心理適應能力的狀態。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感、意 志、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使其在進行某些具有一定難度或危險性的學習時,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克服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其形成適宜的心理 狀態,對體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體育教學 心理障礙 成因 對策
一、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原因
1.客觀因素的存在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是完成運動練習的基本條件。當學生的身體素質不能滿足自己的安全 需要,如身體弱小、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參加對抗性項目,身體笨重、高大的學生開展協調、技巧性項目,心肺功能較差的學生進行耐力性項目,他們就會感到焦慮或 恐懼。另外,技術動作結構復雜,器械難度大,也容易使學生喪失自信心,產生畏難、膽怯的情緒。這些客觀因素是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意志品質差,缺乏自信。一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總認為自己體質弱,素質差,技能水平低,在動作練習時不敢迎難而上,過分夸大動作難度,加上他人的調侃和說笑,都可能嚴重挫傷他們的自信,懼怕體育學習和測試。
3.學生以前失敗經歷的情景再現。由于運動項目自身的危險性和運動者自身的因素,受傷在體育活動中并不鮮見。當受過傷害的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碰到與以前的經歷相類似的內容時,頭腦中就可能會再現事故場景,從而引發對該運動項目的恐懼。
4.對體育運動科學的無知。學生對體育科學知識了解有限,加上體育理論課少之又少,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理解簡單、膚淺,一旦出現問題又不能加以科學、合理的解釋時,就會產生恐懼感。
5.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抓不住重點與難點,示范時對關鍵技術交代不清楚,不能從學生的實際技能出發, 對學生要求過高,都會使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飽受失敗的困擾,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畏懼情緒。同時,教師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們當作反面教 材,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打擊,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產生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
6.學生個性特點及氣質類型的差異。神經系統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遇到稍有難度或帶有競賽性的練習,就容易極度緊張。因此,緊張情緒 的容忍度可以通過神經類型或氣質類型測查表來加以預測。研究表明,特質焦慮水平高的學生比特質焦慮水平低的學生更容易體驗到極度緊張。在個性特質中,憂郁 性強、情緒不穩定、自卑感強、神經過敏性強的學生,或者“完美主義者”,更容易極度緊張。
此外,在器械教學過程中保護和幫助不當,如保護和幫助的位置和時間不當、手法不嫻熟或是保護多余,以及因天氣不佳、練習場地混亂等引發的外界環境干擾,也是造成心理障礙的原因。
二、心理障礙的特征、行為表現和可能產生的后果
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對動作產生恐懼心理而導致神經過度緊張。表現為:生理上心跳加快,內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聲音和面色改變;行為上動作生 硬,不協調,沒有節奏感,在完成連續動作時經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練習。一些學生常常精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勞,對外界刺激反應能力差,對游戲性和集體比賽項 目表現冷漠,這不僅給學生帶來肉體上的痛苦,影響其正常學習,而且也會給他們的心理留下陰影,造成創傷而產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礙。
三、消除心理障礙的對策
1.優化課堂教學氛圍。體育教學的課堂氛圍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相對穩定的集體情緒狀態,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心理背景。體育教學的基本形式是課堂教 學,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會進行頻繁的交流和互動,個體間的情緒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鳴,從而形成某種集體心理氣氛。在日常體育教學 中,教師要加強基本素質的培養,教學態度誠懇、親切、耐心,注意言傳身教,使學生產生溫暖的感覺,從心理上愿意接受教師的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 改變教法,注意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思想品質,激發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在學習新動作前,教師要講授學習意義,引導學生以頑強的意志來對待學習,從而戰 勝困難,克服恐懼。此外,教師還要關懷和鼓勵學生,營造學生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氛,緩解少數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學生處在輕松愉快的環 境中,激發練習興趣,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2.加強學生身體基本技能的訓練。身體素質是掌握技術的基礎,從上第一次課開始就應加強有關方面的素質練習,每次課都應安排適量的相關練習內 容。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提出一般要求和個別要求,布置課后練習內容,經常檢查、評定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使學生增強學習新內容的信心。對任何一個有難度 的動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練習,防止學生脫離實際條件,在他們尚不具備相應的身體素質情況下,片面追求學習難度較大的動作。教師還要合理安排課的難度, 使學生常有完成動作的機會,進而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循序漸進,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術動作。只要熟練掌握技術動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懼心理的產 生。在技能訓練方面,教師要注意采用專門練習、誘導練習、綜合練習等方式,逐步提高難度,使學生們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多啟發、引導和鼓勵,激發他們完成動作的渴望和勇氣。還可采用直觀與語言相結合的方法, 如對某些完成動作較好的學生進行激勵型講解,讓層次不同的學生在一起訓練,使學生自我比較,從而產生練習的欲望以增強自信。教師除運用語言激勵外,還可采 用情緒對比的心理訓練,通過表象回憶的方式,引起消極心理因素的出現,同時利用積極情緒替代消極情緒,達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礙的目的。
4.克服外界環境干擾。有些學生身體素質較好,能力也很強,但往往出現動作“走樣”。據觀察,這個階段大腦皮層活動由泛化到分化,只是初步建 立了動作定型,但定型尚不鞏固,遇到新異刺激,如天氣不佳、練習場地混亂等外界環境干擾。或看了其他學生的失敗動作,就會出現動作過程不清、動作要領模 糊、身體各部位控制失調,進而出現多余或錯誤動作。此時,教師要特別注意糾正錯誤動作,讓學生體會動作細節,反復強化動作要領,加深對動作要領的感性理 解,從而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明確動作要領,使動作日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