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未知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費的上揚,高校貧困生的比例也不斷地擴大。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高校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高校 貧困生 心理教育 隨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費的上揚,高校貧困生的比例也不斷地擴大。據國家教委1995年10月公布的數字,全國高校有28%的學生一般經濟困難,有10%的學生特別困難。就是說,全國有100萬人之多。到1999年,教育部財務司調查統計認為,經濟困難學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中特困生為8%~15%。 我校物理學院現有學生150人,家庭特別貧困的同學有十人左右,占總人數的7%;困難學生有30人左右,占總人數的20%。如果照這個比例推算,我校在校生中貧困生約3000人左右,其中特困生800人。貧困生的困難首先是經濟困難,經濟困難往往容易導致貧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一、貧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或者邊遠地區,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使他們在充滿好奇的新鮮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因經濟困難,產生自卑心理,與同學交流很少,常常郁郁寡歡。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條件的局限性,他們又常常感到自己沒什么特長,處處不如人,自卑感油然而生,缺乏自信。他們有一顆特別要強、敏感的心,寧可自己艱苦些,也不愿輕易求助別人。有時還會出現貧困學生不肯遞交補助申請的現象。 從整體上講,貧困生有一些優良的心理品質,如肯吃苦、堅韌的毅力、獨立的自理能力等。但從個體來看貧困生的心理也存在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抑郁是貧困生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方面。由于自卑從而導致自輕、自賤、自我鄙視,對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態度和情感體驗,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閉;生活困難使他們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往往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 2.焦慮心理。貧困生每年都要應付對于他們來說很高昂的學費和各種各樣的雜費、生活費,因此對于他們來說,每花一分錢,常常要精打細算。有些同學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自己尋找各種機會打工賺錢,同時還要應付緊張的學習、考試,容易產生焦慮的心理。 3.虛榮心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貧困處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行為上表現出與自己的現實條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舉動,極力包裝自己,這種心理往往會導致他們更大的心理壓力。 4.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心理。由于自卑和焦慮,貧困生很容易產生封閉、沮喪的心理,進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他們常常感到自己生不逢時,因此對社會不滿,牢騷滿腹。 二、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1.素質教育的匱乏。不少貧困生來自農村,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許多地方的學校教育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音樂、美術、體育課都不能充分開展,外語、計算機等課程學習條件也較差,因而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展。 2.來自同學群體的壓力。由于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沒有可靠的經濟保證,大部分貧困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細算,對同學聚會、集體活動的花費更是顧慮重重,總是處于焦灼不安又難以排解的憂慮中。看到周圍有經濟實力的同學穿名牌、進飯店,出手大方,交友廣泛,關系活絡,在校園里風光一時,無疑給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