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論》課教學中
顏新躍
摘要:教師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簡稱《概論》課)教學中不僅要重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傳播,還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論》課教學之中,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概論》課教學;融合方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高校《概論》課在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概論》課教學中,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論》課教學之中,是我們高校思品老師所應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論》課教學中的意義
(一)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人的健康不僅包括生理健康,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的人不僅自我狀態良好,而且與社會高度和諧,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當代中國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承載著社會和家庭的高期望值,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但社會閱歷淺,心理發展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特別是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所面臨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學習、就業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大,不可避免會形成各種心理問題,一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高?!陡耪摗氛n教師有責任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論》課教學中,以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光榮使命。高素質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壯的身體素質,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心理素質是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的核心素質。一般說來,心理素質好的人能客觀地認識世界,真心感受生活,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利身體健康、學習和工作;有利于科學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論》課教學之中,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個性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真正融入自然、社會和集體。但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調查表明,在大學生中近20%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癥狀較為嚴重的占1%~2%。目前,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呈明顯上升趨勢,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嚴重影響?!吨泄仓醒腙P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彼计方處熢谥v授《概論》課中一定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論》課教學之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努力塑造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論》課教學中的方法
(一)在教學中關愛學生心靈,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概論》課中蘊涵有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充分挖掘,關愛學生心靈,注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而辛勤耕耘。 1、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自信心、自尊心是做人的重要品性,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隨著知識的增長,能力的增強,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逐漸提高,自信心、自尊心逐漸增強,但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強,情緒容易波動,自信心、自尊心極易走向極端。因此,在《概論》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我評價能力。如:講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這一課時,教師在講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時,可有意提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學生認識到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使學生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既善于發掘自己的優長,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2、教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教師在講授“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時,可及時引導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既看到現在,也要看到過去和將來;正確認識自己,既要認識現在的“自己”,也要了解過去的“自己”,還要預測“自己”的未來。一個人只有用發展的眼光去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3、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成功或失敗
隨著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考研壓力日益突出,一些大學生在這種壓力下逐漸退縮,甚至走向犯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成功和失敗永遠是一對孿生子,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同時也有了更多的迷茫,有了更多失敗的可能。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失敗,一分為二地看待失敗,既要看到失敗帶來的身心痛苦,也看到失敗對人意志的磨練。要讓紅軍長征精神深深地銘刻在大學生的心中。
(二)利用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指導
人際交往是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人際關系的質量對其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和終生的成就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質量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前途,也關系到國家人才隊伍的培養質量。因此,我們在講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章后,專門安排了“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講座”,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指導,向學生指出,生活中、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根本原因在于人際關系溝通不夠,這既有態度問題,也有溝通能力問題。因此,一方面,需要我們努力掌握溝通技巧,學會用激勵、暗示、安慰、解釋的語言于他人交際,學會運用手勢、表情、眼神等非語言信息表現自己美好的心靈和愿望,促進人際之間心靈的溝通、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性格,待人要誠懇、耐;自己要開朗沉著、自信大方、自尊自愛。通過人際交往指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教會學生人際交往方法與技巧,教育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學會信任、尊重、寬容,要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那些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同學,教師可以通過建立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班的形式,使這部分同學從中得到訓練,最終走出自我,樂于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之中。
(三)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情感人
英國學者彼得.麥克菲爾認為“行為和態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學生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會的”。他甚至認為,學生從教師的品格和行為中學到的東西,比教師所教的東西更多。因此,擔任《概論》課教學任務的老師一定要有健康、完美的人格,通過自己模范行動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愛,體會到人際間的溫暖,教師以情帶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總之,《概論》課教師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論》課教學之中,它不僅能激活知識,使《概論》課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又可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