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義務教育的戰略轉型:由數量關注走向質量關注
鄔志輝 王海英
摘 要:近些年來,在我國政府的積極努力下,農村義務教育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展。隨著農村“兩免一補”政策的全面實施和農村教育投入“公共財政”機制的確立,農村兒童“有學上”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上好學”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新的社會歷史發展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已經成為農村教育發展急需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農村義務教育需要戰略轉型——從數量關注轉向質量關注。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戰略轉型;數量關注;質量關注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一直存在“資金短缺”和“質量低下”兩大難題。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強勢發展和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極度重視,我國農村教育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快最好發展。特別是隨著2007年農村“兩免一補”政策的全面實施和農村教育投入“公共財政”機制的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得到極大緩解,農村兒童“有學上”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上好學”的矛盾依然突出。雖然下一個階段農村教育的數量關注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質量提升已經成為農村義務教育在新的社會歷史發展時期需要完成的新任務和需要解決的新課題。因此,必須對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及早對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進行戰略謀劃,以適應社會發展提出的嶄新要求。
一、關注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是鞏固“普九”成果的現實需要
(一)我國“普九”成果顯著,但很脆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人口覆蓋率已達到85%,通過“普九”驗收的縣(市、區)總數達到2541個(含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56個),11個省市已按要求實現“普九”。2004年國家又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截止到2007年初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已達到98%,實現“兩基”的縣(市、區)累計達到2768個(另有205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共2973個),占全國總縣數的96%。但在欣喜這些顯著成果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農村已經實現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還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鞏固的,其中還存在—些‘水分”,輟學率在已經通過“普九”驗收的地區出現了“反彈”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調查課題組組長潘云良教授及同事在對16個省市的農村義務教育狀況歷時數月的調查之后說,我國“農村的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區的教育狀況,并不像城市的教育那樣成效顯著,更說不上繁榮,反倒可用‘凋敝’這個詞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一點都不聳人聽聞。我們深深感到,目前‘普九’的成果是低標準的,并且相當脆弱”。“近年來,農村學生的輟學、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已達到5.47%。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而且,就許多地方的實際觀察,農村學生的流失輟學率比統計數字要高得多。”
(二)教育質量低下,已上升為農村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農村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為何農村輟學現象在“普九”之后出現反彈?許多研究都表明,農村學生輟學不只是因為經濟貧困,還因為教育質量低下。如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調查組總結出了影響學生繼續求學的“五個貧困”因素,即“貧困、學困、校困、師困、前景貧困”。其中,除了“貧困”、“校困”屬于“經費問題”之外,其余三個“貧困”關涉的都是教育質量問題。當國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農村教育投入與補助政策、經濟貧困不再是制約學生上學的主要因素時,教育質量就凸顯為影響農村學生輟學的主要因素。事實上,有調查發現,真正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學生僅占15.3%,在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的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完成率仍然不足30%。在影響學生輟學的非經濟因素中,學校排在第一位。
學生自愿選擇輟學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困難、成績不良,使學生的自尊心受挫,喪失了學習興趣。據河南一位農村初中老師透露,由于課程偏深偏難,班額過大,造成差生增加,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大約占30%。在初三,物理學科平均及格率只有66%,有的不足50%。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但得不到教師的“特殊指導與幫助”,還在“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成為優等生的陪襯品,受到教師的排斥與冷落,使他們喪失了繼續學習的信心與興趣。第二,教師教學水平低下,教學方法簡單陳舊,缺少吸引力。一方面由于農村部分教師年齡偏大(如民師和民師轉正者),不愿鉆研業務,不愿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深,課堂“滿堂灌”,教學內容重復;講課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臨時借題發揮,訓練內容無選擇,等等;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教師專業培訓,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改善。據湖北省羅田縣對4個鄉鎮24所中小學478名教師的職后學歷補償教育的抽查發現,參加對口學歷培訓的教師不到30%。不少教師的職后學歷教育與其所授科目不配套,部分教師所進修補償的學歷甚至并非師范或教育、心理類專業。如此狀況的教師隊伍,如此狀況的課堂教學,如何能讓學校充滿吸引力?第三,課程設置單一,學校的適應性較差,學生缺少選擇,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要。“考上大學、逃離農村”不僅是家長對孩子的叮囑與期盼,也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的信條與箴言。孩子們到學校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科學的文化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也不是為了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優秀的公民品質,而只是為了能在應試中名列前茅,進而有機會實現“離農”的夢想。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在農村學校處于從屬或者空缺狀態,社會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等國家要求自主開設的新課程,更是與大多數農村學校無緣。學校教育被窄化為“語文+數學”的“純知識”教育,學生體會不到探究實際生活中潛在知識的樂趣,只有在枯燥的“題海”中、頻繁的考試中疲于應對。原本兒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被反復的、單調的知識陳述所替代。當他們不能在這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中走向勝利時,留給他們的就是“種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挑擔不如妹子”的生活能力。由此,這樣的學校生活對于那些“升學無望”的孩子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三)鞏固“普九”成果,需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數量與質量之間本來就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質量的提高需要數量作保障,沒有數量的質量是空質量;相反,數量的維持與增長也需要質量做支持,沒有質量的數量也不可能長久。因此,為了鞏固“普九”成果,為了不讓來之不易的“數量果實”得而復失,我們在追求數量發展的同時,必須關照教育質量的提升;我們不僅要努力創造條件保證每一個農村孩子都“進得來”,還要積極爭取保證每一個農村孩子都“留得住、學得好”。只有這樣,農村義務教育才能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二、關注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一)教育公平的本質內涵,要求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不僅包括教育權利平等,還包括教育機會平等;不僅包括起點平等,還包括教育的過程平等。這是我國學者對教育公平內涵的廣泛共識。郭元祥教授認為,權利平等具有兩層涵義:一方面,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應該完全平等;另一方面,人人享有的非基本權利應該比例平等。機會平等是相對于非基本權利而言的,也是相對于結果而言的。薩托利主張把機會平等分為平等進入和平等起點,“平等進入就是在進取和升遷方面沒有歧視,為平等的能力提供平等的進入機會……平等起點的概念則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基本問題,即如何平等地發展個人潛力”。褚宏啟教授也指出,“機會平等是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所設立的制度,要保證社會成員有平等的參與機遇,它要求社會提供的生存、發展、享受機會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始終均等”。香港中文大學盧乃桂教授認為,“教育機會平等特指學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入學機會平等和存留平等
(survival)是審視教育機會平等的兩大重要指標。入學機會平等是指人們接受學校教育權利的平等;存留平等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接受教育以達致特定教育程度的成功機會平等”。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不僅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平等,還包括接受教育的資源、條件、過程的平等;不僅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還包括為每個成員提供適切的教育而擁有平等的成功可能。
然而在我國的教育公平實踐中,由于社會、經濟、歷史等原因,我們只是單純強調接受教育的起點公平,保證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學可上,有書可讀”一直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這種公平只是初級的、低層次的,并沒有真正體現教育公平的本質內涵。義務教育作為“國家統一實施,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它不僅是指所有這一階段兒童都擁有基本相同的入學機會,同時還應包括基本相同的教育過程,甚至基本相同的教育結果。“國家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因而也不只是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少年能夠進入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更為重要的則是保障進入學校的兒童、少年能夠享有或接受具有相同質量要求的教育。”“可能平等地受教育,這只是求得公平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它的充足條件。人們有可能同樣受到教育,但并不是說他們都有同等的機會。同等的機會必須包括同樣成功的機會。”在這種單純的機會公平觀念指導下,我國當前城鄉義務教育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均衡程度進一步加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教育健康發展的根本性障礙。
(二)我國進入教育公平發展新階段,要求關注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
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擴展與延伸,是我國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戰略,2006年修訂《義務教育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保障教育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指出“要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既要加快教育發展更要關注教育公平的新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施的義務教育,要求我們在保障每一個兒童入學機會公平的同時,還要保障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質量公平;在保障每一個兒童都享有同等的教育資源與條件的同時,還要保障他們都能受到“適合個人特點的”優質教育,幫助他們通向成功。
三、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然訴求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農村教育提供人力資源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報告的基礎上,對小康社會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到2020年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國家”。教育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必然要為小康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我國擁有9億多的農村人口,小康社會的建設重點與難點就在農村。而切實促進農村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就是促進農村教育的實施與改善。良好的農村義務教育可以保證農村新一代年輕人具備適應社會要求的科學和文化知識,可以增強自主創新的就業能力,可以提高農村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總之,良好的農村教育可以轉變農村人口的素質,可以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從而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村社會向城鎮化邁進,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及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保障良好的農村義務教育,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
義務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政府要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保障。因為義務教育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所以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必須接受的義務;因為義務教育具有廣泛的“公益性”,所以要求社會必須平等地向每個社會成員提供。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代表著一個社會與國家的發達與文明程度。黨的十七大報告就首次把教育問題由文化領域提升到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領域,與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問題列在一起,提出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改善目標,充分說明了教育已經不再僅僅是發展的工具與手段,同時也是發展的最終目的與人民的最基本福利。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曾指出,“改進窮人福利的關鍵因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是提高人口質量,提高知識水平”。因此,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是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與發展形勢對農村教育提出的嶄新要求,是黨和國家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必然訴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R].http://www.edu.cn/20011128/3012090.shtml.2007-11-15.
[2]人民網。我國“兩基”人口覆蓋率98%,攻堅只剩93個縣[R].http://edu.people.com.cn/GB/5402656.html.2007-11-15.
[3]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3,(1):100.
[4]李慧蓮。農村義務教育的現實困境:輟學率反彈拉響警報[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118/00441300441.shtml.2007-11-15.
[5]李建平。農村初中:輟學率緣何攀升[N].中國教育報,1998-1-10.
[6]周繼保。農村基礎教育若干問題芻議[J].安徽教育,2003,(3):43.
[7]龐麗娟,韓小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9.
[8]郭元祥。對教育公平問題的理論思考[J].教育研究,2000,(3):22.
[9]褚宏啟。關于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1.
[10]盧乃桂,許慶豫。我國90年代教育機會不平等現象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7.
[11]張樂天。促進教育公平關鍵在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對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82.
[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1.
[13]人民網。人大常委李連寧解讀新義務教育法九大突破[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4756786.html.2007—11—15.
[14]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Nov/233867. html.2007—11—15.
[15]胡錦濤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shiqida/11063197/20071025/14417495.html.2007-11-15.
[16]陶軍鋒。內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內生化模型研究[EB/OL]. http://ie.cass.cn/window/wcyth/qqdg/007.files/frame.htm.20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