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淺議
王春雪
[論文關鍵詞] 小學女教師職業壓力心理健康
[論文摘要]:現代教學論認為:在影響學生和教育過程的眾多因素中,教師是相當積極、頗為活躍的一個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說,它能夠左右或改變其他因素,教師在教與學的師生雙邊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師隊伍中,女教師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軍,是教師隊伍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女性的特點又決定了女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一支特別的群體。許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60%的中小學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男教師差,尤其是小學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各地不平衡)。作為工作在小學教學第一線的一名普通教師,筆者認為,研究解決小學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對于提高她們的生命質量,而且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主要表現
1.情緒情感方面:煩燥不安,神經過敏,心境苦悶,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動力缺乏,活力喪失,生活工作興趣日趨減退,悲觀失望,抑郁焦慮,善變不定,易受自己的情緒支配。
2.人際關系方面:女性對人際關系比較敏感,往往表現為心胸狹窄,偏執孤僻,嫉妒心強,對人忽冷忽熱,不主動參加社交活動,不與周圍人親密接觸,不敢面對現實,對工作生活缺乏自信,社交恐怖癥發病率遠遠高于男性。
二、原因分析
1.教育改革帶來的壓力
教育體制改革挑戰教師的心理承受力。研究表明,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國的教育體制正進行著全面改革,諸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等,每位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據調查,有近五成教師認為“工作太累”,其中三分之一的教師每天工作的時間超過8小時;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備課、上課、應付檢查、對付考試。相當一部分心理比較脆弱的女教師則往往因壓力過度而導致心理危機。
2.社會的高期望帶來的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對教師的期望水平越來越高,它們不僅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才能,還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獻精神,不僅要有嚴厲又和藹可親的教育態度,更要有較高的教學質量,而由于社會偏見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大多數女教師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對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沿動態不太了解,廣大女教師的付出與教學效果有時不一定成正比,社會評價的苛刻,成就感的缺乏,往往使女教師陷于失落和焦慮的深淵。
3.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
女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在家庭中,由于女性的特點,承擔的角色責任要大些。她們要孝敬父母,關心丈夫,照顧教育子女,較多地處理家庭煩事雜務。有時因工作忙忽視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既顧不了丈夫,也管不了孩子,長此以往,有的家庭出現了危機,將給她們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 在學校中,女教師面臨著和男教師一樣的工作量和評價尺度,她們要付出全身心能量。除正常的備課、上課外,她們要做班主任,參加各種培訓,搞教育科研。超長時間的工作和強大的心理壓力,使她們不同程度地受到苦惱、煩悶、焦慮、心悸和沮喪的侵襲,逐漸產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調反應,嚴重的還會導致生理心理疾病的產生。
三、改善對策
1.社會理解
全社會要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提高教師地位、尊重教師勞動成果、理解教師苦衷、減輕教師過重的社會壓力和心理負擔,創造一個融洽、溫馨、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使教師大膽而充分地發揮自我。同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啟動“教師心理健康教程”,并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目前推進的“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應針對女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加強對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女教師的心理素質。
2.學校重視
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多渠道、多形式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組織女教師開展些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豐富女教師的業余生活,如座談會、報告會、演講會、體育文藝活動等。同時,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了幫助已有不良身心健康狀況的女教師,學校應訂購一些相關書籍,讓教師進行自我治療。學校應克服多方困難,建立心理咨詢室,及時對她們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3.自我調節
女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習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知識,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一是學會適時地放松自己的緊張情緒,經常給自己減壓,比如爬爬山、逛逛街等。二是要正確認識自己。有些老師因為平時只看到自己的優勢,忽視了自己的短處,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事,就會耿耿于懷,以至產生不良的消極情緒,嚴重的甚至還會出現偏激行為。三是重視交流。要提高與學生、家長、領導、同事交流的能力。須知交流會使我們變得輕松。四是學會體驗快樂。對女教師而言,美麗的最大秘訣是快樂,而快樂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時常反思自己有無情緒不正常的現象,如果有,就應該考慮適當休息一下,或者聽聽輕音樂,唱一唱歡快的歌曲;嚴重的話就要積極的找心理醫生。
總之,女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提高生命質量。并通過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質去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個性的健全發展,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1.《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王希永、申繼亮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
2.《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與調整策略》吳思孝《教育探索》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