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中學政治良好教學氛圍的建設
丁光輝
政治教學過程中,如何營造一個民主、和諧、活躍、開放的教學氛圍,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政治學習始終充滿樂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效果,這些都是教師應認真考慮并加以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就營造良好政治教學氛圍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民主、平等交流
傳統的師生觀念仍束縛著師生關系的發展,以為只有拉大與學生的距離,才能樹立教師威信與地位的思想普遍存在,形成了教師在課堂上嚴肅有加、下面學生鴉雀無聲的局面。教師與學生明顯缺乏溝通,學生不會對老師在課堂上的問題提出質疑,他們的非智力因素被限制,以至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但教學效果并不好。
為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學習,自覺磨煉意志,積極投身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取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漸成熟。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教師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看問題,懷“童心”想問題,以“童趣”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伙伴。
俗言“將心比心”,你對學生好,學生心里自會知道,老師必須遵循善意尊重的原則,明確自己是為學生服務,且真心誠意地為學生服務。如此,啟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堅定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提高了教學質量。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說:“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要熱情地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對于遇到的問題,能由學生自己討論解決的,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解決,教師可以從旁引導,但不要包辦代替。這樣學生在問與答、再問與再答之間,悄然形成了一種辯論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教師也不妨參與其中,和學生平等地交流、辯論。
二、興趣、寓教于樂
趣味是激起學生求知欲望、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前提。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內容貼近學生實際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保證。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成功與失敗、愉快與困惑,與學生距離較近,課堂引進這些問題,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產生“聚焦思維”,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參與。
配合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從而促進教學,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要組織學生適當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組織討論課、報告會,搞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社會調查活動,并結合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分析,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還可通過組織辯論會、演講會、哲學小漫畫創作展評等活動,專門學習討論學生中感興趣的話題。同學們在活動中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才干,而且能夠感受到無比樂趣。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例如,學習“工業革命”這部分內容涉及到蒸汽機的發明時,有一位教師采取了這樣的步驟:首先讓學生根據已讀過的課外書籍講述“瓦特與茶壺”的故事;隨后,讓學生解釋“水燒開后為什么會出現蒸汽頂壺蓋的現象?”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以及物理知識先解釋了這一現象;在此基礎上,這位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由茶壺而發明蒸汽機,在科技史上還有哪些經典的事例?”學生舉出了“牛頓由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等科學趣聞。這不但讓學生通過已學的知識了解了工業革命,而且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注重基礎、啟發思辨,改革教學內容
孔子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主張啟發式教育,不直接將結論告之學生,而是營造出“疑”的環境,當學生處于“悱”關鍵點上才加引導。采用這樣的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由“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我們的青少年正處于思維活躍期,而政治課本身就是關于社會、經濟、世界的大道理,因此,側重于思辨成了良好教學氛圍的又一方面。思辨極大地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點,通過思考和辯論,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優勢。
在講共性和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時,我們可利用公孫龍提出的“白馬非馬”命題,“白馬非馬真的不是馬嗎?”此問題初聽令人發笑,再思讓人意味盎然。白馬的確不等于一般的馬,但由此得出“白馬非馬”未免唐突,它割裂了一般和個別的聯系,是一種詭辯。個別的存在離不開一般,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白馬”因其顏色,其它顏色的馬有區別,使之作為個別而存在。但它又與其它顏色的馬一樣,都是馬,都是作為一般的馬。“白馬非馬”實質割裂了白馬與馬之間的聯系,割裂了個別和一般的聯系。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通過教育實現人的和諧而自由的發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和人性,使人的智慧才能與創造力得到無限的拓展。思辨正是實現教育價值的有效手段,它強調了思考和個人選擇在教學中的作用,滿足了學生的個人需要,充分地發掘了個人的潛能和價值。思辨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學有所思,學有所疑,才能學有所得,通過思辯把抽象復雜的東西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他們看學習不再是一種任務而是興趣。在此限于篇幅,不作多言。他們都有相同的作用,啟發學生的興趣,督促他們思考,最后在愉快、有趣的環境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
總之,氛圍是學生和老師共同營造的,以學生為中心,老師通過各種方法有效引導,一定能取得政治教學的成功。教學如同放風箏,學生飛在天上,老師掌握著牽引線,只要很好地控制,創造出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學生就能飛得更高更遠。
[1] 姜慶相,陳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
[2] 尤志新.淺談高中政治新課程知識目標的實現[J].中國德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