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在生物教學中怎樣貫徹陶行知教育思想
陳麗華
當前,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學科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學科教育應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那么,學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通過學習、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論,不僅在他所處的時代起過積極作用,就是對今天的教育和教學也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可見,生活教育培養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發展、不斷創造、不斷前進的人生。生活教育培養的目標與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深刻地感覺到,如果運用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去指導我們的學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為我們的具體行動,必將把素質教育在學科教育中的實施引向深入。通過我們的實踐,也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現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學中的實踐談談作者的體會。
1.堅持“教學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關于“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是這樣解釋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生物科學是一門非常重視觀察與實驗的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實施“教學做合一”,努力在“ 做”字上下功夫,對于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大有裨益。我們的做法是:
(1)以身示范,嚴格操作,通過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能力,“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能力,不僅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實驗,就是要親自“做 ”。不僅要求學生“做”,教師也要“做”。教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師的“做”是示范,學生的“做”是學做、是模仿。教師既講又做,學生的學就有了根據,做起來也就不會感到太困難。
實驗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實驗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操作是否規范、準確。所以,在實驗中我們還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持之以恒的嚴格要求,讓學生規范地、一絲不茍地進行操作,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每一個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同時,教師的示范也力求做到規范,做好學生的表率。實驗中還注意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實驗的結果,成功就是成功,失敗就是失敗,不弄虛作假,不說假話;教師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總結,也做到客觀、科學、實事求是。
總之,以身示范,嚴格操作,堅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緊密結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實處,深化了素質教育。
(2)堅持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思考,通過“勞力上勞心”,獲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一文中說:“‘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 )新價值之產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實驗、觀察,就是行動,就是做。但僅僅是實驗 、觀察還不夠,還必須思考、分析,才能夠“產生新價值”,得出科學的結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堅持在指導學生實驗和觀察的同時,給學生提出一些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分析討論,進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3)堅持開展多種多樣的生物課外活動,進一步實現“教學做合一”。在教學中我們堅持開展多種多樣的生物課外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做去學去創造,去增長知識和才干。我們知道,傳統教育是教育與生活分離,勞力與勞心分家,理論與實踐脫節,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則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認定書不可盡信,書不可盡言,問題要在生活里發現、研究和解決,大力提倡“生活即教育““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而課外活動,正是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實現“教學做合一“的重要途徑,堅持開展多種多樣的生物課外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使學生在人生里程中又向做“真人”邁出了堅定的一步。
2.實行“小先生制”,即知即傳,互教互學
在教學中,我們依據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與方法,還注意開展多種教學形式,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把學生請上講臺,讓學生當“小先生”。我們在講授某些內容時,試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學生請上講臺,讓學生當“小先生”,上臺講課,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講臺上,學生態度認真,板書工整,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楚、準確,完全沒有了過去那種被抽叫起來回答問題時的吞吞吐吐、辭不達意的窘態。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撰寫講稿,精心備課,然后上臺講課,既動手又動腦,還要動口,這種手、腦、 口的系列訓練,比起答一道題,讀一段課文,來得更具體、更實在,學生得到的能力訓練更全面,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而且,學生“為教而學”,正如陶行知所說:為了使別人明白,對自己所教內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說:“得到真理的人便負有傳播真理的義務。”要“即知即傳,自覺覺人”,又僅自己知道了,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覺悟了,還要去覺悟他人。因此,把講臺讓給學生,不僅僅是讓學生講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讓學生把在課外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生物學知識拿到課堂上介紹給同學們聽,以達到傳播生物科學知識,拓寬知識視野,激發學習生物學興趣的目的。
(2)推行“小先生制”,在班上開展“一幫一”活動。我們根據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 即知即傳,自覺覺人”的教育理論,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開展“一幫一”活動,要求一個優生幫助一個差生,并列出“結對子”的名單,還要求學生開展比賽,看誰的“對子”進步更快。通過這一活動,差生由于經常得到優生的幫助,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進步很大;優生向差生講解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提高,達到了互教互學,轉化差生,培養優生,共同進步的目的。不僅如此,還解決了我們生物教師因所教班次多、學生多而難以因材施教的困難。多年來,我們堅持“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學做合一”在“做 ”字上下功夫,不僅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學生,還造就出了高素質的教師。今后,我們還將與學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繼續創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