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檢驗人員在血液檢驗中的生物安全問題
張利芬 石元耀
【關鍵詞】 檢驗人員;血液檢驗;安全
在日常檢驗工作中,檢驗人員長期接觸具有生物危險性的物質。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減少醫源性感染,“生物安全”是必須遵守的原則。眾所周知,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在內的很多病原體的傳播載體。因此,血液學檢驗中的安全問題尤為重要。我國是乙肝大國,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居高不下。近年來,艾滋病的發現與流行更是對天天與血液打交道的檢驗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1 血液學檢驗中HBV和HIV的危險性
多種病毒性傳染病是通過血液傳播的,其中HBV和HIV對檢驗人員的威脅最大。HIV與HBV的感染途徑相似,檢驗人員與HIV或HBV陽性的血樣接觸,可能造成感染。檢驗人員中職業性HBV感染的人數遠遠多于HIV感染。盡管HBV和HIV亦存在于唾液、眼淚等多種分泌物中,血源性HBV、HIV感染在檢驗人員職業性HBV、HIV感染中占絕大多數。自從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發現以來,由于其嚴重的生物學和社會學后果,受到廣泛重視,甚至在一定范圍內引起恐慌。但是,研究表明,HIV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遠遠低于HBV。25℃下HBV可以在血制品或干血塊中保持活性7天以上,HIV卻很容易被破壞。研究表明,風干可使HIV的感染活性在短時間內呈指數下降,數小時內可下降90%~99%。有文獻提示,在室溫(23℃~27℃)下HIV每9h失活90%。對于預防措施,現有對HIV、HBV有效的常規清潔、消毒及滅菌方法是完全有效的,不必恐慌。直接接觸的傳播途徑大致有三種。
1.1 穿刺
由于針頭、刀片等對皮膚的意外損傷,使帶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漿進入皮下或循環系統,造成感染。這種針頭意外損傷是檢驗人員職業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帶有HIV的針頭意外穿刺皮膚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間,平均為0.4%,而對于HBV,這個可能性在6%~30%之間,平均為18%。有學者進行了相應的統計推算,每1000個艾滋病病人,每年會產生1例由于針頭意外造成的職業性HIV感染;而每1000個乙肝患者,每年會產生45例類似職業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產生的因針頭意外造成的職業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由于破損皮膚(小傷口、潰瘍、擦傷等)與帶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漿長時間接觸可以造成感染。
1.3 黏膜
由于試管未封閉、離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飛濺,帶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漿與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結膜接觸,可以造成感染。有文獻表明,皮膚或黏膜與被HBV血液污染了的物品(如電話、試管、儀器表面等)接觸,可以感染HBV。至今為止,尚未有文獻報告,HIV可以通過這類間接接觸傳播。檢驗人員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咬指甲、抽煙、飲食、整理隱形眼鏡及其他手→口、手→眼、手→鼻接觸都可以構成間接接觸。
2 血液學檢驗中的防護措施[1,2]
檢驗人員都是HBV等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及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均發布了有關文件,制定了相應保護措施。在這些措施的實施中,首先應明確:因為某個血樣病毒感染性情況不明,在工作中必須假定所有血樣都具有感染性,嚴格施行保護措施,不存僥幸心理。
(1)使用安全性優異的血液學檢驗用品,追求安全性、保護檢驗人員及患者的健康,是近年來血液學檢驗用品設計和生產的趨勢。當今各大醫療器械公司紛紛推出安全性優異的采血檢驗產品,歐美一些先進國家,在檢驗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領先的產品,提高工作環境質量。以采血器材為例,多數醫療單位已使用真空采血系統,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醫務人員在采血、標本運輸、處理以及廢物棄置等檢驗過程中各個環節與血樣產生直接或間接接觸的可能。(2)檢驗人員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相關制度,做好健康監護與個人防護。(3)對于廢棄物要嚴格按醫療廢物處理規范進行處理。
2 衛生部.全國艾滋病檢測工作管理辦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