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平民教育進程進一步提高全民素質——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
佚名
【內容提要】農村教育一直是全民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在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狀況進行調查之后,結合日前溫家寶總理的平民教育觀,提出了一些目前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育中亟須關注、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期待能夠為進一步發展提高農村音樂教學質量,提高全民素質,做出有益的探索。
【摘 要 題】音樂教育
【關 鍵 詞】平民教育/全民素質/農村音樂教學改革
【正 文】
中圖分類號:J6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9923(2006)03-0146-03
2006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教育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石,國家的發展最終要靠提高全民素質……在這里,我特別想強調一下平民教育問題。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我們有13億人口,9億農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們之所以把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從總理的講話中可以看出,發展平民教育對于國家的最終發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從歷史上看,我國一直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在13億人口中,就有9億農民,占總數的69.23%,因而農村人口是一個比重很大且不容被忽視的龐大群體,這個群體的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各個情況都值得我們時時關注。
隨著黨和國家不斷發展農村經濟,大力施行“科教興農”的戰略方針,農村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許多“經濟小康村”和“經濟示范村”等等。因此,農民們漸漸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更深刻體會到了“知識就是財富”的真正含義,越來越多農民的孩子走進了課堂,他們渴望通過學習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進而能夠更加豐富和全面地武裝自己的頭腦,最終成為有較高素質的、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棟梁之材。隨著農民受教育的意識不斷增強,從上世紀9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農民的子弟進入了各個高等院校,接受更專業的知識學習。他們的專業的領域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各個學科,尤其是近年來在藝術專業中農村考生人數也有大幅增加,并且專業水平也相應提高。由此可見,農民們對各類知識的需求是相當大的,同時,對知識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而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農村的各項教育工作。
筆者作為一名高師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看到越來越多的來自于農村的學生進入這神圣的殿堂,心里感到很是欣慰。在為他們高興的同時,也為他們由在某些方面的教育缺失而造成了許多技術上的永遠遺憾而感到惋惜。在他們身上暴露出了許多音樂教育中極為薄弱的一面,正是由于這些知識的不全備,使得很多有天賦的農民學生錯過了最佳訓練時期,因而只能抱憾終生。眾所周知,在當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與素質教育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將來是否從事音樂專業,每個人都應該從小就接受適當的音樂教育,這樣不但有助于早期的智力開發,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建立良好的審美意識,全面提升人的整體思維模式。世界上的許多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他們的全民化普及型音樂教育模式非常健全,且程度很高。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許多GDP指數較高的大型城市中,普及型音樂教育也逐漸地被人們所重視,并不斷在向著更加科學、完善的方向發展。可是在擁有9億人口的農村,盡管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的好轉,在中小學教育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從校舍的建設以及學校的教育質量上都比前些年有所提高,然而農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狀況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對周邊各縣的一部分村鎮學校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現了在一些方面存在著問題,突出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幾乎處于可有可無的地步,即使有音樂課,也是隨便聽、唱一些流行歌曲,對于那些具有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的傳統、經典兒童歌曲知之甚少。(2)對相關的音樂知識了解很少,尤其是對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了解更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學生不能夠完整、準確地演唱國歌,對于歌曲的詞曲作者更是一無所知。(3)音樂基本素養水平極端低下。在被調查的學生中,90%以上不識五線譜,能夠準確認識簡譜的學生也為數不多。在聽覺方面的訓練為零,節奏感訓練也較為薄弱。(4)對于較簡單樂器例如口琴、豎笛等幾乎不會演奏。在調查時,筆者發現有近1/5的學生家里都有一種樂器,小到口琴,大到電子琴,但就是苦于沒有老師教,不會演奏,而讓這些樂器閑置在家。難道他們就真的不需要音樂嗎?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筆者強烈地感覺到了這些孩子們對音樂的渴望,對音樂的迫切需求。每當在給他們講解一些音樂知識或邊彈琴邊教唱優美動聽的兒童歌曲時,他們那一雙雙閃爍著光芒的眼睛讓我終生難忘。
在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但是有些知識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對接受教育的時間和方式、方法是有獨特要求的。例如語言、藝術、體育等,這些技術性較強的學科由于它們側重于技能的培養,因此這些學科的教育活動要從早期教育開始。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用聲音來表達人的思想情感,是音樂的特長與特點。它包括旋律、節奏、和聲、速度、力度、調式、調性、織體等諸多因素。如果我們想要正確地感知上述各種因素,必須進行音樂感知力的訓練,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走進音樂,感受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音樂意境,從而加深對音樂更深一步的理解與想象。這是音樂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馬克思曾經說過: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音樂感受,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即使最美妙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由此可見,對音樂感知力的訓練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是多么重要。而對于音樂感知力的最佳訓練時間,是六、七歲——十四、五歲(即學齡初期到少年期),這恰恰就是中小學教育階段。因為人在這一時期,正是處于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其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進行過渡的階段。假若在這一時期進行一系列的訓練,正是適應了這一年齡段的特點,促進了思維的轉化與發展。當人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時,大腦一直伴隨著觀察、記憶、思考、想象、判斷在活動,因此,進行適當的音樂實踐不僅培養了音樂能力,還有利于促進智力的全面發展。由于人對于音樂的各種感受屬于大腦對音響信息的生理反射,是不依賴于語言的第二信號系統,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教育應早于學前教育,而且許多實例也證明了接受音樂教育者與未接受者相比都顯得思維敏捷、頭腦靈活、智商較高。由此可以看出在眾多的教育中,音樂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而中小學階段的教學任務就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工作重點。那么,農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就更應是我們整個音樂教育體系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在以上對農村音樂教育現狀做了分析之后,筆者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就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改革措施,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首先,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必須重視音樂的感知力培養。關于感知能力在音樂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最佳時期本文前邊已經提過,在此就不必多說了。音樂感知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是否能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現在,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有許多來自于農村的學生,他們在這個方面的訓練都是相當薄弱的,這對他們的素質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在教育方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而,由于音樂教育對年齡要求的特殊性,在中小學階段必須重視此項訓練。應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聽覺與視唱兩方面進行訓練。
1、聽覺訓練
此項訓練簡單易行,不需要借助太多教學工具,只是對教師在備課與組織教學方面要求較高,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需要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訓練一般包括分辨音高、節奏模仿與旋律記憶三方面內容。(1)分辨音高訓練:要先練習跟唱各種不同音高的音,可以是從一個音開始,逐漸增加個數。音的高度也要先在小字一組的范圍內進行。練習時,先唱旋律音程,再唱和聲音程,若和聲音程有難度,可先分解成旋律音程熟悉后,再練習聽辨。這項練習主要是從感性上幫助學生區分各個音高變化,讓他們把抽象的高低變化變為具體的感性認識。(2)節奏模仿練習:要加入身體律動,讓學生充分感受長短不同的音符組合在一起的不同效果。此項練習中,首先要讓他們建立穩定的節拍感,可在勻速進行中培養并一點點強化;然后是模仿那些均分的節奏型;最后逐漸增加有難度的附點、切分等節奏型。待到這些單個節奏都掌握后,再進行自由組合、增加節奏個數的較復雜的訓練。這項訓練對于學生今后的其他音樂活動的培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3)旋律記憶訓練:在前兩項訓練的基礎之上,加入此項訓練。對音樂的記憶能力與音樂的聽覺發展是一個相關聯的問題,記憶是智力結構的儲存器,是思維與想象的基礎。音樂是在時間中展開的,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是需要依靠追憶和回味的。因此旋律記憶訓練更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訓練時,先要用優美動聽的旋律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從中選擇一、兩句進行模仿跟唱練習,待到他們將這些音樂信息都儲存到大腦之后,再訓練獨立模唱能力。隨著大腦中存儲的旋律越來越多,旋律記憶力也會隨之增強的。
2、視唱訓練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嬰兒時期就能夠對旋律進行辨認并做出心理上的種種反應。人對音感的分析能力是人腦高度機能的物質所決定的。但人腦雖然具有對聽覺分析能力的物質基礎,但這種能力往往只有在接受了音樂的訓練之后才能得到發展。視唱訓練是在聽覺訓練進行的同時,以聽覺感受帶動學生自身建立固定音高感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