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鄧 輝
【內容提要】本文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論與方法,對英美區域歷史地理研究中常用的橫剖面方法和文化生態學方法進行了評價,并進行了中西對比。就開展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英文摘要】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history andgeography.It also comments on both the cross- section methodand the landscape-ecology method i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studies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geography.New points of vieware made in this essay wi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tudy ofregional history and geography.
【關 鍵 詞】區域歷史地理/理論與方法/北方農牧交錯帶
Regional history and geography/comprehensive study/theory and method
【 正 文】
一、地理學與人地系統研究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古代的地理學僅僅是人們關于周圍環境的零散知識,并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中國古代地理學則更多地附屬于歷史學,成為歷史學的附庸,一直到清代的《四庫全書》分類,仍按照史部地理類的分法,將地理列在歷史名下。
地理學真正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僅僅是西方地理大發現以后的事情。隨著人們視野的不斷擴大,地理學迅速發展起來,逐漸成長為一門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的科學。近代地理學已經成為一門比較成熟的科學,對于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也逐漸明確,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地理學流派中,對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不同的偏向和側重,但是整個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始終不離地球表層,不離人與地理環境這一主題,對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關系的研究成為地理學家關注的主要內容。也正是由于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具有自然與人文兼備的特點,地理學本身成為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學科。
現代地理學研究的范圍,較之近代地理學的階段已經有了很大的擴展,在研究手段方面,也已由早期的靜態描述,發展到現代以衛星遙感、計算機技術、數學模型為基礎的動態分析和定量化研究。部門地理學空前發展,有關地理要素的空間分析和微觀機理的研究工作成就矚目,一些部門地理學內部已逐漸形成并建立起對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的理論與研究方法體系,五六十年代在西方興起的地理學"數量革命",則反映了地理學內部利用數理統計方法探索地理要素空間作用規律的趨勢。
在部門地理學研究取得巨大進展的同時,早期的統一地理學逐漸分化為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兩大領域,在二元論思想指導下,兩大領域各自獨立發展,互不相關,這種自然與人文研究工作相互分離的現象,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表現得尤為突出:基于制約物質世界的自然規律和制約人類活動的社會規律截然不同的看法,將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徹底地割裂開,又由于經濟決定論的盛行,廣義的人文地理學被作為"偽科學"而擯棄,人文地理學中惟有經濟地理學一枝獨秀。這種二元論思想也強烈地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地理學的發展, 從建國初期一直到70年代末,中國地理學研究一直表現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各自獨立發展的特點。
自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人口、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口膨脹、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問題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已構成極大威脅,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個地理學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重新在新的形勢下以更尖銳的方式提了出來。如何協調人類社會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急迫而現實的問題已經擺在所有地理學工作者面前,這也就要求地理學工作者要在更高的層次上重新以統一地理學的思想去研究當前面對的人地系統。由于地理學要研究的是一個復雜的地表開放巨系統,除了自然環境本身的變化之外,又疊加了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系統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會性,研究工作的難度非常大,任何一個單獨的部門地理學都難以獨立完成。這就需要有新的統一地理學的思想指導,組織高層次的系統綜合研究。[1](P61-70)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重新統一,地理學內部各學科之間及地理學與其它相鄰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是客觀形勢的要求,也是當今科學發展的主要潮流。"地球表層與人地系統的調控研究"已被列為中國地球科學今后必須加強的重大基礎性課題之一(注:中科院地學部編地學發展若干問題及對策:第三部分第十六項,1990年。),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是地理學面臨的急迫任務,也是中國地理學近期發展的重要領域。
二、歷史地理學與人地系統的演變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研究,既要涉及人地系統的空間結構與地域差異,也要涉及人地系統的形成與演變過程。在人地系統的研究工作中,空間與時間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現代地理學研究的只是最近一段很短時間內的地理現象,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對地理現象空間上的相互關系及作用規律的闡釋,由于所研究的時段基本上是瞬時的,地理現象時間上的變化往往被忽略了。但是人地系統合理調控的實現,既要求對地理現象的空間分析,又需要對人地系統演變的時間過程有深人的了解,如此才能預測人地系統的發展、建立合理的現代人地系統。然而,當今的中國地理學研究工作中恰恰表現了這方面的薄弱性,即關于地理空間特征在時間上變化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不發達。
重視地理現象的空間差異分析,輕視地理現象在時間上的演變,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德國區域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納( AlfredHettner)。 他認為地理學是對地理現象的空間特征進行區域分析的科學,而研究地理現象的發生和變化,則是歷史學。并認為對地理現象進行時間過程研究的歷史地理學,"與其說它是地理學的一部分,不如說是和地理學相鄰的科學。……應該說它只能是一門關于歷史的地理學"[2](P170-171)。按照他的理解,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歷史學服務,是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背景知識和解說的,而地理學的研究必須局限在相當狹窄的時間范圍之內。 這種思想在哈特向(RichardHartshore)的《地理學的性質》(The Nature of Geography)一書中表現得更加充分。他認為,歷史學是研究時間的科學,地理學是研究空間的科學,時間研究與空間研究不可能相容[4]。
40年代至50年代,西方地理學界曾經對所謂地理學的空間與時間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許多學者發表文章,批評在地理學研究中輕視時間過程研究的觀點。其中重視對地理現象進行時間過程研究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英國的達比(H.C.Darby)和美國的索爾(C.O.Sauer)。正是由于他們各自出色的實際工作和系統的理論闡述,才促使哈特向本人對自己的理論作了修正,肯定了研究地理要素在時間上變化過程的歷史地理學的重要性。[3](P82-108)
50年代初,達比發表了《地理與歷史的關系》一文[4], 詳細論證了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及地理學中時間過程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歷史地理學的材料是歷史的,而研究的方法是地理的,歷史地理學的任務就是重建過去的地理。正像現代地理學研究的是現代時段的地理一樣,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是過去一段時間的地理"。他還認為,研究地理景觀必須要有發生學的思想:首先,現代的地理景觀僅僅是在現在很薄的一個時間層內,而且也正在變成歷史的地理;其次,現代地理景觀的空間特征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類的改造。如果地理學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現代的地理景觀,那么就不能單憑現在看到的那些東西,而必須追溯到過去的地理景觀。歷史地理學工作者可以采用橫剖面(cross section )的方法, 通過一系列橫剖面的復原(reconstruction),來恢復某一地區地理景觀的變化過程,從而為現代地理景觀的特點做出發生學的解釋。
實際上早在30年代,達比就已經運用系列橫剖面方法研究英國的歷史地理。 1936 年出版的《1800 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An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Before A.D.1800), 是一本運用橫剖面法研究區域歷史地理的經典之作。達比的實際工作表明,橫剖面方法是一種比較實用而有效的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由于達比成功地運用橫剖面方法進行了英國的區域歷史地理研究,這種方法在英國歷史地理學界被廣泛采用。本世紀中葉,這一方法被介紹到中國,為中國的歷史地理學者所普遍接受和采用。
系列橫剖面法雖然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1)位于時間序列上的每一個剖面都是靜止的, 缺乏動態的表現;(2)剖面與剖面之間的變化被忽視了, 沒有反映出剖面之間的連續性,地理景觀連續的變化過程被人為地切斷了;(3 )剖面的選擇往往很難與每個地理要素的變化同步,從而造成那些未發生或很少發生變化的地理要素在各剖面中重復出現;(4 )瞬時剖面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建立,每一個剖面代表的只是一段時間內的平均狀態。由于受文獻資料的限制,剖面的時間跨度往往很長,剖面最終變成了段塊。
正是由于橫剖面法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70年代達比又在新的工作基礎之上, 編寫出版了《英格蘭新歷史地理》(A New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研究的時段有所加長, 研究方法上也有不少重大改進。如將整個英格蘭地理景觀的演變過程劃分為六段,分別建立橫剖面加以復原,作為比較的標準。又在各剖面前后分別插入六個章節對其間的變化進行說明和解釋,把靜態的剖面描述與動態的過程分析結合到一塊,這樣一種研究和表述方式,無疑比30年代所采用的單純橫剖面復原前進了一大步,突出了對變化過程的重視。
同樣重視地理現象的時間過程研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著名地理學家索爾(Carl O.Sauer)。1941年索爾發表了題為《歷史地理學序論》(For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的文章[5],旗幟鮮明地強調了地理學中時間過程研究的重要性,批駁了哈特向在《地理學的性質》(The Nature of Geography )一書中將地理學僅僅視為空間科學,而將時間因素完全排斥的錯誤觀點。
與英國的達比相比較,索爾更注意區域文化景觀的形成與演變的綜合研究。他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與自然環境雙重作用的產物,反映了自然與人類社會兩方面的影響,它既建立于自然景觀之上,卻又是不同人類文化集團活動的結果。文化景觀又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段和不同的文化集團內,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每一個文化景觀的發展階段,既是上一個發展階段的結果,又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開始和條件。因此,如果不研究文化景觀的發生和變化過程,也就無法理解和研究現代的文化景觀。[6]這種對文化景觀形成過程的研究, 就是所謂的歷史地理學。
索爾是一位學識淵博、頭腦敏捷的學者,他的研究工作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和空間范圍。在時間方面,他不僅研究美國近現代中西部"邊疆"(Frontier)地區文化景觀的形成與演變,也研究新石器時期人類對植物的栽培,甚至上溯到更遙遠的時期,去探索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冰川進退的關系;在空間方面,他也不限于美國本土的歷史地理研究,在中美洲、南美洲和東南亞地區,他都有不少精辟的研究成果。
索爾在文化景觀的研究中,強調文化傳統、技術手段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反對地理環境決定文化景觀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但他并不簡單地排斥環境因素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他認為地球的表面是文化景觀形成的基礎,氣候、土壤、河流、植被、動物都與人類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得益于早年在芝加哥大學受到的良好的自然地理學訓練,使得他可以自如地運用地貌學與植物學的知識去分析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正是由于索爾強調文化景觀與文化、生態環境之間的空間與時間相互關系的分析,他所創立的研究方向又被稱為"文化生態學派"或"伯克利學派"。
與英國歷史地理學者的橫剖面復原方法相比較,索爾代表的美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則更注重于對地理景觀時間演變過程的綜合性研究。橫剖面所指示的演變是每一段時間之間的變異,反映的是若干時間段之間的斷續的、間躍的變化歷史(changes between times)。 而索爾則強調貫穿整個時間階段的演變過程(changes-through times), 他認為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年表,而是一個有機的前后相接的生長史。[7]
三、中國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現狀與發展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和西方國家相比起步要晚一些,科學的歷史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基本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1962年侯仁之發表了《歷史地理學芻議》一文,提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須尋找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8](P3-17)。 第一次明確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科學屬性、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
一般來說,地理學內部按照研究對象所處時代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現代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古地理學三個部分。其中現代地理學研究的是最近一個時段內的地理現象,由于所處的時段很短,變化的過程往往忽略不計,因此現代地理學的注意力集中于現代地理景觀的空間分布與地域差異;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是人類歷史時期的地理景觀的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的演變過程,時間上的變化過程與空間上的地域差異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同等重要;古地理學的研究則偏重于人類歷史時期以前,研究的內容同樣包括地理景觀在時間與空間兩個方面的變化,不過由于古地理時期的人類活動極其微弱,人文地理的研究內容則很少涉及。
這僅僅是一種籠統的時間劃分方法,以往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時間上限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英國的歷史地理學研究集中于盎格魯-撒克遜人占領英格蘭之后,美國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偏重于歐洲人大量殖民美洲大陸以來,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則主要限于狹義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隨著新技術、新手段的發展,考古學與第四紀環境等學科已經可以提供比較詳細的史前時期的自然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材料。這樣一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便不再受文字材料的制約而僅僅局限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可以在研究時間上上溯到史前的漫長時期。侯仁之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時段應該包括整個全新世:"但我們更多的研究工作還是應從全新世開始,因為從此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界的影響日益加深。原始的森林逐漸被砍伐,湖泊沼澤逐漸被排干,氣候、土壤以及動植物因此都在發生變化,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環境各個要素的連續反應也日趨復雜。人類為自身的生存開創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9](P1-5)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應該從全新世的早期開始,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時段應該以人地關系的特點為前提,而不應限于狹義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距今一萬年左右末次冰期結束,標志著全新世階段的開始,全球環境進入溫暖的間冰期,人類的考古文化也恰好從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在隨后的一萬年時間內,人類經歷了新石器、青銅器、鐵器時代的發展階段,馴化了植物和動物,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了專門的手工業,最后又經歷了工業革命,發展到當代以計算機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時代。在人地系統中,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由原來被支配、被主宰的地位,一變而為自然界的主宰。而正是在人類社會取得巨大進步的過程中,產生了當今全球性的資源、環境與人口危機,人地系統出現失衡現象。全新世無論在自然環境的演變方面,還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面,都屬于各自發展過程中的最后一個階段,與當今的人地系統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承繼關系,對全新世期間人地系統演變過程進行深入的、系統的研究,無疑具有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雙重意義。因此,研究全新世以來人地系統的演變過程并揭示其中的規律,為今天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照,已成為歷史地理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有比較豐富、系統的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開展全新世人地關系的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這正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優勢所在。當然,歷史地理學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要吸收考古學、歷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還要學習和掌握第四紀地質學、古地理學、植物生態學、孢粉學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廣泛吸收相鄰學科的新思想、新成果,只有如此才能完成這樣長時間尺度的、異常復雜的人地關系演變過程的綜合性研究。
中國的區域歷史地理研究與歐美國家相比還顯得比較落后,以往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對單個橫剖面內的某個地理要素的復原和分析,如對某一時代的城市,或交通,或人口,或農業,或行政區的研究。缺乏對地理空間內各自然、人文要素間相互作用及變化過程的總體認識。又由于受現代地理學二元論思想的影響,區域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被人為地劃分為歷史自然地理與歷史人文地理兩大塊,將統一的地理對象割裂為互不相聯的兩部分。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對過去時間內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分析注意不夠,缺乏在統一地理學思想指導下對較長時間段內人地關系作用過程的系統、綜合研究。這些在區域歷史地理學研究中所缺乏的工作,恰恰是當前開展地球表層人地系統演變研究工作中所迫切需要的。顯然,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狀與當前實際工作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
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組織有關力量,在北方農牧交錯帶地區開展了區域歷史地理的綜合性研究工作,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國內區域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填補學術研究的空白領域,另一方面也是為當地人地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按照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全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農區與牧區兩大部分。農區主要集中分布于東部季風區,牧區則集中于西北干旱區和西南高寒區。農區與牧區的交界處,并非一條判然有別的分界線,而是存在一條農業與牧業兩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交錯分布的過渡性地帶。這條農牧交錯帶的大致走向為:北起東北的大興安嶺東麓,經遼河中上游,沿陰山山脈向西,經鄂爾多斯高原的東緣南下,直到云南西部。南北寬幾百公里,東西長幾千公里。在農牧交錯帶內,既非純粹的牧區,又非單一的農區,而是農牧并存,兩種土地利用方式各自獨立經營。[10]這個地區正好與考古學上稱為半月型文化傳播帶的地區相吻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條農牧交錯帶的北段,即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區交界的地方,自然環境的變化最明顯,人類活動的特點也最突出,史前時期這里流行細石器、石棺葬和石造建筑[11],歷史時期則表現為農牧交錯帶的南北向擺動,文化景觀的準周期性變化格外引人注目。這條文化景觀上的農牧交錯地帶,恰恰是生態環境的敏感地帶,生態結構非常脆弱,文化景觀上的特點正好反映了自然環境上的特點,即自然環境的過渡性與脆弱性。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擺動問題,早就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但是關于農牧交錯帶的形成機制、南北擺動的范圍、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對農牧交錯帶的影響等問題卻很少論及。農牧交錯帶這一獨特的文化景觀,是當地特殊的自然與文化特點的綜合產物;農牧交錯帶內農業與牧業兩種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既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制約,又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響。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研究這一典型地區內農業的產生、畜牧業的出現、農牧交錯帶的形成、長城的修筑及走向、城市的空間分布、游牧民族的遷徙等問題,本著自然與人文相結合,時間與空間相統一的原則,系統地重建這一區域內農牧交錯帶的變化及人地系統內部土地利用方式的相互轉化過程,最終揭示出這種變化的內在規律。這樣的研究工作,不僅對當地的生產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學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如何為當前的實際需要更好地服務,這是每一個區域歷史地理工作者都應該考慮的問題。中國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地域特點,人地系統的發生與發展有其特殊性。簡單地照搬英美等國現有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模式,不一定符合中國歷史地理學本身及實際工作的需要。如何吸取西方區域歷史地理學已取得的成就,結合中國的歷史與地理特點,形成一套適應于中國地域特點的區域歷史地理學理論和方法,這將是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唐以劍.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戰略研究[J]. 地球科學進展,1991,(4). [2] 〔德〕阿爾夫雷德,赫特納.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M].王蘭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美〕R.哈特向.地理學性質的透視:第八章[M].黎樵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4] H.C.DARBY,On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A].Transactions and Paper,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1953),pp.3-6. [5] C.O.SAUER, For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 ]. Land and Life,edit.John Leighly,5th printing,1974,pp.351 、379. [6] C. O. SAUER,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1925:oo. 19-54. [7] 唐曉峰.文化與過程--美國歷史地理學特色一瞥[A].當代歐美史學評析--中國留美歷史學者論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1). [9] 侯仁之.環境變遷研究:發刊詞[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10]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經濟地理研究室. 中國農業地理總論:第一章[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沈長江.中國畜牧地理[M]. 農業出版社,1989. [11] 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型文化傳播帶[A].文物與考古論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