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
王新玲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學不僅僅地理知識的傳授,更重要在于學生合理運用地理知識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種好的地理思維是學好高中地理最基本的前提性基礎,這也是全面貫徹地理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最佳途徑。
關鍵詞:思維能力和方法;地理教學思維
一、新課程環境下高中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癥結
新課程環境下高中地理思維能力培養是目前地理課程目標中核心技能和能力目標培養的關鍵性環節,高中學生已經從初中少年期主要以具體的形象性思維順利過渡到高中即青年出氣以抽象路基思維能力為主的關鍵性階段,我們的新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主要以協調人口、環境、資源之間的對接關系,我們在初中階段性學習的基礎之上,使學生進一步獲得有關地理環境本身以及人地關系的基本原理和基礎性認知,同時,能夠順利的運用此種原理去分析和闡述我國以及世界各地區的人地關系現狀,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等一系列發展性觀念理解,比如,資源觀、環境觀以及人口觀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部分,我們要毫無疑問的明晰,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始終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是其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高中課程體系中,由于高中的文理科實行分班制度,所以,幾乎所有選擇理科的學生則不再學習地理課程,這樣是極為不科學的,這會導致我們的學生分科現象極為嚴重,一些學生連其基本的地理知識都不知道,幾乎成為了常識性文盲,所以,就會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地理課程本身不感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并且主動的參與,所以,導致大部分學生地理學科性思維能力非常的薄弱,而在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以教師講課為主,單純的知識灌輸代替了學生自己思考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喪失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了,而近幾年的地理高考試題中的許多命題都涉及到學科的思維能力本身,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素質教育下的素質型考查,并不單純是應試本身,所以,如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的基本要素,我們應該在問題中深入分析此問題再進一步到最后的解決問題,這都是層層深入的過程。
一個人的思維是建立在感覺、知覺基礎之上形成的對事物內容以及本質特征的深入性、創新型的探索性思考,一門學科的思維訓練,是指在一門具體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達到最佳默契的師生互動和交流,而并不只是單方面的傳授和吸收,我們應該在結合該學科的學科特點和性質的基礎之上,遵循科學的思維發展規律對我們的學生進行一個創新型的思維訓練,這樣的思維訓練是系統性的,而并非支離破碎的,掌握一門學科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對各種創新型的思維形式是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求得進一步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我們當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關鍵性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更加注重思維訓練、能力培養,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擁有自身獨特且有效的思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能有所創新,從而達到最后解決問題的終極目標。 二、解決上述癥結之有效路徑
地理高考命題主要考查的是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知識技能,構建科學的地理思維體系是形成地理思維能力的重中之重,綜合性的地理思維方法指有效運用綜合分析的思維方法,對命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歸納、分析并獲得最終的地理結論。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創造性的想象滲透在思維當中,雖然高中學生的想象力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可延展性,但是正確的引導是極為關鍵和必要的,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不能順利的將抽象性思維轉化為具體性的感受性思維,即為現實性,從而形成最終的創造性思維,地圖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載體,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地圖本身所傳達給我們最為豐富且有效的信息,為學生開拓更為廣泛的思維空間打下堅實的基礎。欲望、動機、愛好以及興趣都是促成學生思維發展的最好要素,提問、興趣、知識、思維本身又是一個極為縝密的邏輯思考架構,興趣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最活躍因素,而提問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催化劑。比如,教師在教授“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一章時,教師可通過提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想象力,由學生在主觀能動力的的基礎上更好的得出和理解我國近年來關于土地資源利用的方針以及政策,再比如,我國耕地、林地人均普遍比較少、后備耕地潛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等問題,在教授這些知識的同時,要求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以及發言,充分調動起學生主動思維的細胞,只有經常這樣,慢慢的才能使學生的高中地理思維能力更加活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也會不斷改進和完善,因為所有的結果都是學生自己分析的結果,而不是老師滿堂灌的結果,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真正分析和理解之后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自身的思維方法以及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奉為唯一的真理和“圣經”,那么只能是抽象層面上的相互轉換,不能達到從抽象向實際層面的過渡,因為很多時候教材只是文字符號而已,倘若學生的地理思維一直建立在抽象基礎之上,那么是很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的,因為,知識是用來融會貫通的,并不是拿來欣賞的,針對于此,我們可以試圖創設教學情境來使得學生分析、判斷,進而將問題層層解開,最終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為有效的思維方法,提升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