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怎樣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
朱香平
[摘要]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情景教學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 情景教學 科學探究 參與意識 創新思維
傳統的應試教育往往忽略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很難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積極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施啟發式教育。“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情境教學通過選用典型材料,創設特定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能較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知識再生能力和實踐能力。李吉林先生認為,情境教育首先在于充分利用環境,控制環境。情境教育就是通過多樣性的教育活動形成多維結構的情境,以豐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教育源”,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情境教育通過創造一種“親、助、樂”的師生人際情境和“美、趣、智”的學習情境,以縮短學生與老師、與同學、與教學內容的心理距離,從而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主動投入,主動參與,獲得主動發展。通過情境教育,學生一旦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就會逐漸形成主動接納知識、主動想象、主動探究等一系列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以引起學生一定的心態和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刺激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國家教委督學柳斌曾說過:“情境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探索,教育應當是有情的,離開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單純傳播知識的誤區,枯燥的死胡同。”思想政治這一門學科,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加上社會科學本身的特殊性,相當一部分學生抱有偏見,認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無實用。這種思想觀念使他們對該學科產生了抵觸情緒,學習缺乏積極性,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成為擺在廣大政治教師面前的問題。
一、情境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入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境教學法并非最近才提出的,教學中運用和創設情景問題在美國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階段的開始。”所以,思維起于疑難,是他教學過程的理論基礎。教學的藝術就在于能夠創設恰當的情景。因而,杜威的教學過程就是創設情景、引起動機、確定目的、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評價成果。在現代教學思想中,情景教學的形式得到較系統地反映。如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中,就十分重視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經常帶領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之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在我國,情景教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較早提出并在理論上探索的是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同志。她在借鑒國外外語教學中運用反映論的原理,利用形象,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情景教學的理論依據
首先、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的核心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力求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 新課改將改變現行教育中存在的學校只注重知識傳授,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而忽視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的現狀。目前,情境教學也正符合了新課程的要求,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其次、在政治課教學中,應當而且也可以通過運用情景教學的功能,去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從情景教學的功能來看,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陶冶功能。情景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在教育心理學上講陶冶,意即給人的思想意識予有益或良好的影響。情景教學的陶冶功能就象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它剔除情感因素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根據這一功能,我們的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等課程,運用情景教學更有著重大意義。
二是啟迪功能。情景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啟迪,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適應能力。人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實際上完全是環境——社會、家庭、學校、民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受環境的教學和教育,原因在于人有可暗示性,即可教育性,“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而情景教學,又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才影響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角色扮演、演講、音樂欣賞、觀光旅游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情景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如我們講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視頻短片——考察三江源、世界末日旅游模等,均能起到情景教學的作用,即通過情景教學中的特定情景,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景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了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
最后、情境教學還具有現實的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
在政治教學中引入一定的情境,運用一些具體的形象有利于消除學生的疲憊情緒,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看“隱形的翅膀”片段,一個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年輕人。學生們看后,聯想到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又有什么不能克服和戰勝的呢。
2、啟動學生學習的多種官能,加深對知識的認識。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可能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在視官面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在聽官面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印下印象,它便應當同這幾個感官去接觸。”夸美紐斯的這些論述反映了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認識的直觀原理。而情境教學展現給學生的場景總是直觀而具體的,它需要學生動用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去記憶,去理解,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
3、默化學生的行為,有利于加強政治課的實效性。
在情境教學中,出示的具體形象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當學生把注意力投注到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時,必然會對它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而這一印象又會作用于他們的行為。例如在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給出這樣兩組材料:材料一:“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人群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3%,并且還在迅速增長中。截至2009年12月,中國富人在高檔皮包、汽車、服裝、飾品和化妝品等奢侈品上的消費總額已由2009年1月份的86億美元增至94億美元,報告稱2009年中國游客在法國總消費額達到1.55億歐元,位居各國之首。 材料二:10多年來,慈善事業作為中國的社會事業,在協助政府做好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慈善捐贈仍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美國慈善捐贈總額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2008年我國的慈善捐贈總額達到1070億元,只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356%。
設問:對比兩則材料,運用經濟生活談談你的想法。
學生們會談到我國的慈善事業,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遇到諸多問題和挑戰,尤其是缺乏符合慈善準則的法律、標準、規范指引,影響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當然,也與我們的思想觀念有關系,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可見,進行情境教學,選擇能對學生行為起積極作用的情境,能夠對學生做出行為制導,默化學生的行為。
三、情景教學的操作
情景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視頻音頻材料,也可以是漫畫、學生的角色表演等,如何選擇情景材料的內容,創設有效情景是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依據政治學科特點,我認為選擇材料要把握以下原則,能提升情景教學的有效性。
1、“開放性”——開闊視野
新課標要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旨在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社會實踐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課程的特點: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要求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還要盡可能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對學生而言十分熟悉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資源,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尤其在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教育有著獨特的作用。
2、“時代性”──關注社會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之所在,我們面對的是紛繁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社會,教學要力求體現出這種社會變化、時代發展的特征,由此最新的國內外時事熱點、當今社會人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都應該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情景材料。首先,當代的熱點問題是老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每年都有政治熱點,如“兩會”、國內外大事、……;每年有社會熱點問題:環保、人口、資源、物價、犯罪……。其次,運用這些時代感的教學材料,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理論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主體性”——參與意識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通過創設符合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充滿美感和智慧的環境、氛圍,使優化的環境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生共鳴,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和主體活動的交互作用的統一和諧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4、“有效性”——目標達成
“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學生的具體發展”“學生學的好不好”標準是什么呢?三維目標的落實。理想的情景材料是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平臺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問題設計,是落實教學知識與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途徑;落實三維目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我們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完整,準確地把握教學的目標,不偏廢,不流于形式。在情景材料、設計問題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充分尊重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的示范,熏陶、引導、提示、升華和啟迪作用,師生應平等交流與相互啟發,加強溝通、理解。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依托學科知識,就能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強調歷史地、辯證地觀察和認識社會,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三維目標。
5、創設形象教學情境,潛移默化教育學生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特別強的學科,這對善于形象思維而不善于抽象思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既難產生興趣,又不易理解掌握。因此,創設形象教學情境,變抽象為具體,對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得尤為重要。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恰是創設形象教學情境最好的載體。例如,我在教學“嚴峻的環境形勢”時,先配合一段輕快的樂曲,讓學生欣賞一組我國名山大川的照片,讓學生體會蔚藍的天空、郁郁蔥蔥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再配合一段沉緩的音樂,讓學生觀看一組反映我國目前環境狀況的照片,昏暗的天空、成堆的垃圾、迅速擴展的吞噬人們家園的荒漠、斷流的河等。如此,通過圖畫再現情境,通過音樂渲染情境,使學生視、聽等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在可感可覺的情境中學好課文內容。
思想政治課把音樂帶進課堂,寓教于樂,將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使學生在掌握課堂內容的同時,更加突出思想感情教育的意義。如在上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時,我向學生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尤其是“一片冬麥,一片高梁………”這給學生以鼓舞,是黨的政策激發學生熱愛新農村的美好情感。又如講授“正確對待貨幣”時,播放遲志強的《鈔票》——“是誰制造了鈔票,它在世上稱霸道,有人為你賣兒買女,有人為你去坐牢………”這凄慘、哀怨的歌聲,給學生留下道道思索………,我及時地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育學生走好人生的道路,達到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效果。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確定的情況下,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學目標的直接技術保證。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只為某一具體教學內容服務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模式和方法是永恒和萬能的。這就是所謂“教無定法”的道理所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模式和方法是最富有活力的環節,是教學改革中最深廣、最有潛力發揮的領域。總之,只要我們勇于進取、善于吸收、大膽創新,我們的政治課教學將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加引人入勝。
[1] 鐘啟泉《對話》 。中國教育報,2008-12-15(12)
[2] 劉濤川《有效教學方法全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32-455頁
[3] 專家團《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與案例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