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體育教學對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戚宇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社會適應能力的基本內涵,概括了影響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因素,同時提出體育教學對提高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體育教學可以在人際關系處理、團體合作精神和學生努力進取、增強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各個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教學 中學生 社會適應能力
1 社會適應能力的基本內涵
社會適應能力,又稱社會健康。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實現社會角色的能力。關于社會的適應能力,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說法:廣義的說法將社會適應能力等同于適應行為,即: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類有機體保持個人獨立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機能;狹義的說法將社會適應能力等同于人際交往和社會技能。本文所研究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指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人際交往的適應、規范意識的適應、合作競爭的適應、抗挫折能力的適應等等。
2 體育教學與社會適應能力
2.1影響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因素
2.1.1家庭教育
家庭因素與個體的社會適應行為關系密切,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不同,包括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員關系、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等。
2.2.2學校教育
隨著青少年學生進入學校,學校教育逐漸成為影響他們適應社會的另一主要因素。如果說家庭教育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的,那么,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社會適應則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因為,學校就是按照一定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針,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職業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的機構。教師既是各種知識的傳授者,又是社會行為規范的體現者,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所以說學校教育和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影響。
2.3.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的水平有直接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業負擔重、就業壓力大、單親家庭增多、網絡成癮、毒品泛濫、社會風氣不良、大眾媒介的消極影響等等,使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出現新的情況。比如,心理障礙、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趨勢;學生在與人交往、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應對攻擊等方面出現適應困難。
2.2體育教學對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體育的社會化功能越來越引起廣泛重視。特別對青少年來說,體育不僅可以使他們學習到互相尊重,養成良好的社會態度,發展自主性和對道德問題的判斷力,促進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等等,同時還可以提高中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育課程對于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體育課程不僅是“運動認知性課程”,還是“生活教育課程、是情意性課程、是綜合性課程”。體育課程主要不是為學生將來從事某一專業或職業直接提供認知基礎的,它主要是為了學生能快樂、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體驗情感,增強意志力服務的。體育課程不僅涉及體育、生理衛生、健康、環境、娛樂等領域的理論與方法方面的內容,在進行運動認知過程中還涉及到身體發展、人際關系、運動技能、技巧等實際活動方面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因此,體育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3 體育教學利于培養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與其它學科相比,體育教學環境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機會,營造了學生無拘無束的行為表現空間,創設了學生盡情宣泄情感的情景,構建了實時的對學生行為、語言等的評價機制。這些獨有的特點,使學校體育教學不僅有利于調適人的心理,更能影響人的行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交往能力、對集體和對社會的關心程度都會得到提高,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獲得的合作與交往等能力能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3.1體育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的處理能力
人際交往是指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聯系過程。它反映了個人或團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人際交往的發展變化決定于雙方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體育教學能增加人與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縮短相互之間的距離,進行相互溝通。體育教學利于改變、調整、強化人際交往,如籃球賽中協調高超的球藝,快速超人的彈跳素質;體育舞蹈比賽中優美的舞姿、標準的身材;健美比賽發達的肌肉、優美的造型,都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這給人際交往增加了無形的情感成分,也能使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
3.2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培養團體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團體成員對團體目標的認識相同的基礎上有價值的行為。合作需要通過某一種活動,通過人與人交往的過程,通過共同完成任務和對各種結果的經歷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責任共同承擔的關系去培養。集體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的合作會使活動更為有效,因為團體要獲得成功,團體成員就必須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完成。合作能力既是體育活動參與者的必備條件,也是通過體育活動需要發展的能力。從事體育活動,特別是從事集體性的體育活動需要個體與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達到協調配合的目的,如籃球的前鋒、后衛,各自以不同的地位作用的發揮,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
3.3體育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努力進取精神
在體育活動中,既要接受來自客觀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又可以進行自我意識的調整,更加積極、自覺參與,以達到體質增強和技能提高的目標,這也是促進學生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形成過程。在體育運動中,反復持續的努力,人們會發現自己、了解自己、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斷向新的高度挑戰。例如,為了跳過一定的高度,或完成一定難度的體操動作,必須重復扎實地身體練習,加上內容與方法的改善,堅持努力下去,可以獲得顯著的效果。同時培養了頑強、果斷、努力進取的精神。
4 結語
體育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體育教學是為了學生能快樂、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體驗情感,增強意志力服務的。體育教學是一種社會文化,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行為方式與規范等,而且還可以使人們學到其他社會生活領域中的規則。通過體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可以使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體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1]季瀏.體育與健康(水平四教師參考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9-77.
[2]季瀏主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