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分析
王飛
摘要:本文通過對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明確了體育教學對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在闡述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之上,為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提高了若干方法。 關鍵詞:體育教學社會適應
前言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辨別區分事物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處理事務等方面的能力。在社會生活中,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環境,我們所說的社會適應并不是隨波逐流、隨聲附和,而是一種堅持正義的社會適應,是既不失做人準則又能在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綜合能力。因此,分析研究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一)社會適應過程的實質 社會適應過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社會適應過程實質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一個生物的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必須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社會變化,他要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自我觀念,協調人際關系;他要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學會承受各種挫折;他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沖突,并學會理解和妥協,合作與競爭;他要學習各種規則和價值觀,這種不斷學習、不斷調適的過程就是一個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個體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 (二)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活動相比,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屬性。體育教學的開展是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機會,營造了學生無拘無束的行為表現空間,創設了學生盡情宣泄情感的情境,構建了實時的對學生行為、語言等的評價機制。這些獨有的特點,使學校體育不僅有利于調適人的心理,更能影響人的行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交往能力、對集體和對社會的關心程度都會得到提高,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獲得的合作與交往”等能力能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不僅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來,而且還專門劃分了“社會適應”學習領域,要求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能夠“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 二、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能力 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參加運動競賽中,學生往往情緒高漲,潛意識和潛在的思想作風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來,而在規則、裁判、輿論以及精神文明規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學生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規范的約束。學生的規范意識會逐漸增強,學生將逐漸學會在規范的約束中進行體育活動,而這種體育教學過程是在極為自然且生動活潑的運動中進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法紀觀念的形成,對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心理承受能力 獨生子女在當今大學生中所占比例相當大。由于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多數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有缺陷。當他們在某一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導致人的性格偏離正軌,影響以后的生活和學習。而克服障礙和挫折正是運動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征,同時體育的實踐性、技能性、競爭性和規則性的特點也決定了體育活動更多的表現為不斷遭遇障礙和挫折,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創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學校體育教學不單純只是運動技能的傳授,對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創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樣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