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未知
[摘要]地理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中學生基礎知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中學生,是本世紀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搞好地理教學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提高民族素質、開發中華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有著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既要加強地理知識的傳授與實踐,又要注意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 地理教學 創新能力
“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每一學科都能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創新教育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健全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如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維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以為:
一、 創設真切的地理情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地理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綜合性強,知識內容豐富,而大部分知識是學生沒有也不可能親自經歷的,這就要求地理教學語言不僅要做到科學、準確、清晰,而且能靈活運用語言的藝術,如適當的加上一些諺語、詩詞、成語,歌訣等趣味語言,創設地理意境,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實地理表象,使學生聽課時如同身臨其境,聽后心馳神往,并以此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講授《世界地理》(上冊)“七大洲、四大洋”內容時,用“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的歌訣傳授,既簡單又好記,重點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諺語來講述氣溫的日變化,則可增強學生的記憶。這些趣味語言的運用,對地理課堂教學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課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識。
二、 老師的關心和鼓勵,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是點燃學生心中自尊和進取的火種。教師應努力營造出師生親密無間的和諧氛圍,像春風雨露般滋潤學生的心田。在每一個課堂提問中,只要學生舉手回答,無論正確與否,首先肯定他們肯動腦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舉手時,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增添一份自信與參與的興趣。老師的關心和鼓勵往往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特別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來說,顯得特別重要。所以說,濃厚的興趣是成功的向導,堅定的信念是勝利的保證,也是創新意識形成的前提條件。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目前,在地理教學中,多媒體利用的越來越廣,并隨著家庭條件的日益富裕,家庭電腦的普及,因特網與校園網的并軌,更為利用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條件。要搞好地理多媒體教學,當務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有趣的地理教學軟件。多媒體的現代功能,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有“學”,有“思”、有“樂”,有理想、思維的啟迪,也有知識的傳播,品德的熏陶,更有美的享受。
如在講授“地球公轉”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改變地球運動的條件:方便的看到①黃赤交角增大或縮小,地軸的方向不變;②黃赤交角不變,但地軸方向變動;③黃赤交角為零等用語言不好表達的現象。這樣,可讓學生在聯想、分析和發現這些假設運動與現實中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使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構想的熱情,引發學生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動機及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綜合創造力
學生參與小制作或社會實踐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激發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學習生動活潑、自覺積極,富有創造性,有助于較好的解決課堂上難于克服的困難。
從學生的年齡、認識特點來看,初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好勝心、自我表現欲強,他們不愿處于被動地位,而是希望經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因此,參與小制作或社會實踐正是迎合了學生的這種心理,因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通過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思維受到啟迪,擴大了知識面,增加了信息量。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觀察、聯想、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創造力。
五、加強讀圖、填圖訓練,強化思維的圖像性
各種地理狀況和現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間里,地理科學是以一定的空間為研究對象的空間科學,具有突出的空間性特點,組成地理環境的地形、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人口、工業、農業、城市等地理要素間的相互聯系則要通過地理圖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圖像直觀、簡明地表述了地理狀況和現象的特征。注意地理圖像的使用,特別是讀圖、填圖技能的培養,可以避免走進“讀死書”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進而培養地理創新思維。
另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運用各種現成的圖像(課文插圖、地圖冊等)外還應結合教材創造性地將文字轉變成圖像來進行教學,從而在培養學生一般空間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思維的圖像性。例如講解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規律時,單純用語言說明,學生要掌握這一知識點要花很大精力。若設計成示意圖,邊講、邊繪,變成一幅簡圖,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加強求異思維訓練、實現思維的靈活性
求異思維就是根據一定的思維定向,另辟蹊徑,大膽假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標新立異的思維活動,它是創造發明的動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異思維,“太陽中心說”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說”。因此,教師不應滿足于學生的惟命是從、人云亦云的思維態度,而應有意識地安排創新環節,鼓勵創見。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教材主要是安排不同發展類型的國家,內容很好,我在講課的時候,除了講解教材上的以后,外加了課外的進行比較。美國和日本農業現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據各自的條件、國情,農業發展各有側重。前者因國土廣大,勞力不足,農業現代化側重于高度機械化方面,農業機械向大型、寬幅、高速、聯合作業方面發展,大中型機器上普遍采用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復雜,重視生物技術、水利化和小型農機具的使用,糧食的單產很高。經過這樣的分析,拓寬了學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鑒別能力。求異思維就是啟發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去思考與之類似、相關的問題的一種方式,它的連續進行,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思維的靈活性。
素質教育已成時代的潮流,重視智力的培養,是當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標志,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這也表明了我們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為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智能,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才能更好地將創新教育滲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