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地理學科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幾點認識
未知
一、學生實踐活動開展的目的
我們在今年年初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研討,特別是對江澤民同志在今年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社會經驗,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進行了深入的學習,我們對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教育方針中的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與此同時陳至立同志在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時說:“減少學生過重負擔不僅關系到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良好條件,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把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多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為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潛能的開發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但是從目前地理教學現實來看,地理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偏重書本知識,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精神世界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課堂教學缺乏學生的內在體驗和感悟。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所以我們認為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就是參加社會活動。主要是以人與環境關系為主的活動。
二、學生實踐活動與地理教學的關系
1 學生的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學生在野外對照地圖實地觀察具體地區方向時,就對學生理解地圖上的方向很有幫助、學生通過學校及周邊地區平面圖的繪制,對地圖比例尺和圖例的理解就比紙上談兵要好的多;學生對城市環境問題的實地觀察得出的環境問題要比從書本上理解的深刻。學生的實踐活動對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實踐活動可以為課堂上和書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識提供極為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比如學生進行氣象觀測實踐活動,學生對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的來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2 學習一切知識的目的都在于應用。
學生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通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而看到地理知識的價值。例如,學生對社區環境調查時,會發現社區建設如采暖鍋爐的位置設置,社區綠化建設方案等都與地理知識密切相關。再如學生對城市環境的調查,發現問題,并且能夠結合課本知識提出有益的改進方案。
3 社會實踐有益于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與發展。例如學生對定向越野的實踐活動,學生的等高線知識、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識等都有了遷移和發展。再如學生根據對學校的測量,繪制學校的平面圖,學生對陸地與湖面氣溫的觀測與計算、對學校綠地與裸地的對比觀測、對學校教室外有無爬墻虎室內的溫度的觀測等,都是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4社會實踐有益于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機的聯系。
例如學生對校園環境如污水、廢棄物的調查,不但使學生的地理知識與物理知識、化學知識、數學知識、美術知識、語文知識相聯系,而且使學生的測量、計算等技能得到發展,撰寫論文使語文寫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組織學生的垃圾分類、噪音的測量和水質的化驗等都涉及到很多學科的知識。任何一個實際活動都要有綜合的知識,任何一個實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綜合地運用各課知識。
三、社會實踐活動的理論價值
1 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使一切教育活動有益于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片面發展。
全面發展也是以每一個人具體的個人為對象的,決不是以抽象的人為對象的。以發展一部分學生的“智育特長”,或另一部分學生的“音樂特長”,來取代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曲解。創設適宜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是實現其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關鍵。實踐活動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發展。倡導包括多種實踐活動形式在內的學習方式。
2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性
馬克思認為“人不是環境和教育的消極產物,而環境也是由人來改變的,教育也是由人來實施的。”也就是說,與環境和教育相比,人是能動的,人的實踐活動是起決定作用的。社會實踐活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自主的地位,并努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把學生作為被消極“塑造”的對象,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應當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應在學生能動的活動之中進行。學生的活動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斷實踐活動教育價值的關鍵。
3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存在決定意識。
當我們今天談人的全面發展的時候,一點也不能離開人的現實性。學校不應當是封閉的場所,人的全面發展也不能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正是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現實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使參與現實活動的過程作為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過程。
4 實踐是知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所有書本知識都是從實踐發展來的,書本知識只是“流”,而不是“源”。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說的好:“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傳統的學校教育只重視書本知識,而忽視實踐,已成為一種頑癥,應該讓學生懂得,讀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5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
盡管學校教育中以間接知識為主,然而不等于說學生能脫離實踐而生活,也就是說,學生生活的基本方式仍然是實踐,同時,也不等于說,書本知識是源泉。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于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開始于經驗-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當然這里有一個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過程,形成概念和理論的過程,就是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四、實踐活動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有積極意義
1 態度是對待任何人、觀念或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部分。
通常人們對于某人某事的態度如何,即包括他對于該人該事的比較穩定、習慣性的傾向性反映,對小偷的深惡痛覺。
人與自然的態度、環保的態度、生態平衡的態度、對資源開發的態度。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正確態度的養成。
(1) 關心 對自己周圍的其他社會成員對地球家園、,對自然環境能自覺的注意、過問、關心當作與自己命運息息相關的事物對待,而不是漠然處之。例如學生對校園環境的關注程度、對北京市沙塵暴的關注程度、對北京市節水的認識等等。
(2) 參與 比關心更進一步的態度,能成為各種各樣有積極意義的事件的參與者,例如當學生了解到北京市地下水比去年下降2米后,能自覺節約水。并積極參加學校的節水宣傳、向學校領導交涉節水事宜。
(3) 進取 能從長遠的利益判斷有關行為的正誤,例如學生參加廢舊電池的收集工作,雖然無有一分錢的收益,但它知道隨便亂丟棄廢舊電池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行為。能積極投身到廢舊電池的收集工作中去。
五 能力培養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社會實踐提供的舞臺要比課堂空間廣闊的多,失敗的經驗與成功的經驗,嘗試的機會和探索的機會要豐富的多。這次廣渠門中學的學生對學校周邊地區環境的調查,學生不但可以在社區這個廣闊舞臺上顯露才能,而且親自體驗失敗的經驗與成功的經驗,嘗試的機會和探索的機會要豐富的多。例如學生在對如何減少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數量時,一開始只是想到綠化問題,后來認為欠妥,又增加了降塵,認為還不足,又想到汽車的尾氣排放問題等。
(1)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無論是采取個人活動還是小組活動的形式,在活動中每個人都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履行責任,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頭腦和身體,自主地思考和行動。例如學生在調查學校節水問題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調查水表的數據、設計表格、記錄用水次數、進行計算、向全班宣講。小組成員全體參與實踐活動。
(2)人際交往能力
活動以小組或集體的形式進行,人際交往的機會要比課堂上充分,即使是個人活動,也需要學生不斷同他人進行交流,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層次的,學生在其中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別人意見、堅持自己觀點、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學習與人合作,例如請人幫助、給人幫助、相互幫助與共同合作等,例如學生在學校節水實踐活動中,訪問學校領導和教師,探討學校節水工作,就是一例。
(3)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一個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之前,還沒有把它潛在的學習變為可同自己或別人交流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向全班同學宣講自己的或本組的觀點,就使自己的思維活動得到發展,并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4)領導與被領導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作為領導的經歷和體驗,可以獲得被領導的經歷和體驗。這種體驗和經歷的相互補充,將會使學生收益匪淺,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長、組長、班委等干部,他們是班級的領導。但是當他們在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中,他們就有可能成為被領導者。被領導也是一種能力。
(5)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學生的實踐活動,幾乎沒有或很少現成的資料,所需數據、事實實例,都要靠學生自己去尋找、查閱、選擇、摘錄、分析。這種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極為有利。例如學生對學校周邊地區環境的調查時。他們所需的數據、事實實例都要靠學生自己去尋找、查閱、選擇、摘錄、分析。
(6)動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種工具,如測量、計算、畫圖、觀察等能力。例如下午石景山區試驗中學的學生的活動就是要運用測量、計算、畫圖、觀察等能力。
六、對學生實踐活動中對教師的要求
1學生實踐活動是一個經常探索的過程
學生實踐活動的題目是開放性的,在教科書上和教學大綱上目前還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任務的完成、產品的制作,都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顧問、指導者,而不是操作者。學生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的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探索是在課堂上很少見的。教師不要事先準備出標準答案。
2 實踐活動是一個反復嘗試的過程
與課堂教學不同的是,教師按照課本講授,很少走彎路,而是走捷徑直接到達結論。而學生的實踐活動卻不同,科學真理、正確結論要靠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為進行反復的嘗試。學生實踐活動不僅允許學生走彎路,允許范錯誤,而且必定要走彎路,必定要犯錯誤,學生只有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學生對紅綠燈使汽車尾氣排放量增加和立交橋使汽車尾氣排放量減少的調查中就走了不少彎路,才得出科學的結論。
3 學生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
學生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包括提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途徑、完成任務的方法、都不要設置框框,學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開動腦筋,大膽想象,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但是它同人類的一般實踐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觀世界的改變為目的,最終目標在于學生的發展,就如學生對家庭成員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調查,也不可能真正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對學校綠化的設計,也并非承擔學校的綠化任務,這種學生實踐活動主要是一種體驗性的活動。
4 保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
不要是個別、零散的片斷。讓學生經歷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全部過程,也只有這樣,實踐與認識之間的多次轉換才能真正成為可能。
七、對學生實踐活動的評價
學生實踐活動的成果是完成報告、模型、論文、演講……為形式的作品。盡管完成這些任務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識絕大多數是在人類歷史上已知知識經驗的范疇之內,但是卻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他們要直接與活動對象接觸、打交道,要自己尋找、發現結論,要自己動手去設計、制作……通向最終結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過,在這樣的過程中豐富知識、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提高智慧。學生的活動是內外部活動相互交叉的,學生心理內部活動的,情感、意志、興趣、想象、創造等成分是經常參與的。這樣的學習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所以將評價、總結學生實踐活動的標準局限在“作品”上,就完全背離了學生實踐活動的特征和目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體驗、感受、經歷、收獲的一切,應該是我們所關注的。但是,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種評價內容。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或一個小組的成果是較差的,或者是失敗的,但過程對他們卻是成功的,鍛煉了能力、積累了經驗、增長了見識。因而教師要認真對學生加以觀察,也可能有的個人或小組的成果非常精彩,但他們的收獲未必最大。所以教師要注意:
(1)教師有責任發現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在結果與收獲不一致時,要幫助學生總結收獲。例如學生對學校水資源污染的實驗就有可能失敗,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了解失敗的原因。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使知識得到鞏固。
(2)活動的目的是學生各方面的鍛煉,主要收獲是學生在態度、能力、知識方面的提高與發展,直接具體的產品固然重要。但教師在總結時一定要突出這種思想。
(3)通過評價落實對于過程的重視
學生實踐活動的評價不僅是最終成果的評價,也要對學生實踐活動全過程的評價,在學生實踐活動總結性評價時,要包括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情況的互評,并將此作為評定的依據。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個人總結。
對于學生實踐活動的產品,不存在絕對化的規格和標準,由此學生搜集資料的渠道、解決問題的假設、完成任務的方法、具體方案的設計、報告體例、作品的風格特色都有相當大的變通余地。也就是說,學生與眾不同的思考、最終產品的獨特風格、解決問題的奇特方式、設計方案的大膽創新等等,應該給予高分。關于學生實踐活動的具體評價問題我們將在下次會議再講。
八、學生實踐活動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家庭、校園和社區為中心
學生實踐活動方式主要有體驗學習、探索操作學習和解決問題學習三種方式。
〔一〕、體驗學習
“體驗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體驗,獲得感性認識的學習過程。 “體驗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體驗學習”的特點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體驗是對某些具體事物或情境的體驗;
2.體驗不是僅僅停留在活動的過程中,它必須伴隨著某種活動結果;
3. 在體驗的背后,往往有某種模仿榜樣,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不限于在教室中進行,而更多地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間進行;
4.體驗學習的種類多種多樣,體驗大體可以分為直接(實際)體驗和模擬體驗兩類。其中的活動又可以具體分為:
實際體驗
A栽培實驗
栽培花草、樹木等植物,觀察它們的水土保持作用,綠地和裸地的對比實驗等
B.制作、操作 制作學校平面圖、節水宣傳畫、社區模型等;調察噪聲來源、塵埃的調查與分析等
C.現實生活 商業調查、污水處理調查、校園環境調查、社區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小區綠化活動)等
D.人際交流 與老人或幼兒園小朋友交談、了解他們對環境的態度和建議;與不同地區、民族或國家的人交談該國該民族風情
5. 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于通過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于每一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對于現實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原動力。
根據學生的需要及多數學校條件的可能性,教師在選擇體驗活動時,可以有不同側重。但其中兩類活動是特別應當重視的。
(1)制作與操作活動
這樣的活動可以適當結合地理學科所學,加以延伸,不僅對地理課堂所學知識能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作用,而且更進一步,可以將所學地理知識加以運用,動手動腦,設計和制作出自己的“作品”。這種活動,“作品”看的見,模得著,例如學生動手設計學校綠化方案、學生動手制作等高線模型、學生生活小區設計,這些活動反過來,對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也會成為最有效的動力。制作作品對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里學生的創造性想象才可以全部地、實實在在地予以轉化為創造性行為,并且最終形成物質形態的產品。
(2)公益活動
學校的學習不可避免地疏理社會,使學生脫離實際生活。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并且能夠比較深入、比較直接地體驗現實社會的合理性,思考社會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這些,對學生主人翁態度和責任感的形成是極為有效的。在“垃圾與我們的生活”這一學生實踐活動中,就有極為生動的一幕:在定向越野時,老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個黑塑料包,用來裝垃圾用,當學生發現公園里垃圾很多時,就有學生在收集垃圾,后來擴展為全校師生共同收集垃圾的景象。學生們事后十分感慨,北京著名的公園環境竟然這樣差,又有人議論說為什么公園不多設一些垃圾箱,北京的個人品德和環境意識、衛生習慣等水平還較低等。事后學生寫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感想。
(二)、探索學習
探索學習是一種狹義的體驗學習,一般主要指學科領域內的探索性活動。這種學習重要的不是學習和記憶科學的結論,而是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因此:
1 探索學習是從抽象的科學結論和知識的接受轉向通過具體的探討,獲得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而不是以獲得或證實某個結果為目的的。例如學生對學校周邊地區的調查。
2 探索學習的本質在于探索,而不是某個固定過程、方式的重復和再現。探索即伴隨著失敗,因此探索學習也是體驗失敗的學習。最終結果的有無,正確與否,不是評價活動是否成功的依據。
3 探索學習包括發現問題、設立假說、收集資料、信息、數據,處理資料數據,以實驗等方法驗證假說,以及制作模型等操作活動。活動主要是在教室外進行;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對于養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形成熱愛和尊重科學的態度、是非常寶貴的機會。例如學生對學校當前綠化情況的分析,發現問題后,設立假說,然后收集資料、信息、數據等,處理資料數據,并以實驗的方法驗證假說。
(三)解決問題學習
解決問題學習使學生直接面臨實際問題,以學習和研究某個問題為中心的活動方式。對社會問題的研究和學習主要可應用這一方法。
1 解決問題學習,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尋求解決或解釋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綜合地、關聯地、切合實際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掌握一般方法,形成關心社會的態度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行為方式。例如學生對垃圾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的調查活動就是如此。
2 解決問題學習不是按照某種固有的體系、順序、接受和記憶知識的學習,而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事實,通過提出問題、采用查找資料、訪問調查、自行探討解決和解釋問題的方式和途徑進行的活動。
3 解決問題學習的基礎是每個人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個人的生活經歷及體驗的多樣性即構成了對于問題分析的角度和所尋求的解決方式的不同。
4 解決問題學習是從社會事物和問題出發的學習,中心是人的行為和人際關系,以小組協同、合作學習為主的組織方式構成了實際的社會技能的學習。
5 在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中,如:垃圾與環境保護、人口問題,道路與環境問題等,倫理的、道德的、對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判斷必然貫徹始終。對社會某個地區人們具有突出意義的自然和社會問題,或者是人類共同關心的面臨的重大問題,都采用專題調查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獲得直接經驗,可以極大的擴大學生的知識量。而且,大量的親身感受,對于學生態度的養成具有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