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地理學習動機
馬婧
: 摘要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中學地理學習動機對于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直接推動他們學習地理的內部動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中學地理課程 學習動機 作用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指出:“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1] 這段話體現了地理教育的真正價值。隨著人類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地理課程面臨著時代的新考驗與新挑戰,尤其對于中學學習而言,地理課程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教育作用。
地理學習的歷史背景與現狀
在以前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地理受重視的程度有明顯的不同:封建社會的教育制度中沒有設置地理這一個科目,到20世紀初我國才開始對其進行教學。
中學地理已經是中考,高考的科目之一,按理說中學生應該會像其他科目一樣有學習的動力。可實際情況卻是一大部分學生在地理學習動機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和困擾。由此可見,地理學習動機成為了影響中學生地理學習最主要的原因。
地理學習動機
什么是學習動機呢?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2]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生、老師、家長要重視對學習動機的培養。
(一)地理學習動機的種類
從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將動機分成不同類型,在此我們從動機的不同支持點出發,將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指學生對地理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指學生由教師評價、成績、家長期望等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很顯然,前者的滿足在學習活動之中,而后者的滿足在學習活動之外。
1.地理學習內部動機
由地理知識學習目的引發起來的學習動機。這種學習動機的形成主要是學生認識到學好地理,將來對學習、工作乃至生活都有用,對祖國建設有用,明確了地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當一個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此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
由地理知識引發起來的學習動機。這種學習動機的形成主要是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本身感興趣。這是地理學習動機中最寶貴的一種,它可以促使學生克服困難,堅韌不拔地進行學習。
由理想引發起來的學習動機。這種動機的形成主要是學生樹立了長大要從事地理科學事業或是地理教育事業,這類學生一般是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很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顯而易見,以上三種地理學習動機均指向地理學習任務,即學生認真學習地理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知識、技能,故又可稱之為地理認知內驅力,是地理課堂學習的一種最重要、最穩定的動機。
2.地理學習外部動機
由地位、榮譽引發起來的學習動機。這種動機主要是基于學生的自尊心、榮譽感得到滿足的需要之上產生的。一些學生努力學習地理的目的不是樂于獲得知識、技能,而是為了滿足贏得與自己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相應地位的需要。
由地理教學環境作用引發起來的學習動機。這種地理學習動機是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如有的學生學好地理是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或贏得他人的羨慕;也有的學生是為了得到好的考試評價,一旦他們的努力暫時得不到贊許,就會喪失信心。這種地理學習動機既不是直接指向學習任務,也不是主要使自己提高,而只是為了滿足教師、家長的要求,滿足某些教學要求,從而保持自己得到他人的贊許或認可的需要。
(二)地理學習動機的作用
學習動機對學習的最大作用莫過于推動學習。當然,不同的動機類型其推動學習的程度是不同的。內部動機對學習具有頭等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勵學生克服各種困難,專心致志于學習上。然而也不能忽視地理學習的外部動機,它同樣對學習具有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學生缺乏內部動機時。這些指向地位、榮譽或他人贊揚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生通過自尊需要的滿足,感受榮譽、表揚等所帶來的愉悅,從而激起學習熱情,進而變外部動機為內部動機。
無論是內部動機還是外部動機,并非認知結構中的觀念直接參與知識的相互作用。它們好似一種“催化劑”,間接地通過加強努力來增強和促進知識的相互作用。中等程度的地理學習動機對學習具有最佳推動作用 ,并非人們想象的其強度越高越能提高學習效率。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動機過弱,會使學生產生冷淡、甚至厭煩的學習情緒;動機過強,過于激動、忙亂則會影響思維。所以理想的動機水平是在冷淡和狂熱、激動之間。
中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習動機是實施地理課堂改革的基礎,是師生良性互動的前提,因此它對于地理學習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加強對中學生地理興趣、地理動機的培養,使他們熱愛地理學習,讓中學地理教育面貌得以真正的改善,從而更加廣泛和深入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夏志芳.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第1-2頁。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第74-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