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策略
黃兆龍
【摘要】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的基礎,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一,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體現。對于開拓個人的視野,發展健康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實際上,近些年關于閱讀教學方法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本人根據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從三個方面對于這些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教師;提問 【Abstract】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is the language class foundation, is also one of other discipline study foundations, he is a person overall quality ability manifestation. Regarding develops inpidual field of vision, the development health inpiduality, raises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o have the vital role. In fact, the recent years has never stopped about the reading education method’s discussion, myself act according to these year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regarding these contents. 【Keywords】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Student; Teacher; Inquiry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體現。它關系到人文修養的培養,只有對古今外優秀歷史文化有廣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積累,對文學、藝術、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興趣的積累,才能激發個人去探索各個領域的秘密,才會開拓個人的視野,發展健康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在中學階段,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一起構成了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閱讀教學在整個中學階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語文課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而閱讀教學又是語文課中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進一步鍛煉、培養寫作的技能。在與其他學科的比較中,閱讀能力作為基礎的地位更顯重要。它直接關系妻學生對于數、理、化學科習題和指導說明的理解,它直接關系到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程的學習,甚至在這些科目中有些已經與語文學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賴的關系。據筆者觀察發現,凡是在語文上表現較好的同學,其政治、地理、歷史等所謂的"文科"學科,基本上都屬于較高的水平。而數理化學科突出的同學對于習題題干的理解和把握也明顯要強于其他的同學,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勢在必行。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實際上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占用的課時多,所耗費的精力最大。然而從整個語文教學的效果來看,閱讀教學的情況是最讓學生發愁,老師擔憂的教學內容之一。關于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筆者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
1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難以提高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反復訓練以達到形成良好的穩固持續的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方法本身無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不自覺地將學生視為等待填食的鴨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飽滿,總是一次性的“塞填”進去盡可能多的知識,在課堂上總是盡可能地把課文分析講解得足夠細致、足夠透徹,唯恐有絲毫的遺漏。雖然有時也從教學方法上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那也是以教師為中心來組織的。首先教師已經設定了想要達到的目標,比如說歸納思想、段意、含義。學生們順著教師搓的這根線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動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老師形成一種依賴性,等到他們自己接觸到閱讀材料的時候,就機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課文。而在如今,開放性題目越來越多,越來越加強的大環境下,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必然面臨更大的考驗。對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簡單地歸之于學生閱讀能力太差,而盡量加大訓練的力度,必然使學生事倍功半,閱讀能力也難以提高。 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形居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偉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一貫的語文教育思想。他認為“語言文學的學習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只有養成了這種習慣,才算是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他還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培養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他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1963年他在一則書簡中提出“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又借鑒了外國先進文學教育成果之后提出來的,給我們深刻揭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內部規律,對我們當今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著充分的現實指導意義。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這一點從對那些語文成績優秀學生的考查中不難發現,他們都具有自主讀書的習慣,一般來說他們都有上課前預習課文,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抓住課文的重點,摘抄名言名句,記讀書筆記,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等等習慣,這些習慣還不足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學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課本,哪怕把課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滾瓜爛熟,那語文成績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級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績平平,甚至較差的同學,而他們的語文成績往往不錯。問其原因不外乎兩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課堂的內容,但是也不是拼著命去學習那些死知識;二是大量的課外閱讀。大量的課外閱讀,拓展了他們的眼界,積累了他們的語文知識,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而那些其他學科成績很好,語文卻不行的同學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課堂上的所謂“精練”,卻忽略了適當的課外閱讀,讀死書,不善讀書。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平時也很重視閱讀教學常規的建立,如規定每個學期開學前學生通讀新的語文課本,完成固定的作業。魏老師對他的每一屆學生都制定了語文教學常規,并始終如一地堅持執行,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所以堅持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并終身受益。
2教師沒有形成正確的教學思路,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呂淑湘先生曾經說過:“閱讀課也好,作文課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師按這套程式去教,學生按這套程式去學,都不必動腦筋。 現在語文閱讀課教學流行的正是這樣一種模式,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標出自然節,以備講評,圈出生字詞,要求學生劃出要點和疑點,然后思考文章寫的是什么內容,表現了怎樣的主題。初看上去,這種教學方式好象從易到難,逐步深入,由點到面,很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細究起來,其實不然。這種教學方式違背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這樣一個原則。如果按照這種方式教學,教師照搬教參書上的內容就可以很輕松地完成一節課。但同時,他也破壞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說選入中學課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聲茂的佳作,而這種教學方式只能將這篇課文所構筑的一個完整的美感破碎了。“破鏡重圓”后的鏡子還是那么美的鏡子嗎? 閱讀文章首先我們應該是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的氣勢、文采、內涵、外延。作為一名教了幾十年語文的教育工作者的筆者來說,拿到一篇文章來讀,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討其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我們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寫作是講究氣勢的,整體把握課文才能追隨著作者的氣勢,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如果支離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 其次要精讀、細讀。閱讀教學中,一開始把握整體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圖。接下來的任務是學習語文的基礎知識,分析其局部的意義,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基礎知識能力。細讀的過程也是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勤于動筆、劃要點、編提綱、摘佳句、作批注、寫心得等。在讀書的同時動筆,可以使閱讀細、深、透、活一些,要使學生養成閱讀時動筆的習慣,不但有利于語文教學,而且有利于整個中學基礎教育閱讀時動筆,將手腦活動與思、看、記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開發大腦的潛能。 另外,朗讀在閱讀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精讀、細讀這一過程中,朗讀的作用應該加強,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朗讀是思想和情感在發聲,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聲地看,有時很難全會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和層次,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掌握表現這些思想和情感的文字。通過朗讀,將文章中蘊涵的思想傾向、內涵深刻體會,將語言的詞句和篇章整體、要旨和表述、意味和感情色彩通過朗讀加以溝通,融為一體。 最后在由課文的整體性把握到局部分析、理解的深入探究,在這一過程中,也必須樹立整體觀念,不能單獨的把字、詞與句子、段落甚至課文割裂開來考慮。因為這些字、詞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背景下才具有特定的含義。至于劃分段落和層次,也是為了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涵和意義。從段落層次的框架結構上來把握文章內部的聯系,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意圖。教師在這一回歸整體過程中就要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段落層次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文章認識理解的高度更上一層。
3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創新設問近幾年,提問設計法非常盛行。“提問設計”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有許多問題暴露了出來。往往是一堂課提出的問題滿天飛,課堂氣氛十分熱鬧,但是對課文的主旨、內涵卻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問題過多,導致學生很難從文章中篩選重要和有用的信息。針對這一問題,本人從實際的教學經驗中參照了近些年的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要重視和注意的內容: 3.1虛擬提問,引導學生的求知欲。一節課的成敗在于學生能否積極思維去探討。虛擬提問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的開始。只有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出來,才能更有效的使語文課上得有內容、有意義。我在教學《最后一課》時,就設計這樣的問題:韓麥爾先生也是一位教師,讀過課文后你們敬佩他嗎?小弗郎士和我們許多同學一樣,你們喜歡嗎?這樣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弄懂文中兩位主要人物是怎樣的人的求知欲。 3.2注重提問的啟發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注意提問的啟發性,這也是啟發性教學的要求,設計好具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需要教師細致地研讀課文,篩選借鑒參考資料中的信息,刪繁就簡。具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能夠激起學生的主體功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語言表達等各個方面的創新能力。有一位老師在上《阿Q正傳》時,借鑒了于漪老師上《孔乙已》一課的提問方式。凡是讀過魯訊小說的人,沒有人不知道阿Q的,魯迅在他所寫的人物中最喜歡阿Q,他為什么喜歡呢?他是怎樣以成功之筆來塑造這一形象的呢?當我們讀悲劇時,眼淚總會情不自禁地奪目而出,可是我們讀《阿Q正傳》,眼淚卻流不出來,這又是為什么呢?這一連串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自然就很具有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作用。 3.3突出重點和中心,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熱鬧的課堂教學不一定是具有啟發式的教學,效果也未必好。當今科技迅猛發展,課件、多媒體輪番用在了許多語文教師的課堂上,然而其效果怎么樣有待考察。 其實啟發式的教學并非是方法,這種形式更多地是一種教學的指導思想,所以設計具有啟發式的教學應注意。 ①研讀課本,駕馭教材,找出文章的主旨和重點,要會刪繁就簡,設計提問。 ②設計提問注重啟發性,要使其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避免程式化、形式化的提問。 ③設計問題要具有外延性,使各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并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使學生思維擴展,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授之以漁”。 3.4形成師生互問氛圍,平等提問。傳統地教學模式是教師主導,根據課文的內容設計提問,完成教學任務,然而如果教師按照這種模式長久不變,學生們也很容易養成依賴性的思維定式。如果在傳統地教學模式之外,鼓勵創新,反過來讓學生作為完成一篇課文教學任務的主導,讓他們自己研究課文,提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求知的思維習慣。 當然讓學生提問也要把握好“度”。教師要把握住課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預學生的思維,但是也應該根據主旨要求適當作一些導引,使學生的提問既能突出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也有利于課文主旨的把握。更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人為限制阻礙學生思維的創新。 以上是本文對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的探討,只要廣大語文教師進一步遵循語文的學與教的基本規律,在語文教學中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閱讀教學就能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呈現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