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銀行未必是個“好買賣”
陳斌
市場對所有有志參與商業銀行設立的機構都給予熱情的回應。但從理性上分析,新設商業銀行或許并不是一項“好買賣”,投入大,風險高,回報不確定。至少在銀行設立后的三五年內,它有幾個“生死關”要過。
8 月9 日,我國銀行監管部門公告,就《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 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該公告引起了市場強烈的關注,一些機構紛紛表示有意向監管部門提出設立商業銀行的申請。
市場反應相當積極,畢竟自從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首次頒布實施以來,除了外資商業銀行,目前沒有一家中資商業銀行獲得設立許可( 不包括改制重組)。
雖然公告的“征求意見稿”內容實際上是針對涉及商業銀行的所有行政許可事項( 包括主體資格和業務開辦等),但其中涉及“新設商業銀行”的條件、程序,規定得仍很“粗線條”。如果沒有實施細則,甚至不具備可操作性,但該《辦法》終究在《商業銀行法》的基
礎上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對中國多層次金融市場的建設,改善金融公平狀況,仍是十分積極的。
事實上,市場對所有有志參與商業銀行設立的機構都給予熱情的回應。但從理性上分析,新設商業銀行或許并不是一項“好買賣”,投入大,風險高,回報不確定。至少在銀行設立后的三五年內,它有幾個“生死關”要過。
第一關是治理關。所有上市公司應該具備的治理標準,商業銀行都必須具備;除此之外,圍繞“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外部治理要求,要優先于“保護股東利益”的內部治理要求。內幕交易、利益輸送是被嚴厲禁止的。在特定條件下,“有限責任”的面紗會被刺穿,股東、
經理人可能要面臨更大的法律責任。比如,個人被市場禁入。試問,目前有哪家非金融類公司自信,或市場相信,它已經實質上具備了高標準的公司治理?
第二關是資本關。商業銀行由于其特殊的高杠桿營運屬性和信用擴張能力,其資本安全受到最嚴厲的監管。在銀行營運中,不管是對沖風險和虧損,還是擴大業務規模,都會產生持續、剛性的資本需求。商業銀行要么有特色,要么有增長,否則就會被淘汰,其中資本都
是生命線。試問,民營企業持續的資本動員能力有多大?耐心有多強?
第三關是成長和盈利關。根據2013年央行最新一期“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統計數據,大型銀行的資金來源規模為64.95 萬億( 即工、農、中、建、交、國開行、郵儲等七家),中小型銀行的資金來源規模為33.23 萬億。中國銀行業金融資源集中度如此之高,反證了中小型銀行增長的迫切和艱難。在“銀行網點多過米鋪”的時代,新設民營商業銀
行應該在哪些領域尋找屬于自己的成長空間?
任何投資都有市場培育期,民營商業銀行當然也不例外。市場擴張、風險消耗、治理和組織成本以及考核激勵,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費用,因此,在設立之初的幾年,銀行經營虧損的風險是很大的。但更大的挑戰恐怕還在于:利率市場化因素給新設商業銀行的盈利前景帶來了最大的不確定性。沒有了利率的管制,小銀行的融資成本會變得毫無優勢。
粗粗算來三、五關,關關都是難過又必須過的“生死關”。
投資設立一家商業銀行很難,投資設立一家民營商業銀行更是一場前途未卜的長征。金融市場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商業銀行,但付諸于行動之前,需要細思量,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