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學說淺談
佚名
【摘要】: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和核心。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已進入后工業社會及知識經濟時代。在這一時期,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勞動創造價值產生提惑。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所處的時代,也應該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與時俱進”。時代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在發展,但勞動仍然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商品價值知識經濟時代
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創造價值,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陷是沒有回答什么樣的勞動創造了價值。馬克思從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商品人手,提出了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并進一步論證了商品的兩種屬性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的。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它回答了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解釋清楚的問題—即什么樣的勞動創造了價值,從而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今天,有人對勞動價值論存在疑問。他們認為,如果說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正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那么:非勞動生產要素是否創造價值;科學技術、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是否創造價值;銀行、保險、咨詢、會計師事務所等部門是否創造價值;政府、人大、軍隊、警察等國家行政機關、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機器是否創造價值。 提出這些疑問的理由是:如果說這些要素和部門也創造了價值,那么它與馬思勞動價值論相矛盾,如果說這些要素和部門不創造價值,那么如何理解非勞動生產要素與這些部門的人員的報酬?是否存在剝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非勞動生產要素和這些部門及人員的報酬越來越高。 一、知識經濟條件下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前提 勞動價值論,就是勞動創造價值,因此,如何在現實意義上理解“勞動”、“產品”,就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的核心問題。 1.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就必須深人考察馬克思創造勞動價值論學說的歷史背景 勞動價值論學說的形成,是在19世紀下半葉。那時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只有一百多年的時間,科學技術發展遠未達到現在的水平,社會分工遠未達到現在這樣細化,因此,社會物質財富只能借助簡單的勞動資料(盡管當時有機器大工業)和勞動對象,主要依靠人們體力的消耗在物質生產領域來創造,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的開篇分析勞動價值論時,僅限于物質生產部門,并且以產業工人的生產勞動為分析對象。這樣就造成了今天一部分人對勞動價值論學說狹隘理解并存在疑義。 2.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就必須完整考察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學說的動態發展 其實,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又將擴大到流通過程,指出處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對商品的運輸、包裝、分類、整理等活動,作為生產在流通過程中的繼續勞動也創造價值;在第四卷,進一步延伸到服務部門,指出“任何時候,在消費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費品以外,還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由此可見,馬克思關于創造價值的勞動的概念是沿著由抽象到具體的道路不斷發展的。 3.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就必須解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 馬克思說:“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述和發揮,恩格斯也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件事也許有某種意義: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么程度。這說明,經典作家對待自己的理論態度是:他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科學方法和行動指南;運用和發展理論,要把一般原理和具體實際相結合;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論由實踐來修正。列寧一再強調:“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于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復雜的問題”。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社會主義。”川毛澤東根據舊中國農業人口占有絕大部分比重的實際情況,開辟了獨特的“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人民解放之路;鄧小平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領導全國人民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進人新世紀之際,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以上說明,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上看,馬克思主義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并根據變化了的客觀實際,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如果不顧客觀實際的變化,機械地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只能陷人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的泥沼,這與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是背道而馳的。 4.要正確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學說,就必須正確把握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 人類社會所處的時代,按照人類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可以分為農業社會時代、工業社會時代、后工業社會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特點。農業和工業社會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生產勞動主要是依靠體力的支出。后工業社會時代出現在工業化社會后期,生產力水平較工業社會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社會生產的發展,既靠資金投人,又靠生產工人體力的支出,同時更靠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更為迅猛,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含納米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態環境技術、海洋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正在蓬勃興起。社會生產的發展,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快慢的決定性因素。人們在社會勞動中的投人,不僅是體力,更重要的、更大量的是智力的投人。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20世紀初期約為2%,而如今已達到80%左右。這與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論學說所處的工業杜會時代,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
5.要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還必須正確把握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 我們知道,社會分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剩余產品的不斷豐富而不斷細化的。在農業社會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種植業、手工業的生產,社會分工較為簡單;在工業社會時代,出現了采掘、制造、電力、建筑、流通、金融、房地產、教育、科學研究、化、衛生、體育等部門;后工業社會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又出現了種類繁多的信息技術部門、各種中介部門等。可見,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將有越來越多的部門從原有部門獨立出來,人類社會的分工將越來越精細www.lwlm.COm編輯整理。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 1.正確理解勞動的概念 勞動是指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通過消耗自己的體力和腦力,來改造客觀自然物質,使其成為適合人類需要的物質的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傳統觀念意義上的勞動。而在今天,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產值已達到其總產值的60%以上,我們國家也已達到30%以上,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只界定生產物質產品的過程是勞動,而把非生產物質產品的一切過程排除在勞動之外,顯然不符合時代要求。因此,勞動,既應包含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亦應包含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只要是能夠創造“產品”(外延擴大了的產品)的活動,只要這個活動消耗了人的體力或腦力,都應歸納為勞動,勞動概念的內涵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擴大。 2.正確理解產品的概念 產品是物質生產過程的結果,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這也是傳統觀念意義上的產品。而在今天,在人們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生活更加富有的條件下,人們在追求更高層次物質產品的同時,更加追求供人們享受娛樂、更加追求人們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更加追求提高人們自身價值的各種非物質產品。因此,產品,既應包含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的產品,亦應包含滿足人們安全需要、實現自我價值需要的多種產品;既可以是物質形態的產品,也可以是非物質形態的勞務產品、精神產品等。只要是勞動過程消耗了人的體力或腦力,只要是勞動過程的結果滿足了人們的多種需要(意味著具有使用價值),則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均應歸納為產品。產品概念的內涵也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擴大。 3.正確理解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一命題,完全正確。只不過原來意義上的勞動和產品這兩個概念,應賦予以上所述的新含義。綜上所述,時至今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仍然是正確的,勞動仍然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關于非勞動生產要素,即資本、土地、信息、科學技術,由于它們本身是商品,有使用價值,而且由于稀缺性和高級智力性,它們具有更大的價值。但是,又因為它們不能進行類似于人類的勞動,故不創造價值,只能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銀行、保險、咨詢、會計師事務所等部門所從事的活動,屬于勞動,而且這種勞動,更多地是耗費了人們的腦力;這些部門的勞動結果,也產生各種非物質的、滿足人們更高層次需要的產品,而且這些產品,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所需要,因此,這些部門和機構的勞動也創造價值;此外,從社會分工看,這些部門出現得比較晚,屬于技術含量較高的部門,人們從事這些部門的勞動,屬于更高級別的復雜勞動,因此這些部門和在這些部門從事勞動的人們,已經并將繼續創造更大的價值。關于政府、人大、軍隊、警察等國家行政機關、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機器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我們應該看到,按照產品的廣義定義,不可否認,以上部門也提供產品,具體的是管理、服務、安全、秩序產品,它能夠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穩定,使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因而,以上部門人員所從事的活動也是勞動,但他們的勞動不創造價值。因為,政府、人大、軍隊、警察等國家行政機關、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機器提供給人們的產品,并不需要進行等價交換。而且從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看,以上部門所需要的經費均來自財政撥款—國民收人的再分配,而非來自商品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