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應當重視基本問題
佚名
【摘要】: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種種誤解和模糊認識。堅定勞動價值一元論,堅持價值源泉唯一論等六個基本問題,對于準確把握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意義重大。
【關鍵詞】:勞動勞動價值基本問題 ******同志在慶祝建黨80周年講話中強調,應結合新的實踐,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全面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實質和精髓,對于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指導方針,認真履行工會各項社會職能,更好地實現全總“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目標,做好新時期工會維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們在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一、堅定勞動價值基石論 馬克思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是剩余價值理論的最根本理論依據,而剩余價值理論又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正是有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來,正是基于剩余價值理論依據的關于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分析,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規律才第一次獲得了科學的解釋。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了勞動價值基石論,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和核心,否定勞動價值基石論,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 堅持勞動價值基礎石不動搖,就必須不斷地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首先我們必須牢牢地把握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和實質,科學地界定和掌握內涵,全面領會基本觀點。比如,要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價值概念區分開來;把價值的生產與使用價值的生產區分開來;把價值量的決定與使用價值量的決定區分開來;把價值生產與價值分配區分開來;把價值生產與價值構成區分開來,等等。我們要消除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種種曲解。比如,以為勞動價值論僅適用于小生產時代的實物交換和一國內部的交換;以為創造價值的勞動僅僅是體力勞動,不包括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以為勞動價值論不承認那勞動生產要素對創造財富或使用價值的巨大作用,等等。 堅持勞動價值基石論不動搖,我們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批判和抵制各種錯誤的理論和思潮。比如說,社會上有的人散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已經過時,不再適應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批判的理論,不是建設的理論;再比如說,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革命的理論,奪取政權的理論,不是改革開放的理論,不是建設和發展的理論;勞動價值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無法全面正確解釋,等等。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我們之所以說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以及分析方法沒有過時,是因為它不僅是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各種矛盾的科學方法,也是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和科學指南。勞動創造價值論和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經濟,不管在什么社會制度下,勞動價值論和價值規律都在起作用。因此,勞動價值論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沒有關系,不存在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之分;同時,也沒有“革命的勞動價值論”與“建設的勞動價值論”之分。革命和建設,是社會發展的環境,社會環境不同,作為一種理論的勞動價值論的作用和意義也會有所區別。但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有人說,馬克思分析商品和價值運用的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是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馬克思關于商品和價值的理論,是隨著他的經濟理論的展開而不斷拓寬和深化的。但它的基石,也就是勞動價值理論始終是不能動搖和否定的。 二、堅持價值源泉一元論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認為,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其它任何物化勞動,如機器、土地和資本等,只有轉移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這就是勞動價值源泉的一元論。我們知道,生產資料不能創造價值。生產的各種物質資料、要素都參與了勞動過程,但是“參與”價值創造過程和“創造”價值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包括創造新的價值,而生產資料只是按照消耗或磨損的程度將其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這一點同生產資料的具體形態和科技含量沒有任何關系。 資本不創造價值。資本是生產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資本本身不能創造價值,如果沒有活勞動,沒有生產過程,資本連什么東西也創造不出來。土地不創造價值。土地本身沒有價值,但在存在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土地的有償使用就會形成土地價格或地租。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一樣,參與價值形成的過程,但它本身也是不能創造價值的。 科學技術同樣也是不創造價值。知識、科技是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因素,但不是決定價值的因素。在商品生產中,新知識進人勞動過程,但不進人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因此,不是新知識、新科技、新技術本身在創造價值,而是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科技、新技術的勞動者在創造價值。 我們知道,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因素是多元的,而決定價值的因素是一元的。價值只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生產資料、資本、土地和科學技術,這些生產要素參與價值的創造過程,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創造價值。因此,否定人類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否定勞動價值論,就必然否定了剩余價值理論。否定剩余價值理論,就必然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三、明確價值分配決定論 黨的十五大提出,十六大再次重申,我國現階段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肯定了按生產要素分配在我國現階段的合理性。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依據是勞動價值論,現在提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就必然要肯定要素價值論,即各種要素在創造了價值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缺一不可。按要素分配的價值基礎就是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做了貢獻。有的同志認為,只有承認物化勞動創造剩余價值,才能使按資本、按技術要素分配有根有據,這是不正確的。 我們認為,目前提出生產要素可以參與收益分配,既不是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也不是對勞動價值論的簡單引申。因為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不是以勞動價值論為依據的,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也不是以要素價值論為依據的。價值的創造和價值的分配并不都是一致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的選擇與確定,不是由價值理論決定的。分配制度最終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所有制決定分配關系的原理,是從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中總結出來的共同規律,不會隨社會制度的變化而失效。歷史上古希臘的奴隸制到資本主義制度先后經歷了幾千年,技術、生產力以及社會、經濟、政治關系都發生過極大地變化,但分配關系總是由所有制決定的基本規律,在這些不同的社會里仍然是真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依據的。不能借口時代的變遷,否定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對分配的基本決定作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實質說到底是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即勞動力所有憑借勞動力所有權參與分配,獲得工資;資本所有者憑借資本所有權參與分配,獲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參與分配,獲得地租,等等。而不是因為各種要素都參與創造價值,那種把由分配形成的收人顛倒為價值的真正源泉。把收人的形成等同于價值的決定的觀點混淆了創造使用價值的要素與創造價值要素的重要區別。
四、堅持理論創新論 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堅持勞動價值論,并不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每一個觀點、每一句話、每個舉例都不能變動。而主要是堅持核心精髓不動搖,運用理論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窮盡真理,所以在堅持的同時,我們要更好地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雖然肯定了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價值生產中的作用,但限于100多年前的實際情況和當時特定的研究任務,其視野還沒有也不可能達到當今新的發展階段的凸顯高度。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應當加強對勞動內涵和外延的探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應當充分重視現代科技勞動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隨著科技、管理、信息、知識等新生產要素的作用日趨顯著,應當深人研究各種生產要素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應當結合當前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實踐,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這個“新的實踐”的內涵包括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我們實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與馬克思當時的設想是不同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論是研究經濟關系的基礎理論;二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資本仍然具有歷史存在權,勞動者還需要通過“雇傭”的形式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因此仍需要用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論來分析問題。
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教條。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就是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并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決定性力量。同時,現代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使得企業經營管理職能更加重要。從事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的勞動不但是重要的勞動形式,而且是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給予科技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與其貢獻相應的報酬,正是承認復雜勞動在創造財富和價值中的作用,也體現了價值規律的內在要求。一些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或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先富起來,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光榮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標準,而應該主要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樣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這些就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正確運用和創新發展。
五、承認剝削現象客觀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否存在剝削?如何看待剝削?目前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現階段不存在剝削,這種認識的理論依據是包括資本在內的非勞動生產要素也參與價值創造。因此,民營企業家和私營企業主應被看作是價值的創造者,在資本收人中就有資產創造價值的回報,不屬于剝削。還有的人認為,只要是等價交換就不存在剝削,因為雇傭關系雙方都以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只要勞動力的工資相當于勞動力價值,就不能說受到剝削;私營企業主以資本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取得平均利潤,就不能說是剝削。 另外還有的人認為,只要是合法收人就沒有剝削,只有非法所得才是剝削。剝削通常表現為三類現象:一是經濟掠奪,憑借暴力或權力進行的搶奪。二是貪污盜竊,收受賄賂,偷漏騙稅,走私販私等等。三是不等價交換,即不平等交換。在市場交換中,一方通過“暴利”或“欺詐”無償占有另一方的部分利益。有的人認為,資本對生產有貢獻,應該論功行賞,按資分配,分取一部分社會勞動成果,但超過合理數量的就是剝削。 我們認為,所謂剝削,就是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馬克思恩格斯講的資本主義剝削,不是指資本家壓低工資,在勞動力價值以下購買勞動力商品,而是指通過等價交換,按價值購買勞動力,勞動力在使用中創造的價值大于勞動力的價值,形成剩余價值,以資本價值增殖的形式出現,為資本家無償占有,將工資壓低的勞動力價值以下或以其他手段壓榨雇傭工人,是超過正常范圍的剝削。 聯系我國目前社會經濟實際情況來分析,實事求是地講,不應抽象地評判私有制與公有制,剝削和非剝削的是非好壞。剝削制度,剝削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一種歷史現象。一種剝削方式被另一種剝削方式所取代,剝削制度和剝削現象的最終消滅,沒有剝削關系的新社會制度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的結果,不能以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義觀中去尋找其原因,而是應從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去探求其根源。剝削現象存在的基礎是私有制經濟,包括私有制經濟在內的多種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私營企業主的勞動具有生產勞動和剝削勞動的二重性,但不能把私營企業主的活動單純歸結為剝削行為,把他們的收人全部歸結為剝削收人;也不能簡單地結論私營企業主沒有剝削行為,他們的收人都是非剝削收人。客觀地來講,提出現階段剝削現象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同樣,也不能因戈剝削現象在一定歷史時期存在是合理的,就從性質上肯定剝削的合法性。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它在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面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完全必要的。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理論和宣法輿論不宜張揚私營企業的剩余價值剝削問題,只要是合法經營,就應該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是不公開強調和宣傳“剝削現象”,不等于可以宣傳私營企業不存在剝削剩余價值的問題。對于剝削現象,要歷史地、全面地、客觀地、辯證地把握,這才是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 六、堅持勞動內涵拓展論 馬克思在當時認為,只有生產性勞動才是價值的源泉,非生產性勞動不能創造價值。馬克思當時界定的生產性勞動的范圍比較狹窄,僅將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以及為物質生產部門服務的運輸業、郵政、電訊業、商品倉儲業和維修業等服務業部門的勞動視為生產性勞動。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生產性勞動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生產性勞動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即以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腦力勞動為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來沒有說過只有體力勞動創造價值,而是認為勞動是腦力、體力等的耗費。在現代企業中,從事商品生產的勞動者由三部分人組成的,他們包括企業的工人、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他們的勞動方式不同,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主要以腦力勞動為主,而工人是以體力勞動為主,這三部分人的勞動都是生產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商品生產中,并非只有體力勞動才是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腦力勞動同樣也是勞動,也能創造價值。 要高度重視管理勞動,這是勞動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它們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適用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作為勞動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生產力,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經營管理過程是經營者的勞動過程,與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它表現為復雜的勞動。因此,經營管理活動在創造價值方面具有勞動的本質規定性。同時,經營管理還具有不同于普通勞動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性。使我們在按生產要素分配時,要充分肯定經營管理參與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我們要高度重視知識、科技在勞動過程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的不斷創新與推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普通活勞動所無法替代的。現在社會財富在迅猛增長,而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都在大大縮短,同樣多的活勞動能創造比過去多幾倍甚至幾百倍的產品,其中主要原因是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就說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勞動比簡單的勞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廣泛推廣運用,使得勞動內涵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廣的領域得到了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