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互動關系研究
陳保榮
論文摘要:文章從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入手,分析了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積極作用,梳理了我國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高職教育應對勞動力市場的對策:厘清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高職教育三方關系;建立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正向互動關系;建立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匹配機制。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發展 勞動力市場 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 互動關系 經濟發展 勞動者 專業設置 技能型人才 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歷經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11年底,全國共有高職(專科)院校1280所,占普通高等學校數2409所的一半還多,職業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約700萬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的三分之一。30多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了成千上萬名畢業生,為國家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他們遍布在我國各行各業的企事業單位,不僅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也得到社會認同,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 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市場是高職教育發展最直接的動力。我國的高職教育由于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最初的辦學定位是“自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錄用、短期學制”,這種定位與當時的市場經濟發育程度比較接近,一開始就得到市場的認同和歡迎。隨著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教育不僅得到市場經濟的認同,而且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2004年6月17-19日,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七部門聯合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委員陳至立出席會議并講話,陳至立在講話中強調: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加快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逐步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部部長周濟也在會上發表了“以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實現職業教育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旨講話。會議要求,職業教育在辦學指導思想上應當完成三個轉變:一是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二是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三是從以專業學科為本位向以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可見我國的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勞動力市場與高職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及作用
(一)高職教育針對企業生產管理一線進行人才培養促進勞動力市場發展 1.高職教育培養出多種類的勞動力,滿足市場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人類在原始社會就開始了勞動分工,原始社會“采集經濟”時期,每天天亮后,勞動群體在首領的安排下,年輕力壯的若干男人們去狩獵或漁撈;婦女、青少年、中年等,去采摘植物食物;老弱者留在住處看護幼兒、火堆,或在附近撿取燒柴、搓繩子、砸擊制做石器、用獸皮連接成“袋子”或“兜子”;派有經驗的人員四處覓尋哪里存在食物資源。這是原始社會的勞動者從事工作內容不同所引起的分工。由于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在原有基礎上又有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區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其分工越來越細,逐步變為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超越一個經濟單位的社會范圍的生產分工,包括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部門的一般分工以及把這些大的部門再分為重工業、輕工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或行業的特殊分工。這種分工勞動的崗位,職業特性越來越強,于是出現了對勞動力的不同需要,出現了交換勞動力的現象,隨著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勞動力交換,逐步形成勞動力市場,為各種生產活動提供勞動力。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這一目標定位使高職院校培養的多種類勞動力在滿足市場對勞動力規格不同需求方面,有著不可小看的作用。 2.高職教育培養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勞動生產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還引出了一些新的產業、新的職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20世紀出現的IT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成為新興產業,掌握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人才有了新的職業,IT既成為新的產業也成為新的職業,它需要勞動者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了這種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在工作時會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與技能,掌握了生產一線最先進設備的操作方法,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企業得到了較高水平的勞動力,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同時,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規模性、持續性特點決定了它能源源不斷地為勞動力市場提供各種人才,這種人才掌握了一定的生產技能,適應新技術要求、滿足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求,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起到保障作用。 3.高職教育培養“零距離”上崗勞動力,實現勞動力市場與高職院校的互利雙贏。在市場機制下,生產企業要從勞動力市場招聘到足夠多的熟練技術人員,而市場不可能自己培養這種勞動力,只能依靠學校和培訓機構,所以勞動力市場承載著生產企業、勞動者、勞動力培養單位幾方溝通需求和平衡供需的職能,當供需關系平衡時勞動力市場平穩,當供需關系出現不平衡時就出現市場動蕩。由于勞動者的技能是否符合企業崗位的需要、企業能否接納市場提供的勞動力,都是變化不定的,這種不確定或者說供求失衡就會通過勞動力市場反映出來,表現為有時是勞動力不足,有時是勞動力過剩。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勞動者的重大任務,為生產一線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確定了高職院校要通過3到4年的學校教育和實訓指導,使學生成為生產管理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畢業時“零距離”上崗,高職院校這種大批量、多工種和持續不斷的人才培養,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同時高職院校也通過勞動力市場優化專業設置、開拓畢業生就業渠道,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這是高職院校、勞動者個人和勞動力市場的互利多贏。 (二)勞動力市場在調節勞動力供求關系平衡過程中對高職教育的導向作用 1.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促使高職教育規模一定程度地擴大。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企業也會隨之進行擴大生產和技術改造,而擴大生產和進行技術改造就要增加生產人員或者選用較高水平的專門人才,這些人員企業可以自己培養或者到勞動力市場招聘,由于企業自己培養人才周期長、成本高且不能立即滿足需要,因此,企業更愿意到勞動力市場招聘人才。但是勞動力市場所供給的人才規模、層次和數量并不一定與企業需要一致,有時企業的人才需求數量較大而勞動力市場供應不足,企業招聘不到合適人才,于是勞動力市場就會發出某些人才短缺的信號。這種人才短缺信號外傳,就給專門進行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一定的導向作用,當高職院校得到這一信號時,辦學者針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會調整專業結構或擴大招生規模,盡力使人才培養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這種需求。這說明勞動力市場對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和辦學方向有直接的導向作用。 2.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變化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今,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也不斷調整,勞動力市場也隨之呈現出變化的態勢并反映到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服務專業化、技術一體化、知識高端化的趨勢,尤其是新興產業或高端制造業企業會對勞動力有特殊的要求,這時原有那些沒有接受過專門學習和培訓的員工、沒有掌握專門技術的普通勞動者就可能不勝任這種生產要求,由此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生產管理一線技術人才時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或者和企業進行訂單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辦爭使畢業生掌握新技術、新工藝,達到服務專業化、技術一體化、知識高端化的要求。這既是生產技術的要求也是企業競爭的要求,高職院校必須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達到市場需要。 3.勞動力市場使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的功能逐步增強。高職教育是與經濟聯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教育形式,服務經濟發展、服務企業生產是其最基本的定位。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發展主要是通過為生產企業提供合格勞動者實現,高職院校對人才進行培養后直接送入勞動力市場,或者與企業合作進行訂單培養、校企合作培養等,不管方式如何都是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的形式,只不過這種形式通過勞動力市場逐步增強。高職院校通過勞動力市場調節,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高職院校有教學場地、有雄厚師資、有專業技術、有豐富經驗的優勢,使人才培養更適應企業的需求。同時,在勞動力市場的調節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企業人才需求、生產一線結合得更為緊密,提供的勞動者更符合企業的人才需求,更能發揮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 4.勞動力市場促進了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管理一線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與經濟生產有緊密的關系,同時也要求高職教育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與生產相結合。而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就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管理一線進行實踐與鍛煉,這種實踐與鍛煉要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實現,學校不可能為每一個專業和每一種崗位提供校內真實生產環境,即使校內有一些能讓學生進行實踐的校內實踐場所也不具備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那種更為真實的競爭氛圍,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與企業加強聯系,拓寬渠道、強化合作,讓學生在畢業實習環節到企業鍛煉,使學生畢業后一到企業就能立即上崗,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現狀
(一)高職教育迅速發展但存在的許多問題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 一是社會對高職教育認可度較低,學生、家長和一些企業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不認可、不選擇。雖然我國高職教育已經進入國民教育序列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許多學生和家長眼中高職教育還是末流教育、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有時寧可選擇一個三流的本科院校也不愿選擇一流的高職院校;寧愿當一個并不重要、發展空間受限的管理者,也不愿意當一名得到社會尊重、發展潛力巨大的高端技能工人;二是高等院校總數的增加和本科院校的大規模擴招,使職業院校的生源大幅下降,致使一些職業院校根本完不成招生計劃。從2008年到2012年全國參加高考的生源逐年減少,同期高等院校數量和本科院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在一增一減的夾縫中,職業院校發展空間受限,下表數據就是高職教育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映。 三是一些高職院校辦學觀念還沒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框,機制不靈活、特色不突出。其教學理念、教學改革滯后,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相對陳舊,致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學生畢業時沒有競爭優勢,出現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四是校企合作不緊密流于形式、技能型和“雙師型”教師缺乏。一些職業院校由于和企業的合作流于形式未能深度融合,校內沒有大的實習實訓場所,學生不能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得不到真實生產環境的鍛煉。有些學校教師從本科學校畢業即到高職院校教學,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對企業生產管理一線的技術技能要求一點不知,難以完全勝任高等職業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 (二)中國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但不夠成熟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勞動力的增加與減少都是由各級勞動局根據計劃進行調整。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對市場的研究和培育得到國家的重視。1986年國務院決定改革企業用工制度,在全國企業中實施勞動合同制,這才有了勞動力市場的萌芽。但此時,勞動力市場還“猶抱琵琶半遮面”,直到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勞動力市場才真正發育,勞動力配置方式也逐漸由傳統的計劃配置向市場配置轉變。經過近20年的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發展,市場對人才配置趨于成熟,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用人是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會)招聘,雙方簽訂勞動合同、明確責權利。但是也應看到勞動力市場還存在許多問題,諸如市場機制的制度建設不完善,市場的信息系統建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勞動力市場呈現出季節性特征而沒有建立長效機制,企業的招聘許多時候是通過政府舉辦的招聘會進行,有些人才市場僅對勞動者檔案進行了保管而沒有上升到較高層次的分層管理和引導,勞動力市場還未徹底發育完善,遠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三)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不能恰當匹配 高職教育雖然是針對生產管理一線進行人才培養,為企業提供合格勞動者,但他與勞動力市場是兩個系統,在各自的系統內是一致的,但相互之間并不一致,各有側重。高職教育側重對學生進行培養使之成為技能型人才,對受教育者負責;而勞動力市場則根據生產企業人才需求進行人才調節配置,對用人企業負責,兩者主體不一致,而且在管理上也各有自己的隸屬部門,相互交叉較少。再者,高職院校在調整專業、確定發展方向時,經常會對企業人才需求進行調研,但較少對勞動力市場進行調研,所以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沒能實現與勞動力市場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協調一致,無法滿足勞動力市場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加之高職教育在擴招后基礎條件不足致使人才培養質量不是很高,導致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不能恰當匹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滯后于勞動力市場。
三、高職教育應對勞動力市場的對策
(一)厘清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高職教育三方關系 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程度決定了勞動力市場的規模和結構,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和規模又決定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在這三者關系中,經濟發展始終起到了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經濟發展好勞動力市場接收勞動者的能力就強,經濟發展不好勞動力市場接收勞動者的能力就弱;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關系,正是通過勞動力市場這種顯性媒介體反映出來的。高職教育要真正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就必須注重對勞動力市場的調查研究,在對勞動力市場調研中找到高職教育發展的路徑。也就是說高職教育系統通過“畢業生”與勞動力市場發生關系,勞動力市場通過“勞動力”與經濟生產系統發生關系,反向的信息流動也是這樣發生關系的,三方密切關聯互為因果。當經濟發展迅速時,各經濟要素活躍,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產業調整、增加生產、提供服務,都需要招進新的人員,于是向勞動力市場發出用人需求的結構、數量、規格,勞動力市場作為聯系企業和人才培養單位的中介,把這一需求信號反饋給人才培養的相關單位,相關人才培養單位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趨勢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模和人才培養方向,為勞動力市場培養合格勞動者;反之,高職院校經過3到5年的教育將學生培養為準勞動者時,也要通過勞動力市場這個中介實現,學校的培養方向是否符合用人單位需求、專業設置是否合理、人才培養數量是不是匹配,都與當時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是基礎,規定著人才需求的規模和數量,高職院校和勞動力市場在經濟發展的作用下發生關系、實現平衡,兩者互動并與經濟生產發生關系。 (二)建立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正向互動關系 在厘清了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高職教育三方關系后,高職教育無疑會選擇與勞動力市場的正向互動關系。這種正向互動關系是在市場機制下高職教育和勞動力市場之間有序、持續地循環流動。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到勞動力市場尋找職業,生產企業在用人時到勞動力市場招聘人才,勞動力市場則根據供求平衡的原則將人力資源在經濟生產和社會服務的各行各業中進行合理配置,將市場中所需勞動力的數量、等級、要求等通過供求信息傳遞給對應的系統,包括高職教育系統。而高職教育系統內的高職院校會根據勞動力市場發出的信息確定自己的教育規模、教育層次、專業設置等,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目標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協調一致,與企業的經濟生產需求一致,當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符合了勞動力市場這一需求時,兩者達到匹配、正向互動;反之就不能實現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因此,高職教育系統必須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調整內部各元素,使兩者產生正向互動關系,并在互動中保持長期、有序、平衡。 (三)建立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匹配機制 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配置功能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與勞動力市場匹配,必須有正向互動關系和形成機制,這是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良性互動的基礎。那么高職院校如何實現這種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機制。第一,高職教育首先要與勞動力市場建立起人才信息交流的平臺,及時掌握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的各種信息。準確的信息是高職院校定位和工作的基礎,學校應與區域內的人才市場建立合作關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共享人才需求的數據,并及時對這種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第二,要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根據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培養高素質的生產一線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從源頭上講是產業發展促成的,所以它與經濟生產結合得最緊密,經濟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一定會在勞動力市場上反映出來,因此,高職院校必須依據市場的信息進行人才培養,這樣才能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符合企業需求,畢業后“零距離”上崗。第三,要建立專業的動態退出機制,適合市場發展的專業保持或者擴大培養規模,不適合市場發展的專業要退出。在市場機制下一切要素以市場為原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也不能例外,學校應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專業,對教學實力強、未來就業形勢好的專業從招生、投資上大力支持,對教學實力強、就業形勢一般的專業適當進行限制或調整,對教學實力弱、未來發展不好的專業就要退出,不能既浪費教育資源又耽誤學生求知。第四,要建立市場評估制度,評估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市場人才需要趨勢,評估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不僅由教育系統自己評估說了算,更準確的評估是由市場說了算,學生是否受到企業重用、就業后的薪資待遇狀況如何、專業設置是否合理都是由市場決定的,學校要依據市場建立評估制度,并依據評估及時調整以應對市場的嚴苛要求。 總之,高職院校一定要研究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研究兩者如何相互促進與協調,在市場化的調節中進行人才培養。只有做到與勞動力市場協調一致,才能推動高職教育持續、穩定、長期、良性地發展,才能使高職教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