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
于暉
【摘 要】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對生命健康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衛生問題已被全世界共同關注,公共衛生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而非單純的醫學問題,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關系到億萬民眾的健康幸福,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公共衛生體系,對于加快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的健康素質、實現全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整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詞】 公共衛生;體系;職能;健康
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由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諸多問題已超越了國界,促使世界各國在公共衛生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公共衛生方面的雙贏和多贏。面對公共衛生的全球化發展,中國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適應人民健康需求的現代公共衛生醫療體系。2003 年衛生部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全面實行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確定了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完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城市基本醫療服務體系、衛生科普宣傳體系和財政經費保障體系。并頒布了10 部與公共衛生有關的法律,以及若干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進一步加大了財政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
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最佳模式應該是政府行為+科學技術+社會動員。現代公共衛生體系是包括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救治等體系在內的一個大范疇,解決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首先應將公共衛生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實現公共衛生體系的全面建設,保證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提高總體運作效率。另外,公共衛生職能履行必須有法律保障,應制定公共衛生體系的母法,明確公共衛生體系的構成及其職能,公共衛生的職權職責及其主體都應該是法定的,做到權責統一。根據發達國家實行的模式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適合亞太地區國家的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框架,中國現代衛生體系的建設包含十個方面的基本職能,其中涉及三大類的衛生服務工作,各項職能的履行又可具體分解為規劃、實施、技術支持、評價和質量改善、資源保障五個環節,需要不同的部門或機構來承擔。
1 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構成
1.1 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傳染病院。
1.2 預防和治療的服務機構(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社會團體等);保障公眾安全的部門(公安、消防等);保障生存環境的機構(環境勞動保護、質量監督等);促進精神健康的機構(文化、教育、體育等);交通運輸部門;提供經濟資源的商務機構;救助弱勢群體的民政慈善機構。
2 現代公共衛生體系涉及的三大類衛生服務
2.1 由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的,常規開展的疾病監測、疾病預防與控制、健康保護、應急處置等方面的衛生服務工作。
2.2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調整衛生服務的方向和措施。減少環境對人群健康的不良影響,促進人們維護和改善自身健康。
2.3 衛生服務的保證,有效保證衛生服務質量、公平性、安全性。
3 現代公共衛生體系應履行的十項基本職能
3.1 監測人群健康相關狀況
①連續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報告反饋、交流發布與人群健康相關的信息;②建立并定期更新人群健康檔案,編撰衛生年鑒;③人口、社會、經濟學等信息;④人群健康水平,如營養膳食水平、生長發育水平等;⑤疾病或健康問題,如傳染病、寄生蟲病、心理疾患、突發衛生事件等;⑥疾病與健康相關的因素,如生物、環境等因素;⑦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如免疫接種、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等;⑧公共衛生資源,如經費、人力、機構、設施等;⑨公共衛生相關的科研和培訓信息。
3.2 疾病或健康危害事件的預防和控制
3.2.1 對正在發生的疾病流行或危害人群健康突發事件,如傳染病流行、新發疾病的出現、慢性病流行等,開展調查預防并采取控制措施,開展病例發現、診斷、治療。
3.2.2 對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應急準備包括應急預案常規儲備。
3.2.3 對有明確病因的疾病實施健康保護措施,如免疫接種、飲水加氟、食鹽加碘、職業防護、婚前和孕產期保健等。
4 發展健康的公共政策和規劃
4.1 發展和適時更新健康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規、衛生標準等,指導公共衛生實踐、支持個體和社區的健康行動、實現健康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
4.2 發展和更新衛生規劃,制定健康目標和可測量指標,實現連續的健康改善。
4.3 多部門協調,保證公共政策的統一性
4.4 全面發展公共衛生領導力量。
5 執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衛生標準
5.1 全面深入執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衛生標準等。
5.2 依法開展衛生行政許可、資質認定、衛生監督。
5.3 規范和督察衛生監督執法行為。 5.4 通過教育和適當的機制,促進從業人員依從。
6 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
6.1 開發和制作適宜的健康傳播材料。
6.2 設計實施健康教育活動,發展個體改善健康所需的知識、技能、行為。
6.3 設計和實施公共場所的健康促進活動,宣傳支持個體的健康行動。
7 動員社會參與,多部門合作
7.1 通過社區組織和社區建設,提高社區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實現增權。
7.2 開展伙伴關系和建立健康聯盟,共享資源,促進人群健康。
7.3 組織合作伙伴承擔部分公共衛生基本職能,并進行監督和管理。
8 公共保證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1 保證個體和人群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2 幫助弱勢人群獲取所需的衛生服務。
8.3 通過多部門合作,實現衛生服務的公平性。
9 保證衛生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
9.1 制定適當的公共衛生服務標準,確定有效可靠的測量工具。
9.2 監督衛生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
9.3 持續地改善衛生服務質量,提高衛生服務的安全性
10 公共衛生體系基礎結構建設。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結構是龐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的神經中樞。
10.1 發展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隊伍,建立和完善職業資格、崗位準入、內部考核、分流機制,保證人力資源隊伍的穩定、高素質、高效率。
10.2 發展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包括建設衛生信息平臺、管理整合信息系統。
10.3 建設公共衛生實驗室,發展實驗室檢測能力。
10.4 加強和完善組織結構體系,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管理和運行機制。
11 研究、發展、實施革新性的公共衛生措施。此項職能為公共衛生實踐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11.1 全面地開展基礎性和應用性科學研究,研究公共衛生問題的原因和對策,發展革新性的公共衛生措施,支持公共衛生決策和實踐。
11.2 傳播和轉化研究成果,應用于公共衛生實踐。
11.3 與國內外高端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保持密切聯系,開展合作。
參考文獻
[1] 《關于深化醫療改革的意見》。
[2] 徐緩,美國洲公共衛生法律項目對我國立法的啟示[J].中國公共衛生,2007,5.
[3] 王靜波,美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結構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