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醫“治未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梁海生
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政府領導、社區參與、上級衛生機構指導下,以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全科醫師為骨干,合理使用社區資源和適宜技術,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為重點,以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為目的,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六位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面對基層的社區居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僅是基本醫療,更是預防控制疾病的發生,健康管理的實質亦在于此,健康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而相當一部分群眾青睞中醫適宜技術,從群眾需要出發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建立中醫“治未病服務中心”,其目的和宗旨正是圍繞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中的預防、保健、康復及健康教育而實施中醫手段進行健康管理。本文通過對社區衛生服務和中醫“治未病”內涵的闡述,提倡將二者結合起來,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的基本需求。
中醫學的“治未病”理論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即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所說的“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思想。
“未病先防”,就是根據每個人的個體體質的不同,依據中醫理論判斷為何種體質,及此種體質易感、易患何種病癥,通過各種中醫適宜技術提前改變其體質的偏差,使其體質達到平和狀態即平和質(《內經》所謂“陰平陽秘”),也就是不易發生病患狀態,以達到不生病、少生病之醫學目的。
“既病防變”,中醫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說,即根據中醫理論,當人體發生病變時,由于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機體,病不治或治不及時、適當,能夠進一步發展,影響其他臟腑功能,而導致其他臟腑的病變,使疾病加深加重,此處的“變”,既包括變深病重,又包括“傳變”之意,即一臟病變影響他臟功能,造成他臟損害,使病情加深加重,難以治療。
“愈后防復”,臨床許多疾病,雖經臨床治療達到臨床治愈之目的,但由于種種因素,能夠反復引起復發,造成患者長期的痛苦,同時臨床醫生也視為難題,中醫中藥對這些難題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將疾病的病理改變逆轉,防止復發,以達到痊愈的目的。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系統闡明了人與疾病的辯證關系和“預防為主”的重要思想,全面深入持續地開展“治未病”工作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治未病”是減低醫療成本、提高衛生保障效益的重要途徑。“看病難、看病貴”依然是我國醫療衛生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讓人民群眾少生病或不生病,生病后及時救治或促進康復、防止復發,對減輕群眾和社會醫療負擔,集中衛生資源和力量解決突出醫療衛生問題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治未病”是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有效手段。我國已經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和醫療衛生問題不容忽視。隨著“治未病”在預防、康復和保健領域優勢的不斷發揮,將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和醫療衛生供需矛盾,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治未病”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預防疾病發生就是要保持良好的體質條件和精神狀態,使機體免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干擾。“治未病”以中醫體質學說為基礎,從健康指導、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終生引導和干預,全面普及健康知識,激發人群健康潛力,從而有效降低發病率,對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治未病”是做好中醫藥工作、推進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治未病”與“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理念共同構成了中醫藥基礎理論體系。大力倡導“治未病”,本身就是弘揚中醫藥基本理念,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弘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對實現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治未病”是中醫學中最具影響的學說之一,代表著中醫學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3個層面的指導思想和豐富內容。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是指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6種社區衛生綜合服務功能。兩者在理論上和具體實施時有著不謀而合的相通點,開發和拓展中醫“治未病”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應用,無論是對于人類的健康生存還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經常接觸的疾病如高血壓病、肥胖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已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這類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病程長,住院治療花費大、周期長、效果差,對患者和家屬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是一種痛苦的折磨,并需要長期服藥及臨床醫生的健康指導,而這應該是社區全科醫師重點解決的疑難課題,如此一來,中醫“治未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介入,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決現代醫學無法解決的這些難題,預防這些疑難病癥的進展、復發,提高這些疑難病癥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中醫現代化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一書提出了“辨證施保”的觀點,研究形成有效提高生存質量的養生、保健體系,明顯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來延年益壽,這是21世紀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值得大力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