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傳播的話語機制分析--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謠言傳播為例
王剛
摘 要:所謂謠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種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其產生和傳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謠者進行信息的編造,進而有針對性大范圍傳播,或者是在信息傳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眾的理解偏差,造成無意識的信息的誤傳。 無論是哪種情況,對謠言傳播中的話語機制研究,有利于我們探究謠言傳播的特點、產生原因以及尋求更為有效的預防解決途徑。
關鍵詞:信息傳播;謠言;話語機制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發生里氏9.0級地震,地震造成人員傷亡慘重,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在這次大災難中,除了實質的傷亡,給各國人民帶來驚恐和不安的還有一波又一波的謠言。所謂謠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種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雖然謠言是未被確認真假的信息,但從其根本性上說,謠言的傳播是信息傳播的話語機制發生畸變而產生的后果,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謠者進行信息的編造,進而有針對性大范圍傳播,或者是在信息傳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眾的理解偏差,造成無意識的信息的誤傳。無論是上述的哪種情況,對謠言傳播中的話語機制研究,有利于我們探究謠言傳播的特點、產生原因以及尋求更為有效的預防解決途徑。
一、謠言傳播中的話語特點
“話語”是傳播學的元概念,它指大多數傳播過程—不論是日常生活中的還是較為復雜的---都包括構成信息的復雜的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1]。不同的傳播過程因其傳播方式、傳播目的及傳播者的不同,會衍生出不同的話語形態和特點。謠言傳播的話語特點一般為:
(一)語表達模糊,內容來源難以確定
在謠言傳播中,出現最多的字眼是“據說”“據傳”,如此模糊的字眼在大眾傳播中表達的是一種信息的不確定性和內容來源的特別處理。因為謠言傳播的話語表達模糊,來源無法確定,一旦有部分群體相信內容的真實性并付諸行動,剩余群體會在短時間內受到極大影響,形成盲目跟風,信息在深度、廣度和力度上不斷擴展,也使得那些看似毫無邏輯性的謠言在眾多民眾的實際行動下也變得有說服力,從而對社會的安定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日本地震中影響最大的是“食用鹽可以防輻射”的謠言導致人們大量采購食用鹽,一時造成超市缺貨。在這一事件中,部分受眾相信謠言購買食鹽儲備,另一部分受眾也許并不相信這條消息,但因為短時間內無法確定內容來源及其真假,看到別人在搶購時,心理的恐慌感上升,也會參與到搶購的行列中,如此反復,不斷擴大謠言的實際影響力。
(二)息內容豐富,話語層次多樣
話語體系包括話語表達方式、話語習慣和話語結構,在重大事件的謠言傳播中,信息涉及的內容較為豐富,話語層次多樣,讓人應接不暇,難辨真假。如在日本大地震中,謠言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名人遇難型,網民時常毫無根據的爆出某某名人在地震中已經死亡,因為死亡名單尚未公布,大多數受眾又無從判斷傳者的信息真偽,迫于名人的影響力謠言得以廣泛傳播。第二種是有圖無真相型。在日本地震后,網友發布了一張巨浪襲擊城市的所謂“日本仙臺海嘯現場圖”,圖上,數十米高的海浪迎面襲來。不過圖片傳播沒多久,門戶網站的工作人員就發現了這實際上是韓國一部電影的海報圖片[2]。第三種是來源捏造型。日本地震后,有條來自BBC的消息,通過網絡和微博廣為傳播。信息的大致內容是:日本已經證實核泄漏,正蔓延亞洲區域國家,預計下午4時抵達菲律賓,建議人們在接下來的24小時盡量不要外出。一些人還收到了這條信息的英文版。而傳播這條信息的不乏經過實名認證的知名人士,讓人感覺到這條信息非常可信。后經過BBC官方認證,BBC從未發布過此條信息。
二、謠言傳播中話語的“失衡”現象
謠言的產生一般與傳播環境、受眾心理和事件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傳播環境越為復雜,受眾越恐慌,事件波及范圍越廣,產生謠言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從話語體系看謠言傳播的產生原因,可以從語言傳播的維度上發現話語傳播中話語權與話語方式的失衡,也會導致謠言的產生與傳播。
(一)傳者信息與受者信息的理解失衡
信息的交流是建立在符號使用規則一致的基礎上,而信息的準確傳遞則需要話語的清晰表達。謠言之所以產生,一方面是傳者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表達不清晰或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傳者和受者本身的文化素養、知識水平存在差異,受者往往根據主觀意愿進行理解或者對傳者信息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旦信息無法通過有效途徑辯別真偽時,謠言便會產生。如在日本大地震過后,中國內陸瘋傳“吃鹽可以補碘”,謠言在民間廣泛傳播,一天內各大超市的食用鹽被搶購一空。這一謠言的來源在于大眾傳媒,特別是央視在日本核泄漏事件報道中提到日本民眾的“補碘”方式,并在知識普及環節強調碘對防輻射的作用,而接受這些信息的中國觀眾大多缺乏防輻射方面的專業知識,提到“碘防輻射”時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認為“食用鹽可以有效防止輻射”,謠言至此產生并不斷傳播。因此,央視本是想普及有關核輻射的預防知識,降低危機下受眾的恐慌感,卻因為受眾對信息的理解誤差及失衡,而導致謠言的產生。
(二)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話語失衡
在危機事件面前,謠言的發生頻率會有所提高。對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大眾傳播往往是信息的主要傳播方式,與之不同的是,謠言傳播的途徑多為人際傳播,雖然網絡的出現,讓謠言的產生方式更為多樣化,可人際關系網絡的影響在謠言傳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信息大多和受眾的切身利益有關,卻無法得到大眾媒體和有關部門的證實。因此,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之間出現了較大的話語空隙,一方面,看似正確的信息在人際間傳播,另一方面,大眾傳播又出現短暫失聲。民眾的質疑和恐慌無法得到舒緩和釋放,“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作用發揮效應,謠言就會迅速在人際傳播中滋生。
(三)平民話語系統和精英話語系統的隔閡
社會階層的分類在話語系統中表現的也較為明顯,社會大眾與精英層面的話語方式、話語習慣及話語結構都存在差異。而社會精英層次的話語影響力遠遠大于平民階層,一般知識性信息誤傳,如日本地震各地“鬧鹽慌”事件中,從謠言的傳播到瘋狂搶購食鹽行為的產生都在平民階層。聚集一批社會精英階層的新浪微博啟動專門的辟謠專欄,雖然新浪微博用戶幾乎100%一致認為此次事件是謠言,不可盲目跟風,但在微博信息傳播中,只是對瘋狂搶鹽這一行為有信息的報道,而食鹽可以防輻射的信息起源卻是來自民間受眾。因此,平民話語系統和精英話語系統的隔閡,會擴大謠言的傳播態勢,不利于制止謠言的產生及傳播。
三、預防謠言傳播的主要途徑
(一)“知識溝”的差距縮小
“知識溝”理論告訴我們,大眾媒介在進行信息傳播的同時,由于受眾的媒介使用資源的不平等,反而會拉大受眾之間的差距,形成“知識溝”。而知識溝的存在,是導致信息傳播中傳者和受者使用的符號規則出現異動,受者對傳者的信息理解產生偏差,導致謠言的產生。因此,媒介素養的普遍提升,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加大媒介傳播知識的社會功能,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保證信息的準確、流暢和即時,才能有效的遏制謠言傳播。如在“鬧鹽慌”事件發生后,央視立即進行知識性普及,更正受眾的錯誤理解,在對預防輻射的知識有了明確清晰的了解后,受眾的恐慌情緒得到了極大緩解,事件也在短時間內得以平息。
(二)大眾傳播中專業性話語向平民化話語的轉變
謠言一旦在一定范圍內得以傳播,必須通過權威的信息發布渠道向受眾公布其真偽性,并及時消除受眾的疑慮,安撫其不安的情緒,才能從根源上阻止謠言的傳播。而要達到這一效果,除了信息的即時傳播,還應在話語系統上有所轉變,了解受眾的用語習慣及理解方式,以受眾的話語系統播報相關信息,從專業性的知識解答向平民化告知轉變,兼顧專業性與大眾性,最大程度的降低受眾誤解的可能,才能在眾多信息傳播中遏制謠言的滋生和蔓延。如日本地震后有謠言稱日本核電站爆炸導致整個日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甚至會波及中國。稍微有一些核物理常識的人應該立刻能辨別出這都是100%的謠言,因為核電站不會像核彈一樣“爆炸”,而且,日本共同社、讀賣新聞、產經新聞等權威媒體,美聯社、路透等歐美媒體都未見這些消息[3]。大眾傳播在辟謠的過程中應該將核電站不可能像核彈一樣“爆炸”的原理解釋的淺顯易懂或是直接告知人們這個常識,而不是堆積過多的專業術語,導致受眾不理解而不接受。
(三)提供不同層次話語系統的交流平臺
在謠言產生的過程分析中,我們已經發現不同階層對信息量的接受和理解度都是不一樣的。全媒體時代,渠道的多元化使謠言出現明顯的“鈍化”現象。提供盡可能多的傳播渠道,打破大眾話語和精英話語的隔閡,發揮正確信息的有效性,能夠有效的預防謠言的產生與傳播。如日本大地震后,新浪微博專門開通了辟謠版塊,將大地震以來民間和網絡中流傳的尚未得到證實或已被證實是虛假的信息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獲得了眾多網民的支持和關注。網民了解信息的真實狀況后可以通過人際傳播影響更多受眾,從而大范圍的防止謠言的傳播。因此提供不同層級的話語交流空間,拓寬信息發布渠道,是謠言傳播預防的有效途徑之一。
謠言傳播因為其不確定性、傳播廣泛性給公眾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從話語系統研究謠言傳播的特點、原因及措施是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值得將來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