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昔者君老》與楚國的太子教育

趙炳清

上博簡(二)中有《昔者君老》一篇,僅存竹簡四枚,其中完簡三支,殘簡一支,共158字[1]。雖然簡單,但由于記述了太子在君老時朝見國君所應遵守的禮節及國君去世后所應遵守的禮節,可與傳世的一些儒家文獻相佐證,因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紛紛撰文,就文字的考釋、內容的探討發表意見,筆者讀后,受益非淺,然覺得意猶未盡,尚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故此不揣淺陋,在學者們探討的基礎上,談談一些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為了討論的方便,茲將簡文抄錄于下,簡序、標點略作變動,然后在釋讀中加以說明。由于電腦書寫,簡文改為通行字,重文符號逕作重文。

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側聽,庶謁謁進。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遜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並聽之。太子、母弟【1】能事其親。君子曰:子眚(省),蓋喜於內,不見於外;喜於外,不見於內;慍於外,不見於內。內言不以出,外言不以入。舉媺(美)廢惡【3】……至命於閤門,以告寺人,寺人入告于君,君曰:“召之。”太子入見,如祭祀之事……[各敬]【2】爾司,各恭爾事,廢命不赦。君卒。太子乃亡聞亡聽,不問不命,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甹(屏)是敬。【4】

“君子曰”,整理者陳佩芬先生認為“君子”是指太子須遵守的國君老卒之禮的傳授者,也即太子的老師。其說甚是,因為從全文的實效來看,此文獻應是楚史官對太子老師教育太子了解國君老卒之禮時的一份記錄,后又被人傳抄流傳,故“君子”應是指太子的老師。當然,此文獻也可能是太子老師教育太子了解國君老卒之禮時所采用的教材,但我們從“君子曰:子眚(省)”一句來看,又不像教材所為。“子”是對人的一種尊稱,根據文意,當是指代太子,可譯為“您”;“眚”讀為“省”,可訓為“明白、清楚”,則“君子曰:子省”就是“君子說道:你要明白”,這是一種現場當面教育的語式。如若是教材,則不應稱“子省”,而應稱“太子省”。故我們認為這是一份楚國太子教育的實錄,對了解楚國太子教育的內容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昔者君老”,有學者認為“老”是對“死”的諱稱[2],有學者對此表示異議,進行了反駁,認為“老”是“告老傳家”[3]。《禮記?曲禮》載:“七十曰老而傳”;《左傳隱公三年》載:“桓公立,乃老”,杜預注曰:“老,致仕也。”可見,“老”訓為“告老傳家”甚是。

“君之母弟是相”,對于此句,學術界討論甚多。“是”,根據吳辛丑先生的意見,不是一個系詞,在此起賓語前置作用[4];而王三峽先生認為可以作判斷詞[5];其實,筆者認為“是”可以作為代詞,指代“太子”。“相”,整理者謂“‘相’,佑導,為太子入宮朝君的佑導者”,林素清先生贊同此說[6];彭浩先生卻認為“相”應是“襄助”之義[7],吳辛丑先生贊同之[8];吳安安先生認為“相”作“輔相”解[9];邴尚白先生則主張“相”應指百官之長[10]。對此諸說,我們認為“相”作為動詞,訓為“襄助、輔佐”有理,因為從語法角度的來說,“太子母弟”是一個名詞,“是”作為代詞,則二者必須要動詞來聯系,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彭浩先生認為是“君之母弟輔佐國君”[11];吳辛丑先生認為是“太子輔佐君之母弟”[12],理由是“君之母弟”為“相”的賓語,主語則承前一句為“太子朝君”之“太子”。按我們的理解則應是“君之母弟輔佐太子”,因為太子作為儲君,理所當然是國君“告老傳家”的唯一對象,如若太子年幼或柔弱,則需要人來輔佐。輔佐的人選,在血緣關系盛行的先秦時期,一般是國君的弟弟或宗室大臣,這在西周和楚國表現得特別明顯。如若是“君之母弟輔佐國君”,則應在“昔者君老”一句下,而不應在“太子朝君”句下,在“太子朝君”句下,說明“是”只能指代“太子”,而不能指代“君”;如若是“太子輔佐君之母弟”,則不僅與禮制不合,而且與歷史文化背景也不合。正是因為是“君之母弟輔佐太子”,才有下文“君之母弟”與“太子”一同去朝見國君,相互之間再三謙讓而并立聽君面諭之事。

“太子側聽,庶謁謁進”,“聽”由“圣”轉讀,整理者所釋為是。“側”,原文作“昃”,整理者認為不能讀為“側”,理由是“側聽”非禮,并釋“昃聽”為“太子朝君而君未能臨朝,太子自早朝待命至日西時”。彭浩先生贊成“側聽”為非禮說,但認為“昃聽”是指朝夕兩次朝君中的夕朝[13]。林素清先生認為“昃聽”可讀為“側聽”,是專注、恭敬的樣子[14]。筆者贊同林先生之說,因為此時太子尚在外廷,還沒有獲準進去,不存在側聽非禮的可能;其次,太子朝君,不可能專指夕朝,也存在朝朝的可能,故此,“昃聽”可以讀為“側聽”,指太子在宮門前的恭敬態度。“謁”,整理者提供了兩種意見,或讀“叩”,或讀“謁”,但主要讀“叩”,學者多從之;林素清先生認為讀“謁”[15],筆者從之,然其認為上“謁”是謁者之省稱,下“謁”為“通報”之意,卻可商榷。“庶謁謁進”應為“多次通報、獲準進去”之意,上“謁”訓為“通報”,下“謁”訓為“通報獲準”,而非“眾多謁者層層通報進去”。

關于“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遜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並聽之”一句的斷句,學術界眾說紛紜。整理者斷為“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送,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並聽之。” 季旭昇先生斷為“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送,退。(母弟)前之太子,再三,然後並聽之。”[16]林素清先生斷為“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遜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並聽之。”[17]對此諸說,筆者認為林先生所斷最為合理 ,順序清楚,文意明白,充分表現了二人的相互謙讓,其句大意為“太子請君之母弟上前;君之母弟謙遜退讓,請太子上前;二人相互之間再三謙讓,然后一同聽受國君面諭。”“遜”,整理者釋為“送”,然李銳先生等認為應釋為“遜”[18],從禮節和簡文文意看,也以釋為“遜”為佳。太子禮讓君之母弟,是因為君之母弟是自己的叔父,應以孝行,執以父輩之禮,《禮記?曲禮》曰:“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君之母弟禮讓太子,是因為太子是自己未來的君主,即將理政,應以忠行,《禮記?祭統》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正是由于太子與君之母弟的互相禮讓,故而“能事其親”。

關于簡3,整理者認為簡文前后皆無可承接,然筆者認為,可與簡1直接連讀為“太子、母弟能事其親”,意為“太子、母弟能使親族和睦,不會產生爭權奪位的殘殺”,原因就在于太子與君之母弟之間互相謙讓,以禮行事,懂得長幼、君臣之道。文意相連,故可聯綴。此也為全篇的第一段落,講述的是太子在君老時與叔父去朝見國君所應遵守的禮節。“太子、母弟”,有學者認為是“太子母弟”,即“太子的弟弟”,顯然不妥,并認為此簡與其它三簡的敘事方式不同,認為可能不屬同一篇[19],然我們從簡的形制、編繩的位置以及字體的風格來看,應是同一篇書,雖然采取的是說理的形式來敘述,但卻是對“太子”入宮(實為太子代替國君理政)后所應注意事項的教誨,因為前文記述了“太子”入宮的經過,順理成章,后文就應教導“太子”在宮中的行為規范及理政措施。

“君子曰:子眚(省)”,整理者讀“眚”為“省”,甚是。有學者釋“子眚”為“子姓”,指后生、晚輩[20]。然其于先秦對人稱呼的習慣不相符,已有學者指出之[21]。此句當為太子老師在對太子進行君老卒時所應遵循的禮儀教育時的直接提示,叫太子要明白內外有別。根據此句中直接稱“太子”為“子”,我們判斷此篇為楚史官對太子老師教育太子的記錄,《禮記?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楚有左史倚相其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可見,楚國有記錄歷史的傳統,將教育太子的內容記錄下來是完全可能的。

“蓋喜於內,不見於外;喜於外,不見於內;慍於外,不見於內。內言不以出,外言不以入。”“蓋”,原文為“割”,整理者釋“割”為“蓋”,甚是。有學者認為“蓋”當為“覆蓋”之“蓋”,斷在上句,為“子省蓋”[22]。按,“蓋”應斷為下句,作發語詞用。根據互文的句法,此句應缺“慍於內,不見於外”,完整的句子應為“蓋喜於內,不見於外;喜於外,不見於內;慍於內,不見於外;慍於外,不見於內。內言不以出,外言不以入。”此句的主要意思是強調要內外有別,宮外的喜慍之事不要帶入宮內,宮內的喜慍之事不要帶出宮外。

簡2由于上下皆殘,余28字,與簡3、簡4不能直接連接,用省略號表示之。然從余下的文字來看,主要記述的是“太子”入內宮覲見國君的過程,而簡4記述的是國君去世后“太子”所守的禮節,故可知簡2當在簡4前,況且簡4又有結語的墨勾。

“至命於閤門”,“閤門”,簡文原從門、從會,右下有合文符號,整理者釋為“閤門”,并引《爾雅?釋宮》:“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閤。”有學者認為該讀為“閽”,是“閽人”的省稱[23],并引《周禮?閽人》:“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對此二說,筆者認為是為“閤門”較為有理,因為后文有“寺人”,并沒有省稱為“寺”,可見,“閽”是“閽人”的省稱不甚合理。

“如祭祀之事”,整理者認為似為太子見君之前有某種祭祀儀式,學者們已指出其不對,認為應是“太子見君時所應持的恭謹態度,就如進行祭祀時的那樣。”其說甚是,筆者從之。

簡4為完簡,文末有結束的墨勾,是此篇最后一簡。簡文記述的是國君去世后,“太子”所應守的禮節。從“各恭爾事”來看,“爾司”可補“各敬”二字。整理者認為“爾”指“太子”,然從“各”來看,似乎不是指“太子”一人,像是對群臣所言,故有學者認為是國君臨終對群臣的遺命[24],也有學者認為是太子對群臣的訓誡[25]。由于前文缺失,究竟如何不可得知。

“廢命不赦”,簡文原作“發命不夜”,整理者注釋為“發布命令不待夜”。陳偉先生認為應讀為“廢命不赦”,“發”與“廢”通假,“夜”與“赦”或可通假[26]。按:陳偉先生所讀是正確的,“夜”與“赦”正可通假,補充之。《說文》:“夜,舍也。從夕,亦省聲。”“夜”可讀為“舍”,“舍”通“赦”,《正字通?舍部》:“舍,與赦通。”《詩經?雨無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無罪,淪胥以鋪。”陸德明《經典釋文》:“舍,音赦。”可見,“夜”可通“赦”。

“大甹(屏)”,“甹”,整理者未釋,學術界爭議甚多,計有以下幾種:一是李銳先生、黃德寬先生等讀為“務”,認為“邦之大務”,即是“國家大事”[27];二是顏世鉉先生釋為“叟”,讀為“變”,認為“邦之大變”,即是“國家的重大變故(君喪)”[28];三是蘇建洲先生釋為“受”,讀為“吏”,認為“邦之大吏”,既是“國家重臣”[29];四是林素清先生讀為“屏”,認為“邦之大屏”,既是“國家有力的輔佐之臣”[30]。對此諸說,筆者認為林先生之說最為有理,而其它三說,林先生皆一一辨之,茲不贅言。按,從圖板的字形來看,整理者所隸定的字形應是正確的,上從臼、中有一直豎,下從ㄎ,在《說文》中,訛變為上從由,下從ㄎ,即“甹”字,讀為“屏”。古制,父死,子守喪三年,故太子在此期間,要“亡聞亡聽,不問不命,唯哀悲是思”,國家政務全托付于“邦之大屏”,故而對其要尊敬。“邦之大屏”謂誰?從前文敘述來看,應是輔佐太子的“君之母弟”。《論語?憲問》曰:“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孔子家語?正論》亦曰:“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諸?’孔子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于冢宰三年。成湯既沒,太甲聽于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于周公。其義一也。’”“君之母弟”當為冢宰。

從以上的注釋和分析來看,此篇文獻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即一簡一個方面內容。簡1講的是國君年老傳政于太子時(并不等于傳位),太子與其輔臣“君之母弟”的禮節;簡3講的是太子理政所應注意的事項與措施;簡2講的是太子入內宮覲見國君的禮節;簡4講的是國君去世后太子應遵循的禮節。其邏輯關系十分清楚。

關于此篇文獻的性質,有學者認為簡文或許是大、小戴《禮記》中《文王世子》片的佚文,是“世子法”的一部分[31];也有學者認為此篇可能出于七十子及其后學對闡述《論語》相關內容的記錄[32]。從全文內容來看,此篇無疑反映了儒家的一些禮節,能與一些傳世的儒家文獻相佐證并作些補充,但這只能說明楚國用儒家的禮節來教育太子。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在陳、蔡、葉之間游居達三四年之久,楚昭王也多次想招募孔子進行封賞,這一事件使儒家思想濫觴于楚國。在孔門中見于姓名的楚人有顓孫師、公孫龍、任不齊、公良儒、秦商等,他們或“為師傅卿相”,或“友教士大夫”[33];在七十子后學中卓然成家的有馯臂子弘、世碩、陳良等,這些人對儒家思想在楚國的傳播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荊門郭店1號楚墓中,出土了大批的竹簡,據學者們的整理,主要有兩類文獻,一類是道家作品,如《老子》、《泰一生水》等;一類是儒家作品,如《性自命出》、《六德》等,這些文獻,有學者認為是太子老師教育太子所選編的教本和參考書[34]。可見,儒家思想在楚國是非常流行的,而且深受上層階層的喜愛,他們用儒家的思想和禮節來教育子弟也就理所當然了。

太子是王位的繼承者,理應受到特殊而又嚴格的教育,因此,在楚國負責太子教育的一般是兩個人,稱為“師”與“少師”[35],或“師”與“傅”[36],亦可統稱為“師保”[37]。其中,負責太子教育的主要是“師”,他們的賢愚及教育,無疑能影響太子的作為。楚文王年少繼位,“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田于云夢,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朝”,其師保申為督文王改過自新,以“先王卜以臣為保”而“承先王之命不敢廢”的責任感,束細荊而笞責之。文王省悟改過,開國千里,壯大楚國,“皆保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38]。而楚穆王師潘崇則是一個反例,教導穆王陰謀奪權,據《左傳?文公元年》記載,楚穆王為太子之時,成王欲廢之,于是潘崇為穆王策劃,發動宮廷政變,奪取了王位。更有甚者,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的少師費無忌不僅不教育太子,反而陷害太子及太子師伍奢[39],招致后來吳師入郢,幾亡楚國。可見,太子教育的成敗,老師無疑是關鍵的因素。

至于對太子的具體教育,《國語?楚語》中記載明確,其言楚莊王使士亹為太子老師,士亹請教于有經驗的老臣申叔時,申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言,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明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三國韋昭注道:以天時記人事,謂之春秋;世,謂先王之世系也;令,謂先王之官法、時令也;語,治國之善語;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訓典,五帝之書。可見,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皆為書名,是教育太子的具體內容,其目的就是通過教育要使太子明善惡、慎行動、有遠志,懂得禮節道德,借鑒成敗興衰,具備治理國家的知識和才能。如果教育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太子不能知錯改過,“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如果知道改過,然又時常反復,得不到鞏固,“則身勤之,多訓典刑以納指,務慎惇篤以固之”;如果鞏固了,而又不通達,“則明施舍以導之忠,明長久以導之信,明度量以導之義,明等極以導之禮,明恭儉以導之孝,明敬戒以導之事,明慈愛以導之仁,明昭利以導之文,明除害以導之武,明精意以導之罰,明正德以導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也就是說要以忠、信、義、禮、孝、事、仁、文、武、罰、賞、臨(臨事)等內容來教育太子,讓太子學習領會以達到通達的地步,做到知過則改,改則久長。此外,為了鞏固教育的成果,申叔時認為還應該“誦詩以輔相之,威儀以先后之,禮貌以左右之,明信以宣翼之,制節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由此可見,楚國對太子教育的要求是高標準的,教育過程是十分嚴格的,其教育體系也十分完備。

隨著時代的發展,楚國太子教育的內容也不斷改變。在儒家思想傳入楚國后,儒家的一些禮儀規范、倫理道德成為太子教育的主要內容。戰國中期,鐸椒為楚威王的老師,認為威王不能盡觀《春秋》,于是便把《春秋》中記載國家興亡成敗的史實采摘出來,編成四十章的《鐸氏微》一書,用來教導威王。[40]在郭店楚簡中,有《語叢》(4篇)書,從內容來看,多是一些人倫道德的格言警句,由于在此墓中出土了一件銘有“東宮之師”的漆耳杯,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是楚太子老師的墓,《語叢》是太子老師為教育太子所作的摘抄。[41]

東周時期,各國都有史官記錄本國的歷史,楚國也不例外,見于記載的史官如前引的左史倚相,史書名之為《梼杌》[42]。惜《梼杌》早亡佚,我們無法窺見其貌,想來作為未來君王的教育應是記錄在案的(從前引的《國語?楚語》來看,事實也確實如此),《昔者君老》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注釋:

[1]陳佩芬:《昔者君老》,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后文整理者所釋,全見于此,茲不再注。

[2][16]季旭昇:《〈昔者君老〉中的“母弟送退”及君老禮》,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18日。

[3] [7][11][13][19][31]彭浩:《〈昔者君老〉與“世子法”》,《文物》,2004年第5期。

[4][8][12]吳辛丑:《竹書〈昔者君老〉一、四簡疏解》,簡帛研究網,2004年7月25日。

[5]王三峽:《也談“君之母俤是相”句》,簡帛研究網,2004年8月7日。

[6][14][15][17][21][22][23][24][30][32]林素清:《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新釋》,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9]吳安安:《〈昔者君老〉“相”字義析論》,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10]邴尚白:《上博〈昔者君老〉注釋》,“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4月。

[18]李銳:《上博館藏楚簡(二)初札》,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6日。

[20]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25][26]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17日;又見《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

[27] 李銳:《上博館藏楚簡(二)初札》;又見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載《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28]顏世鉉:《〈戰國楚竹書〉散論》(三),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20日

[29]蘇建洲:《〈昔者君老〉簡4“受”字再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2日

[33]《史記?儒林列傳》

[34]羅運環:《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與竹簡的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

[35][39]《左傳?昭公十九年》

[36]《國語?楚語》(上)

[37]《左傳?襄公十三年》

[38]《呂氏春秋?直諫》,又見《說苑?正諫》

[40]《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41]李學勤:《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又見羅運環:《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與竹簡的年代》。

[42]《孟子?離婁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