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弱勢群體高等教育投資風險及防范措施
李子彥
摘 要 經典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是有回報的投資,然而由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個體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是有風險的。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切入點,探討了弱勢群體高等教育投資存在的諸多風險,并提出相關防范措施。
關鍵詞 人力資本 弱勢群體 高等教育投資風險 措施
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經超過2000萬,短短的6年內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翻了兩翻,規模位居世界第一,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可以說,人力資本理論是高等教育大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催化劑”。經典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能極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帶來較高收入(包括貨幣與非貨幣收入);教育不但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在正常的投資理論中,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風險總是與收益并存。2003年以來,日益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暴露出個人高等教育投資潛藏著較大風險,尤其是對于經濟收入較低,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弱勢群體來說,更是如此。
1 弱勢群體及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界定
任何一個國家在社會中都存在著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又被稱為“處境不利群體”或“邊緣群體”,是指由于種種原因,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困難和不利境地的人群。弱勢群體的成員社會地位低下,處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經濟貧困,不具抗拒災害的能力和潛力,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低,知識貧乏,社會關系單薄。
在經濟學中,風險是指由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經濟主體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投資風險指進行資本投資后所得收益的不確定性。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以支付當前的投資成本獲取未來收益為目標的投資行為。要想獲得未來較高的掙得,就必須增加人力資本投資量,而人力資本的獲取很大程度上受學校教育程度的約束,這樣,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便成為社會個體人力資本投資的重點。個體的教育成本是既定的,而收益發生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因此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本文從高等教育的成本、學校及專業的選擇、畢業時可能遭受失業或從事和學歷不匹配的職業等方面來探討弱勢群體投資高等教育的風險。
2 弱勢群體高等教育存在的風險 2.1 高校收費與弱勢群體的經濟壓力
高等教育準公共產品的性質為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提供了依據。但是,個人繳納多少學費是合適的,則須認真研究。 縱觀這幾年的高校收費標準,可以看出學費增長速度過快,標準太高,超出了人們的承受能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普通高校每生每年的費用分別是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年收入的48.9%,城鎮居民家庭年收入的21.5%。美國公立大學雖然也收學費,但其每年學費平均僅占人均收入的11.8%,日本為15%。雖然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設立獎學金、助學貸款等,但涉及的范圍很小,學生獲獎難,貸款也難。國家獎學金全國每年2億元,發放給4.5萬名學生,按照2003年在校生人數計算,獲獎面僅為0.24%。高昂的學費,對弱勢群體而言無疑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2.2 學校、專業選擇的風險
在中國社會背景下,弱勢群體在選擇上大學時面臨著風險。因為中國大部分省份采取“估分填志愿”的方式,這種方式學生有可能不被錄取。其一,學生高考分數沒有達到該校錄取分數線;其二,出現“撞車”現象,即受招生數字限制,供大于求,只能滑到第二志愿,若第二志愿已招滿,情況更慘,就只能滑到第三批次較差的院校。如前所述,弱勢群體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低,知識貧乏,社會關系單薄,因此他們對大學收費標準、學校的學術水平、專業設置、教育資助政策和就業前景等方面信息相當缺乏,在加上有些學校發布虛假信息,高考招生中制度腐敗更加大了弱勢群體高等教育風險。
大學畢業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是其積聚的特殊人力資本。專業類型決定一個人的職業類型,各類職業的市場需求方面存在的風險,不是大學生自己所能消除和分散的。因為教育投資一旦形成是不可交易、不可外分割。比如,一個學習文學專業的學生不可能從事醫生職業,無形中增大了教育投資的風險。從專業的專業化程度來看,高等教育投資者所選擇的專業的專業化程度應保持適度,所學專業越專,就業選擇面就越窄,勢必增加就業機會的困難,為未來就業埋下風險的種子。若專業化程度不足,則畢業生不能勝任工作,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也有學者認為,個人選擇大學和專業至少面對兩類風險:①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可能性(簡稱“學習競爭風險”);②學生畢業后獲得較高市場回報的可能性(簡稱“就業競爭風險”)。閔維文的研究表明,從風險和不確定性角度看,弱勢群體學生更加傾向于選擇師范類院校和農林類院校這些低學費或免學費,并且有生活補助的Ⅱ類院校。低收入家庭子女選擇師范和農林類院校的可能性是其他家庭子女的1.57倍。而這些院校專業的專業化程度都較高,專業口徑較窄。由以上分析可知,弱勢群體學生選擇這些院校及專業,畢業時將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處于不利地位,就業風險加大。
2.3 就業風險
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它能給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帶來較高的回報。但教育經濟學的這一基本假設是以受教育者能找到合適就業單位為前提的,否則,教育投資就不一定是件合算之事,存在潛在風險。
從就業市場環境看,如果就業市場規模大,成長性好,那么高等教育投資者擇業面寬,負擔的就業風險小,反之就業風險就大。若就業市場不穩定,經濟周期性波動或意外事件發生,那么他們面臨的風險大,甚至有失業的可能。如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致使大批大學生失業。若就業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他們行業匹配錯誤,選擇了所用非個人所長的職業;若就業市場競爭過度,會導致高等教育投資者失業或教育過度的后果,迫使他們降低預期收入的風險。
從就業機會獲得的可能性看,高等教育投資者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風險,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用人單位并不確切地知道求知者所具有的能力,而往往更傾向于看中求知者手中的畢業證書的發放單位,名校是一種無形的資本,名校畢業生是用人單位的首選,一般院校的學生受到冷落,畢業于師范和農林院校的弱勢群體,只能“望單位而興嘆”。 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畢業生所獲得的社會資本在就業機會的獲得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資本是一種個人通過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而獲得的資源,對這些網絡關系的投資可以帶來預期的收益。它是無形的,家庭及其關系網絡是它的載體,美國學者格拉諾維特在20世紀70年代就研究了社會網絡關系在個人求職過程中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歐美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較為完善的國家,人們在就業過程中還是會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關系,從而更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在注重人際關系網的中國社會,無論運用人力資本獲得職業地位多么成功,都不能掩蓋社會資本在求職中的運作空間。由此可見,這必然給社會資本幾乎為零的弱勢群體帶來較大的就業風險。
2.4 高等教育投資收益風險
從個人家庭的角度來說,高等教育投資實際上是一種犧牲現有消費獲取未來收益的行為。教育的投資周期長,受教育者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對未來在何單位工作是不確定的,不管這些工資差異是由不確定因素還是確定因素造成的,對受教育者來說信息是不對稱的,未來的收入具有不確定性或風險。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個人收益率必然呈現走低的趨勢。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大量的畢業生充斥勞動力市場,就業日趨困難,大部分弱勢群體學生進入工薪階層或從事臨時性“打工”,收入下降,加上貸款、債務償還,職業準入培訓,購房、結婚、撫養子女等,經濟生存能力較差,成為新的貧困階層,由此看來,弱勢群體想通過高等教育投資的方式獲得高收入,一般來說可能性不大,這必然增加其高等教育投資的預期收益風險。
3 防范措施
(1) 確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費標準,完善助學體系和制定大學生就業保障措施,降低學生及其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風險。學費的標準必須適宜,要充分考慮學生與家庭的支付能力,不能把提高學費標準作為解決高校經費不足的主要途徑,要嚴格控制學費的繼續大幅度上漲和“亂收費”。應逐步拉開不同辦學體制高校,不同類型學校,不同科類專業的收費差距。對不同層次和不同教育質量與專業實行不同的學費標準。制定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學費減免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獎學金助學金和學生貸款等制度,進一步擴大資助范圍,切實保證弱勢群體子女的入學機會。國家對高等學校的招生要有預警機制,對學生報考高等學校和就業有明確的政策導向。
(2) 改進辦學模式,拓展專業口徑,提高畢業生人力資本的適用性。高校要擴大專業的多樣性,使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從專一性向跨學科,多樣性發展。實行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培養模式,增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專業特色。在我國為了滿足市場對技能的需求,高校可以與不同行業企業聯合辦學,提供與該行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培養有專業技能的大學生。淡化專業概念,綜合培養學生素質,不分專業招生,有限度地準許大學生轉換專業,從而將專業風險降低。
(3) 提供充分的信息資源。高等院校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專業信息、收費信息、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減免信息、畢業生供求信息和就業信息及畢業生收益狀況的信息,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高等教育的透明度,也可以增強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透明度,促使求學者對高等教育的選擇更加理性。此外,政府應盡快打破就業市場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場保護,加快就業市場流動性,拓展就業者的就業范圍。
(4)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弱勢群體學生應當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市場應變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風險預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特別應培養應對風險和處理風險的決策能力,使自己真正成為在勞動力市場上自主進行擇業并自我承擔就業風險的主體。
1 武向榮.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風險[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3)
2 馬曉強,丁小浩.我國城鎮居民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 2005(4)
3 楊開明.中國高等教育投融資的現狀與改革措施[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3)
4 李繼峰.論貧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資和收益[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5 閔維文主編.高等教育運行機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鄭潔.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就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3)
7 李云.高等教育投資是一種人力資本風險投資[J].學術論壇,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