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當前應當著重抓什么
未知
數據來源:1993年、1995年《世界教育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 所以,我們還要繼續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總體人數,而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公辦高校是很不夠的。眾所周知,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項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舉辦更多的高等學校。因此,必須調動社會和民間力量,積極舉辦民辦高校。無論是從理論層次看,還是從實踐層面看,我們都必須有相當數量的民辦高校,這些民辦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得到承認。 1998年8月29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總則》第六條中明確規定:“國家規定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舉辦高等學校,參與和支持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由于與該法相配套的法規、政策等還不夠完善,所以目前民辦高校在舉辦過程中還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2001年3月23日《中國經濟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民辦學校期待“國民待遇”》的文章。文章指出:“民辦學校近年來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得到迅速發展,但在具體的辦學過程中所遇到的資金、用地、生源等方面的困難仍較為突出。……不少政協委員呼吁有關部門取消對民辦學校的一些歧視性政策,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3]那么,民辦高校受到哪些方面的歧視呢?文章舉例說:“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浙江省常務副主委陳新增指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對民辦學校的歧視政策,使民辦學校在具體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他舉例說,譬如民辦學校在建設用地、銀行貸款、師生來源等方面與公辦學校都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按國家規定,民辦學校學生和公辦學校學生應享有同等權利,而目前實際情況兩者是不等的。公辦高校學生無須擔保和抵押可享受助學貸款,而民辦高校學生卻不能享受這一權利,這是個明顯的歧視政策。”[4]民辦高校的困難可見一斑。 按照馬丁·特羅的觀點,世界上目前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之所以能率先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階段,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得益于他們各自的私立高等教育的穩步發展。在日本,有70%的高等學校是私立的,而其在校生人數占全國在校生人數的比例則超過70%。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還不過150年的歷史,但是他們十分重視發展私立高等教育,拓寬了日本國民上大學的渠道,使得日本能比較快地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美國,高等教育普及化得力于舉辦的私立大學、州立大學和社區學院,私立大學功不可沒。實際上,東亞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校毛入學率之所以能夠超過15%,也是得益于私立大學的舉辦。我國要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的步伐,民辦高校這一條腿必須“硬”起來,真正實行“兩條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