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場化思考
未知
*非OECD成員國 資料來源:Psachaopoulos(1994),"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Global Update",World Development,Vol 20(9),P.1328 表2按國家的經濟狀況分類 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的 (美元)社會收益率個人收益率 低收入國家 (低于$610)29910.619.3 中低收入國家 (低于$2449)140211.418.7 中高收入國家 (低于$7619)41829.512.7 高收入國家 (高于$7620)131008.27.7 世界平均水平202010.715.7
資料來源:同表1 通過對比,可看出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已大于社會的收益,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已遠遠大于社會的收益。高等教育已越來越帶有私人產品的性質,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產業進入市場。持高等教育不能產業化、市場化觀點的人,是沒有看到高等教育由于其發展而產生的質的變化。這種觀點將會嚴重阻礙高等教育的發展。 可見,不論是高等教育面臨的客觀形勢,還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屬性,都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對原有體制進行徹底的革新。只有這樣,國有高等教育才能參與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提高質量、效益,優化結構,以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市場機制 1.法人治理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只有獲得法人資格,擁有獨立自主的經營權利,獨立承擔經濟責任和民事責任才能存在和發展。高等學校要進入市場,進行產業化經營,必須獲得獨立自主的法人資格,擁有辦學自主權。在招生、人事、工資、財務、學科、專業、教學內容諸方面根據市場的需求、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獨自決定。 如美國,聯邦政府沒有管理高等教育的專門機構,高等教育由各州分權管理。州政府對高等教育也主要是宏觀管理:制定高等教育市場的法規、發放辦學許可證等。一旦高等學校創立,其管理、招生、課程、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師聘任等都由學校自主決定,州政府不得干預。法國對大學實行合同管理,用合同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高等學校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面對政府教育管理部門。 2.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是市場機制規則之一。當一種商品供不應求時,這種商品就必然會抬高價格,企業因而獲得超額利潤。在利益的驅動下,各種資金、資源就會聚集到這個產業中來,使這個產業獲得快速發展,產品大量增加,供需也會趨于平衡。這時價格下降、利潤平均,發展進入正常階段。如這一產業的產量繼續增加,超出了市場的需要,那么就會產生供大于求的情況,價格繼續下降,一些質量差、效益差的企業就會虧損、甚至倒閉,退出這一產業。市場用這種方法淘汰劣質企業,使優者愈優愈強,以推動整個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高等教育規模偏小的問題、大眾化問題、質量問題從市場的角度看,都是由于高等教育供需不平衡造成的,高等教育滿足不了社會、經濟、國民對此的巨大需求。國家為解決這一矛盾,近幾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擴招,但在現有的體制下,擴招已達到了極限,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僅僅達到了12%左右。高等教育引入市場機制后,教育規模偏小的問題、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3.競爭 市場機制最主要的是它的競爭機制。企業的活力、創造力、企業的發展都來自于激烈的競爭。在殘酷的競爭中企業會用所有力量、所有資源去爭奪消費者、占領市場,同時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就要不斷地進行理念創新、體制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學在思想、意識、管理上之所以落后于社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沒有競爭。沒有競爭也就沒有活力、沒有創新,也就不會產生新思想和現代文化。 4.質量 國際標準ISO9000中對產品的質量是如此定義的:產品或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這是一種以符合性為特點、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質量觀,它拋棄了那種以產品為中心的質量觀,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品的質量及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是以消費者是否滿意為中心來考慮的。 上文曾談過高等教育存在的種種質量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首先是沒有現代的清晰的高等教育質量觀。盡管高等學?,F在也很重視教育質量,但由于概念不清,沒有現代的質量標準,所以也很難抓出多少效果來。 那么,什么是現代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李學祿先生是這樣界定的:“在符合教育基本規律的前提下,教育產品(或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边@個定義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教育行為(或活動)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這是教育活動及教育管理的基礎;第二,教育產品(或服務)必須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需要是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和相對的;第三,教育產品的質量應加以表征,把特征、特性轉化為具體的指標和標準[5]。這是一種“符合性”的質量觀。我們承認高等教育是一種服務產品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消費者的愿望和需求。只要能夠適應目標市場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愿望,這樣的高等教育就是高質量的。要想解決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僅有現代的質量觀還不夠,還要有科學的質量標準,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和手段。 5.效率、效益 效率和效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效率是效益的前提和手段,效益是效率的結果和目的。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是企業競爭所追求的最大目標,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正是對效率和效益的強烈追求,才使企業不斷創新。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大量新科技、新技術的運用,為企業提高效率、創造效益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高等教育效率低、效益差既有產權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觀念和具體管理手段方法落后的原因。比如現在企業所普遍采用的成本核算、邊際利潤、投入產出比、內部模擬市場、劃小核算單位、與個人利益相聯系等等手段,高等學校大多沒有采用。還有新技術、新模式的運用,也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國民需要的是相對廉價的高等教育產品。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消費得起高等教育,應該是政府和高等學校共同努力的目標。 四、政府的責任 (一)完善市場機制、轉變管理方式 高等教育以市場為主導,并不是政府的責任就減輕了。實際上,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職能的不斷增加,特別是高等教育對社會、國民經濟的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政府的責任會越來越重。完善高等教育市場機制,規劃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等都是政府要做的工作。只是這種管理主要的是宏觀的調控、間接的管理。 1.制定高等教育發展規劃 正如經濟領域一樣,僅靠市場的力量還是不夠的,政府還要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政府調控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制定高等教育的長遠規劃,確定高等教育未來較長時期內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實現它們所應采取的政策措施。 2.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進行契約化管理 為了改變高等教育計劃體制下的隨意性、不規范、利益不分、職責不清等問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要走向法制化。由法律、法規明確政府與大學雙方的責任、權力、義務和行為,最終政府與大學形成一種契約關系。這是高等教育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所必須的。 3.培育、規范教育市場的發展 盡管我國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市場的潛力是無法估量的,但這種需求并沒有完全變成市場的需求,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教育需求很難在自由的選擇中流動起來。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是極不相稱的。政府需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未來的高度去觀照高等教育,破除壁障,使高等教育市場成熟起來。 4.監督大學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展,大學自主權的獲得,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深入,都使得高等教育的質量更令人關注。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成為政府宏觀管理的又一方面。政府應根據現代高等教育的質量觀,對不同的學校、專業制定不同的質量標準,建立質量控制、監管體系,對整個教育過程進行監督。 5.保證教育撥款的持續增長 高等教育是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的產業,它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極為重要,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必須持續增長。我國1999年教育投入占GDP的2.79%,這是遠遠不夠的,離4%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政府付款的方式也應改變,可根據不同類別的大學,不同層次的大學,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質量,給予價格不同的付款,而且這種付款要以學生單位來進行。名牌大學、高質量的大學,國家急需人才,學生單位獲得的撥款要遠遠高于一般院校。對于那些質量差、招生困難的學校,可以少撥款,甚至不撥款,優勝劣汰,使高等教育資源得到更佳配置。政府還可運用撥款這一手段,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進行調控。 6.努力保證教育機會的平等 高等教育進入市場后,有一些大學的學費肯定是要增加的,會使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更難進入大學學習,特別是名牌大學。這個問題現在有些地方(農村、山區)就比較突出了,如果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高等教育市場化后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政府的教育撥款中,轉移一部分直接支付給貧困學生,要比支付給大學,不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要好得多。 (二)大力扶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民辦高等學校發展較快,但在整個高等學校中所占的比重還是太小。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鼓勵多種形式辦學。一些高等教育的大國強國,同時也是民辦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日本民辦高校占其總校數的73.6%、美國73%、印度80%、菲律賓68.9%[6]。像美國的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一批久負盛名的大學都是私立的。發展民辦高校不僅能夠彌補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它還有著更深遠的意義:發展民辦高??梢源龠M高等教育市場的形成,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競爭,競爭又反過來促進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面對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我國應該用民辦高等教育激活國有高等教育,激活整個高等教育市場。 (三)對國外教育機構來我國辦學持積極態度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場對外開放已成必然,這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是如何應對。壟斷、被動地應付顯然不是好的辦法,只能使我國的高等教育更加落后。 國外高等教育機構來華辦學,一方面搶占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一方面也會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首先,國外高等教育機構來華辦學,會給我國帶來大量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等,這些都是我國高等教育所急需的;其次,國外高等教育機構進入我國市場,必然加劇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國外的高等教育模式會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產生強烈沖擊,促使我國高等教育體制進行迅速革新:提高質量、提升競爭能力、搶占市場空間;再次,市場的開放都是對等的,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對外開放時,國外的高等教育市場也會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打開大門。我國高等教育在積極應對國外教育機構挑戰的同時,還應主動地打出去。我國高等教育傳統的文化學科、中醫藥學科、漢語言學科等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有著獨特的優勢,特別是漢語言教育擁有巨大的世界市場。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外留學生到中國來,不僅能促進對外交流,還能使高等學校獲得更多商機和效益。 (四)幫助高等學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高等學校要想進入市場進行競爭,必須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一項異常艱苦的工作,政府除了革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還應對大學現代制度的建立提供幫助?,F代大學制度應包括以下內容:法人治理機制、競爭機制、創新機制、利益機制、監督機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政府對大學的幫助,一是要給大學的改革、創新提供一個相對寬松有利的環境;二是要廢除影響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的文件、規定,改變對待大學的方式;三是政府應積極提供大學體制創新的信息,使大學在現代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少走彎路。